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非遺保護呼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

  • 發佈時間:2015-02-26 09:24:37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已經啟動8年有餘。從實際操作看,人們似乎並未意識到它與傳統的非遺保護有什麼區別。其實,從保護理念看,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與以往的非遺保護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如果把非遺比喻成一隻“小蟲子”,那麼,要想保護好“小蟲子”,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辦法,就是為它們劃出一塊它們非常熟悉且非常喜歡的“草坪”,讓它們在這裡過著無拘無束的生活。而這個“草坪”,就是我們所説的“文化生態保護區”。

  與以往的非遺保護相比,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更強調生態環境的修復。而當前許多文化生態保護區在建設過程中,沒有從非遺這只“小蟲子”的立場出發,沒有考慮它們需要怎樣生態環境,而是一心興建各種各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開發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中心以及各種各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公園,以此取代非物質文化遺産賴以存活的原生環境。在某侗族地區,少男少女談情説愛都是以對唱情歌的方式進行的,在當地被稱之為“行歌坐月”。每到傍晚,外村男孩都會三五成群到鄰村與少女們歡聚。在什麼地方約會呢?到女孩家,卿卿我我父母孩子不方便;到荒山野谷,父母長輩不放心。故按當地習俗,這個時候少男少女都會聚集到本村寡婦家。但隨著被指定的“傳習所”介入,茶沒得喝,果子沒得吃,談情説愛也沒了原有的氛圍。細想起來,這與城市公園一旦鋪上美國草坪,中國固有物種就會因生態環境的不適而過早夭折是一個道理。

  實踐告訴我們,在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過程中,堅持正確的保護理念是非常重要的。這個理念就是要將文化生態保護區建成一個可以減緩外來文化衝擊的相對封閉的文化系統。封閉的原因很簡單:這些文化生態保護區,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典型意義的文化類型,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優秀文化基因。為減緩外來文化對這些本土傳統的迅猛衝擊,我們才不得不將它們保護起來。考察其他國家各類文化生態保護區,他們的做法也基本上是從“封閉”開始的。許多人擔心,這樣做是否意味著必須將這些當地人隔離起來,讓他們遠離現代,只能過著“原始人”般的生活?其實這是個誤解。“封閉系統”,並不是一個風吹不進、水潑不進的全封閉系統,而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半封閉系統。它要阻隔的,也不是人們常説的“現代化生活”,而是有可能成為當地遺産“天敵”的某些外來“物種”,或是容易對當地遺産造成生態威脅的外來生態環境。例如在侗族大歌之鄉,我們所要阻隔的只是有可能對侗族大歌造成巨大衝擊的美聲唱法;在漢劇之鄉,我們所要阻隔的只是有可能對本土漢劇造成巨大衝擊的外來劇種;在剪紙之鄉,我們所要阻隔的只是有可能對傳統手工剪紙造成巨大衝擊的大機械化剪紙流水線。除此之外,當地人盡可享受現代化生活。

  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大規模的資金投入。與日韓等國相比,我們的資金投入有一定差距。但從另一方面看,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僅憑資金投入又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更多的需要我們通過“政策調整”與“資金投入”,打出一組更加靈活有效的“組合拳”,從根本上解決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過程中的難題。如要想解決戲劇、曲藝傳承難的問題,需要打政策“收編”與資金投入這樣一記“組合拳”;要想解決傳統醫藥學傳承問題,需要打授予“傳承人行醫資格”、允許“傳承人開辦專科診所”以及“祖傳秘方可以上市”這樣一組政策優惠和資金投入“組合拳”。“政策調整”與“資金投入”這記“組合拳”,更容易從根本上解決“傳承難”的問題。

  作為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生活在其間的各遺産類型經過長期磨合,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態系統。它們可互補,可互證,可彼此説明。一定要將文化生態保護區視為一個整體進行保護。

  (作者係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導)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