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經濟日報:尊重規律 科學調控

  • 發佈時間:2015-02-26 08:0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科學調控要做到尊重規律、精準發力、創新手段。要解決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該管的管起來,該放的放下去;要善用調控手段,慎用調控手段,做到有理、有利、有節、有效。只有尊重規律、順應規律,宏觀調控才能事半功倍

  今年立春,央行宣佈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同時對小微企業貸款佔比達到定向降準標準的城商行、非縣域農商行額外降準0.5個百分點,被市場稱為是給小微企業和三農發了“壓歲錢”。

  近年來,類似這樣的政策預調微調、定向調控並不少見,也充分體現了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的醒目變化:發力更為科學精準,手段更為豐富多樣。以前,經濟下行壓力一旦顯現,市場就要“活水”,地方就要項目,政府救市、央行護市的呼聲四起。然而,通過大規模投資刺激經濟增長的方式在過去取得了良好的調控效果,卻不再適應當前的經濟特徵,宏觀調控從“大調”轉向“微調”、從“規模”轉向“精準”,是必然舉措。

  這一轉變的背景,是中國經濟運作的“新常態”。先看國際,世界經濟仍處於金融危機之後的深度調整期,總體上的“體質虛弱”難有改觀。再看國內,經濟增長的傳統動力正在消退,出口乏力,投資拉動的邊際效應日漸萎縮,人口紅利日益消減,創新的貢獻尚顯不足,經濟增長點處於“青黃不接”的特殊檔口。同時,完成結構調整任務,解決産能過剩難題,保障民生就業底線,都是當前面臨的挑戰。總而言之,中國經濟所處環境變了,發展階段變了,“舊引擎”無法帶動新增長,“發動機”迫切需要更新換代、轉型升級。這些都要求在宏觀調控上轉變思路、創新手段、深化改革、提升水準,用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推動中國經濟爬坡過坎、行穩致遠。

  科學調控要尊重規律。“新常態”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能否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直接決定了調控的品質和水準,乃至經濟社會的未來走向。具體來看,就是要解決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該管的管起來,該放的放下去;要善用調控手段,慎用調控手段,做到有理、有利、有節、有效。只有尊重規律、順應規律,宏觀調控才能事半功倍,到達經濟運作預期的“目的地”。

  科學調控要精準發力。“大水漫灌”、“海量刺激”、“天量信貸”等,都已不適應眼下的中國經濟。必須抓住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針對中國經濟的“特殊體質”,依靠改革的辦法,運用市場的力量,有針對性地實施“噴灌”、“滴灌”,邊走邊看、邊看邊調,抽絲剝繭、穩中求進。去年以來,國家支援三農、民生、小微企業、重點基礎設施項目的定向調控就深諳此道。

  科學調控要創新手段。去年以來,央行調控流動性的手段令市場津津樂道,一些小工具接連被納入宏觀調控的“工具箱”,擔任“最佳配角”,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事實上,除了傳統的財政、金融、投資、消費等領域的相關政策,制定規劃、調整分配、明確標準等也都可以作為宏觀調控的手段,從不同側面發揮作用,統籌施策。在這方面,抓得住老鼠的貓,就是好貓。

  “體質”變了,“病因”變了,“藥方”就要變。對正處於“三期疊加”階段的中國經濟來説,增長的目標要調整、結構要轉變、動力要轉換,宏觀調控貴在科學、貴在靈活、貴在創新。我們定好經濟波動的合理區間,劃好保民生保就業的底線,謀劃好的調控方向,就要有底氣堅持下去。克服“成長痛”,培育新動力,在“苦口良藥”中“強身健體”,打造中國經濟更加強健的體魄、更加美好的未來。(經濟日報評論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