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錶産業也需要政府扶持嗎
- 發佈時間:2015-02-26 07:2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兩者之間,曾子曰: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
昨日,工信部等四部門發文,要求加快推進我國鐘錶自主品牌建設。到2020年,形成5個左右的國際知名品牌、20個左右國內知名品牌和2-3家技術先進、特色明顯、知名度高和經濟效益穩步增長的大型鐘錶企業集團。
一個處於完全競爭環境和內外市場開放環境下的産業,一個並不怎麼關乎國計民生的面向終端消費市場的産業,政府的扶持確定不是幫倒忙?
四部門給出的理由是,“鐘錶行業是高精密機械與資訊技術相結合的先進製造業”。儘管措辭很誘人,但政府扶持産業的成績單往往不怎麼樣。
先進産能的代表光伏業,在過去幾年的遭遇生動詮釋了“政府之手”如何從扶持變成了干擾和扭曲。包括光伏在內的諸多産業,一旦列進産業優先目錄,地方政府就一擁而上,給錢給地給政策,企業蛇吞象般地做大規模,最後沒幾年光景,光榮加入過剩産能行列,遍地哀鴻。
再比如傳統産能的代表鋼鐵業,五年前就出臺了各種做大做強的規劃,鼓勵兼併重組,要好好跟國際三大礦商掰掰手腕,結果一轉眼市場大變,鋼鐵市場的供需嚴重不平衡,鋼鐵産業已經不是做大做強的問題了,而是如何走出冬天的問題。當初的規劃不可不謂字字心血,奈何計劃趕不上變化,措手不及總是常態。
政府不具備市場甄別能力,這是經濟學家反覆強調的事實。如果政府能夠把握産業消長的態勢,那計劃經濟就是最有效的。前三十年的歷史明白地告訴我們,顯然不是。中國的工信部預測不到網際網路産業的狂飆,美國的工信部(如果有)也預測不到iPhone和iPad的橫空出世。這不是政府擅長干的事情,這只能是市場中無數企業碰撞試錯、幾家歡喜幾家愁的結果。
當然,政府的産業扶持政策,在後發國家的經濟起步階段是會發揮一些作用的。原因無他,因為發達國家的工業化經驗已經擺在那裏,什麼産業需要大力發展,什麼産業前景廣闊,什麼産業改變了社會和公眾的面貌,後發國家的政府都有據可查,有路可尋,不至於犯太大的錯。再往後,什麼是新興産業,什麼是戰略産業,什麼是戰略性新興産業,政府就沒有這個甄別能力了。
在2月14日舉行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5年年會”上,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提出,“十二五”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訓,就是過去以政府的選擇來扶持一些産業,加以發展的政策,是不成功的。特別是我們的一些新興戰略産業,最後都變成了過剩産業。
政府扶持産業,最好的辦法不是撲上去,熱情洋溢地去資助。對於鐘錶産業而言,政府最好的扶持,莫不如做好智慧財産權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