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距離常態化運作,“蛟龍”還有多少航程

  • 發佈時間:2015-02-25 08:31:0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借助“蛟龍”號,從南海首次“抓”回拉斑玄武岩本應是件高興的事,為揭示南海地質演化過程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但項目負責人、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有點高興不起來。因為要想搭載“蛟龍”號再返南海做進一步研究,至少得等幾年後了——“現在的科技計劃裏,用於出海的‘船時費’十分有限,更別説支撐昂貴的‘蛟龍’號潛次了”。

  作為“蛟龍”號的業主——中國大洋協會的辦公室主任劉峰談起這個話題也不輕鬆:“我們也希望科學家能借助‘蛟龍’號開展重大科學研究,可大洋專項經費只能用於我國三大國際海底合同區的資源勘探。”

  “‘蛟龍’號最大的成功在於,它沒有像‘前輩’一樣,成為實驗室展品,而是真正投入應用的海洋裝備。”接受記者採訪的多名業內人士認為,“蛟龍”號要走向業務運作,尚存兩道“坎”:海洋科技項目對海上作業支援力度不足、尚未建立共用公用機制。

  海洋科技項目對海上作業支援力度不足

  2012年完成7000米級海試後,“蛟龍”號計劃用3—5年左右時間開展試驗性應用,完成從海試向常態化業務運作的過渡。

  從2013年開始,“蛟龍”號下潛不再追求深度突破,而是服務於科考項目。在連續開展了兩年的試驗性應用航次中,預計有超過30名科學家隨“蛟龍”探海。

  很新奇,收穫很大。這是下潛歸來的科學家重復最多的話。汪品先院士的團隊成員——同濟大學周懷陽教授就在航次中發現了拉斑玄武岩。

  劉峰告訴記者,目前國內海洋科學界對發揮“蛟龍”號深度優勢、技術優勢,搶佔深海科技前沿,獲得國際尖端成果的呼聲極高,需求異常旺盛。

  這並不讓人意外。作為目前世界上下潛深度最深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在地球科學、生命科學和環境科學等世界前沿科學研究領域具有其他深海裝備無法比擬的技術優勢。

  但他苦惱的是,受目前國家科技項目安排體制的局限,研究經費難以支撐“蛟龍”號下潛作業,旺盛的應用需求與出海下潛作業經費不足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海洋科學是一門以觀測為基礎的科學,現場觀測數據和樣品的獲得與長期積累是海洋科學研究的基本要素。

  在“蛟龍”號2014—2015年度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二航段現場指揮部科學家、上海交通大學肖湘教授眼中,參與大洋航次是深海微生物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周懷陽説,現在很多研究海洋的學者不願意出海,準確説是出不起海。

  他分析説,目前國家科技計劃中,出海的支出名目是燃料動力費,但一般性的涉海項目很少有這筆開支。

  “因為一直承擔大洋項目,並且一直跟蹤‘蛟龍’號的應用進展,研究成果也為業內了解和認可,比如這次出海,就是結合大洋項目搭了順風車。”但他坦言,不是所有人都有他這般幸運,而這份幸運也不會隨時光顧。

  科學家急需觀測數據,卻用不起考察船,也缺乏觀測數據共用渠道。200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試點資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海洋科學調查船時費”(以下簡稱“船時費”),以確保科學基金項目海上考察任務的實施,並獲取研究所需的觀測資料。

  但在周懷陽看來,一年兩三千萬的船時費遠遠不夠,“只能在海邊玩玩”。

  而要使用“蛟龍”號,不僅成本更高,最大的問題還在於,涉海的科技項目中沒有這項列支。

  業內專家分析,從某種意義上説,是因為我國海洋事業尚處於發展起步階段,國家投入雖然連年增加,但與擴大的規模不成比例。而我國海洋技術走在了海洋科學前面,因此首先要孕育使用“蛟龍”號的土壤:用科技計劃牽引,讓科學家可以用、用得起這類大型深海裝備,其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作為各國實施海洋競爭的核心競爭力,海洋高科技能力在眾多科技發展領域中的地位日益凸顯。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12月,國務院下發《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將中央各部門管理的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整合形成五類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提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科學佈局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建立圍繞重大任務推動科技創新的新機制。整合後,“蛟龍”號常態化業務運作值得期待。

  大型深海裝備共用共用機制尚未建立

  談及“蛟龍”號使用的高成本問題,“蛟龍”號業務化運作單位——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黨委書記劉保華提到其中一個原因是,目前“蛟龍”號工作母船還沒有真正開始建造,只能利用有著30多年船齡的老船作為支援母船:“蛟龍”號沒有專門艇庫,只能被置於甲板,另外噪音大、沒有動力定位與多波束水深能力等。這從某種程度上限制了“蛟龍”號的作業效率發揮,不能一船多用,“就像我們下班開車回家,要是能順路買菜、理髮、美容,成本將會大大降低”。

  此外,下潛作業區遠離大陸、航渡時間長等因素都增加了單次下潛成本。

  最新消息是,“蛟龍”號新母船已進入可行性報告論證批復階段。新母船建成後,“蛟龍”號下潛次數多了,潛次成本自然降了下來。如果作業區距離大陸近、航渡時間段,單次成本也會下降。

  但肖湘分析認為,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國家公共大型深海裝備的共用共用機制尚未建立。

  接受記者採訪的多名人士也認為,類似“蛟龍”號這樣的國家公共大型深海裝備不可能像汽車一樣實現批量生産,國家必須要有獨特的制度保障其運作。

  大家都提到了美國的“阿爾文”號,“應該像它那樣,建立理事會制度,規定投資主體、維護主體、運作主體,從制度上形成暢通的運作機制”。

  “阿爾文”號是世界上下潛次數最多的載人潛水器,已經服役40多年,年下潛最高次數達270多次。它的所有權歸屬美國海軍,每四年美國海軍要為“阿爾文”號提供專款維修費,運營管理則由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負責,採用開放式的管理機制,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理論上,只要符合相關條件,任何個人和機構都可以提出“阿爾文”號的使用申請。

  上海交通大學王風平教授剛參加完美國新“阿爾文”號的最新航次。這個名為“深海熱液口的黑暗生命研究”的國際合作項目得到了美國自然基金會支援,吸引了4個國家7個實驗室的負責人參與其中。

  “申請項目時科學家提出需要到某個區域去,要用到潛水器,下潛次數在立項時就已確定,下潛經費由美國自然基金會直接撥給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科學家完全不用管這方面的花費。”王風平説,美國自然基金會只評估航次的科學價值,這讓科學家很輕鬆。

  由於目前“蛟龍”號還處於試驗性運作階段,加上作業地點的限制,參與下潛的主要還是大洋領域的科學家。

  “試驗性應用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建立開放共用機制,培育科學需求市場,讓科學家知道‘蛟龍’號能幹什麼,從而提出更高的科學需求,提高國有重大深海裝備的效益。”劉峰認為,在國家層面安排基本專項經費,在科學家提出需求後,由科學專業委員會判斷該科學需求是否處於國際前沿,是否最急迫,是否具備可行性等因素,統籌安排“蛟龍”號下潛任務。通過這種方式提煉高水準的科學問題,提升潛次價值。

  與此相關的消息是,日前,國務院在《關於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中提出,力爭用3年時間,基本建成覆蓋各類科研設施與儀器、統一規範、功能強大的專業化、網路化管理服務體系,對於大型科學裝置、科學儀器中心,有關部門和管理單位要將向社會開放納入日常運作管理工作。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