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一隻春天裏的風箏
- 發佈時間:2015-02-22 05:38:19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仿佛人經歷的事情越多、年紀越大,對家的依賴就越深沉。
在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支邊了。因為他們沒在身邊,我是被爺爺奶奶帶大的。青少年時代,每到春節這段日子,我的感受是五味雜陳的。
30年前生活在北京的小孩兒,到了春節,特別開心。這個節日能有新衣服穿,有瓜子花生吃,有壓歲錢。家裏還大掃除,貼窗紙,買豬肉,迎接新一年。所以小時候覺得過節特別值得期待。
後來大一些了,感受不一樣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到底哪是家?父母在寧夏鹽池支邊,但家裏四輩人生活在北京城。所以那時候對我來説,鄉愁是一波一波的牽掛。父母一兩年才能回來一趟,既怕見到又想見到,怕是因為長時間不在一起生活變得生疏了,可畢竟是父母,越到過節越想念他們,這種對親人的牽掛是我對鄉愁的最初理解。
後來長大了,我上了藝校,和兒時過年又不一樣了。一到過年過節,別人休息我就有演出,總是在外邊奔波。這一晃,就從20多歲到了40多歲,越大越想回家,才終於能體會到落葉歸根的涵義。
對家的掛念,對鄉愁的認識,通過每年過年出國演出,感觸就愈發深了。1986年我第一次出國演出。那個時候,美國和中國的生活水準有天壤之別,首都機場還是黑乎乎的,而到了美國就燈火輝煌。儘管國外的生活條件很好,但是有人邀請我到美國工作時,我還是拒絕了。當時我二十七八歲,總覺得別人家再好,也要回自己家。尤其是我所從事的歌唱事業,民歌只有在中國才能發展起來,到了國外並不吃香,也只有這塊土地,才能讓民歌大有天地。
那次出去18天,想家想得不得了。但是我和當地華人接觸後,就從他們的眼中看到了鄉愁。當地華人對我們説祖國來人了,他們覺得特別親切,原來鄉音鄉親是這麼回事。我記得當時大家都很高興,晚宴的時候,當地華人全家總動員,和我們有説不完的話,道不完的情。
這次出國後,每年都會出國演出。但是生活越美好,就越想家。困難的時候想打拼,覺得出去工作掙了錢,回家很有臉面。到了現在再出國演出,又有天壤之別了。中國的發展,給了海外華人堅實的後盾,他們更想家了。
我曾經給海外華人唱過一首《真想回家》:“真想回家放一隻春天的風箏,真想回家看一眼故鄉的變化……”,當時把很多人唱哭了。他們中真有人十年八年沒有回來過,他們在國外打拼,通過我的歌聲想起了家鄉的井水、風箏和豐收的莊稼。但是與父母家鄉相距萬里之遙,盡不了孝心。不過這兩年,我聽説很多華人開始趕國際春運了,他們回國過年。過去七八年不回家的人,現在二三年就想往家跑。
為什麼大家都會有相似的情緒呢?在我看來,春節的文化就是人情的文化,我們心中不斷積蓄的思鄉之情,要通過回家來解愁。因為人的思念到了一定程度,就像一個核,需要釋放自己的心意。
鄉愁更是每個人都擁有的牽掛,無論你貧窮或者富有,無論你年長還是年幼,無論你身在遠方還是近在家鄉。
今年,我繼續受邀到美加等地演出,繼續與海外的父老鄉親一起過年。我覺得這樣過年很幸福,與更多的人分享佳節,傳遞來自祖國的問候。但我依然止不住思念家鄉的心情,這就是我的鄉愁。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