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朔:農旅融合演繹“新業態”
- 發佈時間:2015-02-18 01:30:42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燕玉海朱文鳳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山青、水秀、峰奇、石怪”,細緻描繪的就是陽朔風光。
陽朔作為廣西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的重要一極,如何發揮旅遊産業的強勢,讓農業在旅遊産業中唱起主角,讓農民能分享自己守護這片山水帶來的“紅利”?
近年來,陽朔縣把發展旅遊産業的重點放在農村,把農民當做創新旅遊産業的主力軍,把農業特色産業作為發展高端旅遊、商務旅遊、生態旅遊、文化旅遊等新的發展業態,推動原有“十里畫廊、瑞盛、弘尚聖景、天街、真情·劉三姐”等支撐陽朔旅遊重大項目的轉型升級,使城鄉旅遊接待、住宿用餐、日用品供應等形成了高中低消費檔次合理搭配,滿足了不同層次遊客的需求,提高了遊客在陽朔的停留天數、重復次數和消費水準。2014年全縣接待遊客總數1200萬人次,旅遊收入60多億元,農業“接二(産)連三(産)”,農民參與其中,成為産業鏈條中主體,旅遊業收入已佔到農民年每人平均收入6成以上。
10萬畝金橘産業園,賣點富了農民,看點喜了遊客
走進陽朔縣10萬畝現代農業金橘核心示範園區,猶如進入金橘的世界,滿山遍野的金橘樹被白色的塑膠薄膜遮蓋,如皚皚白雪一望無際。在陽朔桂珠金橘合作社的採摘園,記者看到,一群群遊客時而在拍照,時而在採摘。“設立金橘旅遊觀光采摘區,鄉下的陽光、空氣和美景成為城市人放鬆身心的好去處,這樣一來讓旅遊業融進農業産業,增加遊客的看點,二來是提高農業的附加值,果子也能賣個好價錢。”陽朔縣副縣長徐永康介紹,“金橘在市場上賣8元,但讓遊客自己品嘗採摘每斤就可以到15元,遊客進來體驗金橘採摘的樂趣,農民又從中獲得了高收益,何樂而不為?”
陽朔的氣候這麼好,為何金橘都被塑膠布遮蓋呢?每當遊客問起,陽朔桂珠金橘合作社理事長賴玉梅總是不厭其煩地這樣解釋:過去金橘不蓋塑膠布,成熟期一旦遇有下雨或霜凍就裂果腐爛,現在蓋上塑膠布,既能為金橘避雨避寒防腐,又能讓金橘長期挂樹上保鮮。
在觀光采摘的主園區,記者發現,遊客們在這裡既可隨便自採品嘗上等的金橘,又可登上觀景樓,觀看方圓幾十里的金橘種植的宏大場面,同時還可以了解金橘栽培種植過程和管理技術等。這對城裏的青年人來説,來陽朔旅遊,不僅僅享受的是愉悅,而且還可學到許多農業知識。
陽朔金橘産業的形成,既粧點了荒山,綠化了環境,又富裕了一方農民。金橘産業園區內所在的白沙鎮,所轄15個行政村,村村建起了三層小洋樓,這不僅大大改善了農民的居住條件,而且還成了遊客觀光的景觀。一位30多年前曾到過陽朔的遊客感慨:“過去,這山裏的農民家家窮的叮噹響,真沒有想到現在住的比城裏人都強。”
從山上沿著平坦的水泥硬面路下行,來到坐落在半山坡間的坪嶺村,條條街道寬敞潔凈,座座樓房新穎別致。走進農民周長權家,雪白的墻壁配著大理石地面,電視、電腦、洗衣機一應俱全。周長權自豪地説:“通過土地流轉,種植了80畝金橘,每年採摘鮮果50多噸,金橘可送市場銷售,也可在網上外賣,年獲益40萬元左右。來我家串門的遊客誰來誰羨慕。”
很多地方擔心農産品種多了容易出現賣難,但陽朔縣的農民沒有這樣的顧慮。因為陽朔把金橘市場做到了全國最大,物流順暢。在日銷量高達2000多噸的陽朔金橘市場,記者看到,人群中既有商戶也有遊客。一輛輛滿載金橘的麵包車穿梭不斷,100多家收購攤位交易繁忙。在陽朔縣信義專業合作社的攤位前,販運金橘的老闆黎成安告訴記者,金橘收購價每斤在7元上下,日收購量在30多噸左右,每年僅往湖南和江西兩省販運金橘就達900余噸。
漓江兩岸的農民,搭上旅遊專列,轉型變身兩棲人
“不看山水劇場,就等於沒有遊完漓江”。到過陽朔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一年365天,夜夜演出的陽朔漓江山水劇場,由著名電影導演張藝謀主導,上演的劇目名叫《印象·劉三姐》。在石山綠水的露天舞臺,600名演員的龐大陣容,劃起150個竹筏,被幾百盞彩色燈光交匯照射,活靈活現地演繹出了壯族人家迎親娶妻、漁歌唱晚等民族風情和壯鄉風物,讓中外遊客大飽眼福。
白天種菜晚上表演,這對陽朔縣田家河村的農民來説早已習以為常。因為山水劇場利用的是田家河村裏的地盤,全村有300名中青年被聘用為劇場演員。從此,這些農民白天種蔬菜,晚上當演員。農民韋學嬌説:“我們田家河村緊靠著縣城,是市民的‘菜園子’,農民們白天採摘蔬菜一天能賺三四十元,晚上再去山水劇場參加表演,每月工資1500元,合起來一年能掙四五萬元。”
“我叫莫桂才,是陽朔縣田家河村人……”帥氣英俊的小夥子莫桂才,站在山水劇場的舞臺上一報幕,就把自己的名字和村莊,宣傳到了全國乃至全世界。
做了近10年報幕員的莫桂才,不僅自己成了明星,也帶活了田家河村。過去,靠在田家河岸邊的農家菜館,客源總是稀稀拉拉,一天賣不了幾桌飯菜。自打莫桂才當上報幕員後,田家河村邊的農家菜館就慢慢火了起來。尤其是“莫桂才農家菜館”,過去僅有10幾張桌子,現在擴張到了40多張,旅遊旺季客人都是坐得滿滿噹噹,營業收入翻了4倍多。
在素有“小漓江”之稱的遇龍河畔,有個矮山門村,全村50多戶人家,2013年把全村150畝耕地全部流轉給外村,在遇龍河裏搞起了竹筏漂流生意。據村主任劉運嶺介紹,過去,村裏就有搞竹筏漂流生意的基礎,隨著遊客的增多,竹筏生意曾一度瘋搶,相互抬價壓價。去年,針對這種現象,村裏專門成立了遇龍河漂流有限公司,由政府統一定價,公司組織售票和維護秩序,竹筏按順序排號漂流,遊客秩序也好了,農民的收入也穩定了。劉運嶺説,村裏還開設了15家旅店,淡季床位100元左右,旺季床位能賣到二三百元,原先農民種地忙活一年掙不到1000元,現在搞旅遊每人平均一年能賺到1.5萬元。
九馬畫山下的旅店,工商資本介入,農舍變“雲廬”
“黃布倒影”、“七仙女下凡”、“尼姑鬥嘴”、“青蛙跳江”、“20元人民幣背景圖”等,這些由奇山怪石組成的比較有名氣的形狀觀景,都集中在漓江中游的九馬畫山旁,由此,這裡也成了遊客遊玩漓江的必到之處。
旅遊客源的逐年增多,使九馬畫山腳下的畫山村委也成了社會工商資本瞄準的“熱土”,許多企業大老闆紛紛前來洽談合作業務。但黨支部書記陳必忠卻説:“農村地盤是農民的命根子,原則上是寸土不讓,但自己實在做不到的事,也可以引進外商資本。”
2012年以來,畫山村委迎來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接客高峰。全村1100戶、3600多口人,年接待遊客高達200萬人次。
遊客增多了,客人的吃住需求變寬了,有的需要住簡樸的農舍,有的需要住星級客房,還有的需要住豪華套間。而要完全達到這些要求,對於畫山村委來説的確有些力不從心。2013年春季,上海高凡公司落戶畫山村委下轄的楊家村,買斷了6戶農民舊宅院20年的使用權,利用原始建造的農舍,按照五星級標準,投資1000多萬元進行了裝修。竹筒節做的香皂盒,稻草編制的拖鞋,樹叉做的鑰匙墜……古樸典雅的建築,搭配上五星級的裝飾,土洋結合惟妙惟肖,充分體現出了城裏找不到、鄉下又沒有的獨特風格。
工商資本進入農村市場,憑藉資金、人才和管理優勢,推動了陽朔農家旅店提質升級換擋。九馬畫山村委下轄的11個自然村,村村街道整潔,臨街的家家戶戶開設農家賓館。“你好?歡迎光臨農家賓館……”順著這溫柔親切的話語望去,前來迎接記者的是畫山村委下轄的峞根底村村民廖雪鳳。走進樓房,廖雪鳳認為記者是來住店,就急忙打開了客房。雪白的墻壁、油亮的地板、潔凈的被褥,室內裝修和擺飾,一點也不亞於城裏的星級賓館。廖雪鳳説:“像這樣的客房共有28間,現在是淡季給你一夜算120元,到了旺季一夜要收600元呢!”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