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新常態下三農發展機遇與挑戰

  • 發佈時間:2015-02-18 01:30:5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如何在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必須破解的一個重大課題。社會結構的改變、農村剩餘勞動力減少、人口老齡化、環境惡化和過剩産能等等都對三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經濟新常態會對三農發展産生什麼樣的影響?又如何應對?本期對話欄目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葉興慶。

  主持人:本報記者張偉賓

  嘉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葉興慶

  1

  糧食安全新戰略:保障糧食産能改革價格制度

  主持人:新常態下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有何新的變化?

  嘉賓:“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産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既保持了必要的穩定性、連續性,又有新的發展。

  “保”的範圍有收縮。按照傳統糧食統計口徑,我國糧食自給率2013年已經下降到88.7%,但這主要是由大豆進口快速增長造成的。繼續沿用包括穀物、豆類、薯類在內的寬口徑計算糧食自給率既不符合國際慣例、也不符合我國糧食安全工作實際情況。從籠統地要求糧食基本自給收縮為“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有利於集中資源保重點。

  “保”的要求有提高。“確保産能”,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最重要的基礎。但這個産能應該是健康、可持續的産能。為此,中央明確提出了兩個新要求:一是堅持數量與品質並重,二是立足當前、兼顧長遠。在今後的穀物和其他農産品生産過程中,要更加注重品質和安全,注重源頭治理和産銷全程監管。

  “保”的途徑有變化。首次提出將“適度進口”作為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國內産能的同時,積極參與國際貿易,廣辟糧食進口渠道,會使我國糧食供給更加可靠、市場更加穩定。

  “保”的責任有調整。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政府與市場、中央與地方各自的作用邊界需要重新劃分。明確中央和地方共同負責,中央承擔首要責任,各級地方政府要樹立大局意識,增加糧食生産投入,自覺承擔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責任。這有利於形成全國統一的糧食市場。

  主持人:面對新的形勢和戰略調整,做好糧食安全保障工作的主要改革任務是什麼?

  嘉賓:由市場供求形成糧食價格應該是常態,但是過去的政策實踐偏離了這一初衷:實行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的品種範圍不斷拓寬,啟動托市收購的頻率越來越高,托市收購佔市場流通量的比重過大。這種政策實踐在調動農民生産積極性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對農業資源錯配帶來的影響也不容忽視。雖然農産品國內價格超過進口到岸稅後價格是必然趨勢,國內外農産品價格倒挂的拐點遲早要到來,但托市收購政策使這個拐點提早來臨。面對這種困境,必須改革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制度,也就是要按照“價補分離、市場定價”的原則,逐步建立農産品目標價格制度。

  讓正確的市場信號配置農業資源、由正確的市場信號決定糧食生産能力,才是實現國家糧食安全的正確路徑。為此,需要改革糧食等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

  從長遠看,棉花和大豆適合不與生産行為掛鉤,按某一固定年份的種植面積或産量補貼價差的改革操作思路,而當稻穀、小麥等自給率要求較高的主要穀物品種的最低收購價格超過以按配額外稅率計算的到岸稅後價格時,可以將價差按當年實際産量或種植面積補給農民,與生産行為掛鉤。

  2

  應對挑戰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主持人:在當前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農業發展主要面臨哪些挑戰?

  嘉賓:我國農業面臨五大挑戰,具體包括如何走出“政策市”的尷尬局面,如何有序退出“不健康”産能,如何突破“頂天立地”的困局,如何適應農産品貿易“長期逆差”的新常態,如何防患落入農地“流轉僵局”的風險。

  第一個挑戰在分析糧食問題時已經有所提及。第二個挑戰是指目前農業産能中相當部分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的,是在“吃子孫飯”、是在透支未來。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以過量使用現代投入品為代價換取的産能。二是以嚴重超采地下水為代價換取的産能。三是以侵佔濕地為代價換取的産能。四是以水土嚴重流失為代價換取的産能。五是以利用污染土壤、影響食品品質安全為代價換取的産能。第三大挑戰是指“價格天花板”和“黃箱補貼”約束、生産成本抬升的雙重擠壓下,如何科學確定主要農産品自給水準、合理安排農業産業發展優先序。從2004年以來,農産品貿易連續出現逆差,且逆差額越來越大,農産品總體自給率已進入下降通道,將給我國農業資源配置格局帶來根本性影響。第五大挑戰是指隨著承包權權能越做越大,對我國農地流轉和小農經營的轉型影響還有待觀察。

  主持人:解決這些挑戰,有什麼好的政策建議和對策嗎?

  嘉賓:挑戰也是機遇。我國正處於從高速向中高速換擋、從中高收入向高收入邁進的關鍵期,也正處於培育農業競爭新優勢、塑造農業經營新形態、構建農業政策新體系的關鍵期。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國際國內市場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農産品貿易應適應“長期逆差”的新常態;應轉換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走出“政策市”的尷尬局面;還要依靠市場力量,通過優化結構、提質增效,增強農業自身發展活力,突破“頂天立地”的困局;有序退出不健康産能,讓“健康産能”的增長跑贏“有毒産能”的退出。農業發展必須儘快從主要追求産量和依靠拼資源消耗、拼農資投入、拼生態環境的粗放經營,轉到數量、品質、效益並重和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技術進步、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經營上來,走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3

  美麗鄉村:在工業化城鎮化中守望鄉愁

  主持人:經濟新常態對建設美麗鄉村有什麼影響呢?

  嘉賓:經濟新常態對新農村建設的直接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工業産能過剩,鋼筋、水泥價格處在歷史低點,為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民住房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如何抓住這個機遇非常重要。但是融資機制不是很順暢,有必要引進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建設。社會資本往往是從利益出發,存在盈利點和回報問題,要多途徑想辦法。

  其次是經濟新常態下,國家財政收入增速下降,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增速也可能會受到影響。包括農村飲水、道路、危房改造,以及教育、醫療和農村環境衛生等方面的投資增速都會受到影響

  主持人:在當前形勢和背景下,還有哪些因素可能影響美麗鄉村建設呢?

  嘉賓:建設新農村,除要從物的形態加強建設外,還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給農民平等的全面的權利、均等的公共服務。此外,還包括人的精神狀態。農民要變成現代公民,要有法治思維等等。這些都應該是新時期建設美麗鄉村需要考慮的內容。

  在農村探索治理體系現代化,需要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實現形式。關鍵是要選擇好自治半徑。一個是往大了做,一個是往小了做。往大做,是農村村落佈局調整、若干相鄰村落向一個聚居區集中後,需要在社會管理等方面健全組織體系,從村落社區自治轉向新型社區自治。往小做,是在土地等集體資産所有權屬於村民小組農民集體所有的地方,由跨小組的行政村管理各個村民小組的集體資産,容易發生資産平調、引發村民小組之間的矛盾,這時可以考慮縮小自治半徑,以集體所有權的權利主體為單元實行村民自治。

  當前,多數地方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健全,包括集體土地發包等經濟功能往往由村民委員會代辦。在人口流動很少的情況下,為了降低村民負擔,由村民委員會代行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能是合理的。但是隨著土地升值和人口流動的變化,繼續這種代行做法就會有很多麻煩。這時候建立村集體經濟組織就非常必要,代表集體成員管理集體資産。而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界定,各地有很多實踐探索。這方面老百姓有老百姓的智慧。把集體經濟組織建立起來,實行政經分離,集體經濟組織逐漸轉型為市場主體。

  4

  讓農民富起來:多渠道創造機會

  主持人:經濟增速跟收入聯繫更為緊密,那麼經濟新常態對農民收入有什麼影響呢?

  嘉賓:當前農民收入主要由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財産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構成。經濟增速對收入的影響要根據不同渠道進行分析。其中工資性收入在2013年首次超過家庭經營收入,佔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比重達到45.3%,成為最主要來源。

  經濟新常態對工資性收入的影響是比較明顯的。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由於經濟增速放緩,對農業剩餘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會下降,通過外出務工人數增加來增加農民務工收入的空間在收窄。其次,農民工工資水準的上漲速度也會受到制約。

  對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農産品價格上升空間有限,而農業勞動力和農業生産資料等生産成本在不斷上升導致農業增值空間有限。此外,新常態下,隨著財政收入增速下降,國家對“三農”投入的增速恐怕也要承受很大壓力。在農民收入的主要構成部分中,只有財産性收入會有比較樂觀的前景。

  主持人:在這種影響趨勢和機制下,該如何創造條件促進農民增收呢?

  嘉賓:要通過多種渠道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在工資性收入方面,主要通過兩個方向的戰略調整:首先,當前農業勞動力佔全部勞動力的比重仍然太高,要通過改變城鎮化和工業化佈局,把主戰場引向中西部和縣域,為要照顧家庭和兼顧農業生産的中老年農民提供就近的非農就業機會,增加他們的工資性收入。其次,要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提升人力資本存量,進而提高務工的工資水準。

  在家庭農業經營收入方面:第一,要明確一二三産業融合的平臺和載體是農民家庭、農民合作社,而不是由工商資本來主導融合。要讓全産業鏈的增值盡可能落到農民身上。也許農民單家獨戶實現三次産業融合的能力有限,但是可以通過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家庭農場、鼓勵合作社往加工流通環節延伸等方式,帶動農民分享産業融合帶來的增值收益。第二,休閒農業、鄉村旅遊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但在總體上,主要還是應在農産品加工、流通等環節做文章。要跟新的農産品流通業態相結合,鼓勵電商參與進來,為農戶或合作社為載體和平臺的産業融合插上翅膀。電商的進入,為有地方特色的農産品走向全國大市場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渠道,會讓三次産業融合的層次大大提高。第三,要提高農業經營的綜合效益,以農戶或合作社為載體實現種養結合,念好山海經,唱好林草戲,打好果蔬牌。

  雖然財政收入增速放緩,但只要下決心調整支出結構,更多轉向農村短板,新農合、新農保、農村扶貧等方面都有加大投入的空間。未來五六年,農民得到的轉移性收入的增量和增速未必會受太大影響。

  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在當前面臨更好的機遇。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中的比例,是土地制度改革的既定方向。隨著土地流轉、徵地制度改革、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以及集體經營性資産股份合作制改革,農民財産性收入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