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相繼”量寬考驗新興市場
- 發佈時間:2015-02-17 07:54:00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歐元區經濟一直徘徊在衰退和復蘇之間。較之於美國經濟的相對平穩復蘇,歐美經濟的走勢差異明顯,二者的貨幣政策也漸趨背離:美國結束量寬並考慮加息,歐元區則剛剛拉開寬鬆大幕。歐美兩大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不同步,在全球範圍內産生了一定的溢出效應。
首先是拉低了大宗商品價格。從去年6月至今,原油價格下跌近60%,金屬和主要農産品價格創2011年以來跌幅之最。美元和歐元貨幣政策上的一緊一松,導致美元匯率持續走強。研究表明,美元匯率與大宗商品價格呈比較明顯的負相關。投資者對美元匯率的預期,決定了大量金融資本在期貨市場、債市、股市之間的進出。當前市場普遍預期美元走強,導致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下跌。
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對俄羅斯和拉美國家以及中東新興市場國家衝擊巨大。巴西、俄羅斯、委內瑞拉等國高度依賴石油、金屬等大宗商品出口,隨著出口收入減少,這些國家的本幣大幅貶值,通貨膨脹嚴重,其中委內瑞拉的年通脹率已超過60%。為了控制通脹,巴西、委內瑞拉等國央行連續加息,基準利率目前均在兩位數水準,委內瑞拉的利率已接近20%。與此同時,這些國家還面臨外匯流失、匯率急劇波動、債務負擔上升的壓力。
其次是帶來了國際金融市場震蕩,導致資本流動的快進快出。2008年底美聯儲推出量化寬鬆後,釋放的大量資本並沒有全部流入本國實體領域,相當一部分“溢出”到新興市場,時任巴西央行行長梅雷萊斯抱怨,美國過剩的資本流入巴西金融市場,加劇了巴西的金融動蕩。印度央行行長拉詹去年初也批評美聯儲啟動和退出量化寬鬆政策時,沒有考慮對新興市場國家的負面溢出效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在一份報告中呼籲,主要國家在制定貨幣政策時,應“與其他國家的決策者一起合作,來管理溢出和‘溢回’效應”。
如今,歐元區在陷入通縮後推出量化寬鬆,對新興市場國家特別是資源型國家,又是一場新考驗:是通過加息來維護匯率穩定、遏制通脹,還是降息來刺激增長,這成為一個兩難選擇。美洲開發銀行經濟學家諾蓋拉認為,從優化産業結構角度,拉美資源型國家必須努力發展製造業,減少對大宗商品出口的依賴;從金融角度,拉美還應該減少對美元的過度依賴,減輕美元在外匯儲備、債務融資等方面的比重。鋻於中國是許多資源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值得考慮把人民幣納入其外匯儲備和融資來源,實現儲備和債務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