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01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富民風“吹綠”布楞溝

  • 發佈時間:2015-02-16 02:31:0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吳曉燕魯明

  2014年的夏秋之交,在外“漂泊”15年的馬達吾終於回到了家鄉——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布楞溝村。

  在此之前,15年間,馬達吾一直不願回家:因為坐落在大山裏的布楞溝太乾旱,太貧窮,“雖然我們有養羊的傳統,但這裡連多養幾隻羊賣錢都沒有條件,根本沒有出路”。於是,當初只有17歲的他選擇遠離家鄉到外地去,給人打工養羊,後來還與人合辦起了羊場。

  “這些年特別是近兩年,家鄉變化特別大,路好走了,自來水通了,新房修起來了……跟離開家的時候比,完全是兩個樣了。”馬達吾説,正是因為看到這些,他動心了,想回家,申請些貸款,辦一個500~1000隻規模的羊場,領著鄉親們一起掙錢致富。

  從“逃離”貧困外出找路子,到被吸引回鄉謀發展,布楞溝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幹東鄉”的窮山溝

  東鄉縣是甘肅獨有的少數民族——東鄉族的聚居地,這裡是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也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全縣溝壑縱橫,四面環水,境內卻極度乾旱,自然資源十分匱乏,處於整體性貧困的狀態。高山鄉布楞溝村則是東鄉縣最貧困、最乾旱的地方之一。

  布楞溝在東鄉語中的意思是“溝邊邊”。兩年前,記者曾前往布楞溝村採訪,處在荒蕪的深山坳裏的布楞溝,自然條件嚴酷,一眼望去,滿眼皆是光禿禿的景象。曲折的山路上,厚厚的浮土幹得冒煙,一腳踩下去,黃土能沒過腳面;村民們騎摩托車回家,都是在滾滾的塵土中穿行,回到家就變成了“土人”。村民們的居住生活條件差,大多居住在多年前修建的土坯房裏,全村68戶中低保戶就有60戶,農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只有1624.1元,其中來自國家惠民資金等轉移性收入佔到了近八成。

  乾旱缺水,曾經是居住在布楞溝流域的農民們心頭最憂愁的事情。布楞溝村的年均降水量只有290毫米,而蒸發量卻達到1490毫米。“以前,我們吃水都靠積雨窖,但這裡降雨太少,水不夠吃了,只能到20公里以外的達板鎮去拉水,一方水5元錢,拉進家門要花到120元。”

  (上接第一版)布楞溝村村民馬麥志説,“一方水一家人要節約用近10天,往往是洗過菜的水不能倒掉,澄清之後給羊喝,洗臉水也要存起來留著擦地……”

  因為缺水,每人平均耕地少的布楞溝以前莊稼廣種薄收,小麥畝産僅有兩三百斤;同樣因為缺水,村民們像養羊等增收致富的想法也始終是一種希冀。此外,村裏的山路坑洼難走,從村裏到縣城只有20多公里路,卻要走一個半小時,種莊稼也很苦,特別是收穫時節,不是騾子馱,就是人力背。

  乾旱、缺水、交通不便,導致村民們吃水難、行路難、住房難、就醫難、上學難、增收難等困難突出。把水引來,把路修通,把新農村建設好,這成為布楞溝人最為迫切的心願。

  “這兩年的變化,要比前50年都大”

  若要富,先修路,基礎設施差是布楞溝村脫貧的第一道“攔路虎”。為解決這一瓶頸,東鄉縣積極實施布楞溝流域整體連片扶貧開發,並詳細編制了《布楞溝流域整體連片扶貧開發項目實施規劃(2013—2015年)》,提出要以折紅二級公路為主幹道,實現所有行政村全部通公路。而為了加快布楞溝流域扶貧開發,東鄉縣的定點幫扶企業——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決定先從拓寬硬化布楞溝村民出行道路,破解行路難入手實施幫扶。兩年來,該集團公司先後在道路、教育、吃水、生態等東鄉縣最急需的民生領域實施了一大批幫扶項目,投入超過2億元。

  經過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的幫扶,布楞溝昔日塵土飛揚的山路變成了寬闊平坦的水泥路。“這條路,不僅解決了整個布楞溝流域6個鄉鎮、20多個村、2萬多群眾的出行問題,而且還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創造了新的便利條件。”東鄉縣扶貧辦主任馬忠説,在改善布楞溝流域基礎設施上,除了積極實施通村道路硬化項目,2012年4月,東鄉縣還結合中西部農村飲水安全配水管網改造工程,讓自來水第一次流進了布楞溝村民的庭院裏。此外,針對群眾居住條件差的現狀,東鄉縣在布楞溝村易地建起了56戶新農村住宅,配套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在布楞溝村委會,還配套建設了衛生室、文化室、計生服務室、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以及文化廣場等公共設施。

  如今,駕駛微型貨車行駛在平坦的水泥路上,馬達吾告訴記者:“村裏這兩年發生的變化,讓我看到了希望和出路,在家鄉謀發展的勁頭自然也就大了起來。”對於村裏發生的變化,村民馬一勒西説:“現在,我們不僅住上了新房,而且在家裏只要擰開水龍頭,就能吃上乾淨的自來水,生活比以前方便多了……這兩年的變化,要比前50年都大。”

  基礎設施改善、富民産業培育讓村民謀發展底氣更足了

  “針對種植效益低的問題,這些年我們在積極調整布楞溝流域的種植結構,大力發展旱作農業,目前,村民們種植主要以全膜雙壟溝播玉米和馬鈴薯為主。”高山鄉鄉長馬家鵬告訴記者,通過良種良法配套及旱作農業技術的整合應用,當地的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畝産可達到1200多斤,馬鈴薯則能達到五六千斤。為了提高種植效益,在實施連片扶貧開發的過程中,布楞溝流域還建成了高標準梯田3萬多畝,其中布楞溝村就達3600畝。

  東鄉族人一直有“無羊不成家”的説法。記者發現,如今,在布楞溝,養羊已從東鄉族人的傳統習慣變成他們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之一。“以前,我們不敢建大一點的羊圈,現在水和路一通,我們就敢多養羊和牛了。”村裏的基礎設施改善讓村民們謀發展底氣更足了,村民馬建英通過臨夏州設立的村級産業發展互助資金社及當地農村信用社一次性貸款十幾萬元,建起了4個養殖暖棚,可以同時飼養300隻羊。2014年,他的養殖場一共出欄400隻羊,收入達到近6萬元,目前仍存欄190隻。

  東鄉縣副縣長董致傑説,為了幫助貧困戶增加增收技能和培育致富項目,東鄉縣還依託養羊業,在市場上打起了“東鄉手抓”羊肉品牌,凡是在省外開設“東鄉手抓”店的,可一次性獲得2萬元的補貼資金或貸款貼息。針對所有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東鄉縣列出了《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到戶扶持項目功能表》,“讓農民根據自己的意願選項目,查詢相關補貼政策”;積極促進駕校等社會團體與扶貧、職教部門聯合開展貧困農戶、“兩後生”培訓。布楞溝村村民馬文斌最近正忙著在東鄉縣一所駕校免費學習駕駛技術。對於未來,他高興地説:“以前我種地打工,全家收入不到兩萬元,等拿到駕照,我想貸款買輛微型貨車,販運蔬菜,預計年收入能到三四萬元。”

  “經過兩年多地不懈努力,去年布楞溝村的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了3419.2元。”馬忠説,如今,村裏面貌有了明顯改善,村民增收主導産業也有了,大家奔小康的勁頭更足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