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美律所群攻 阿里巴巴如何解圍

  • 發佈時間:2015-02-13 01:00:02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首次公開募股(IPO)不足半年,風光一時的阿里巴巴就在美遭遇了上市以來最大危機。自美國當地時間1月30日起,已有8家中美法務機構對阿裏提出集體訴訟,致使阿裏股價近期持續低迷,8個交易日累計跌幅已超過14%。多數市場人士擔憂,此前部分中概股公司在遭遇集體訴訟後,均遭遇市場做空,而此次阿裏也有可能因集體訴訟面臨做空危機。更為嚴重的是,如果阿裏面對此番訴訟不能積極應對,並獲得令其滿意的結果,不但股價會進一步受到拖累,美國投資者對其信心也將會一落千丈。

  “白皮書”困局

  阿裏此次遭遇集體訴訟的起因,要從1月下旬工商總局一次對電商平臺的抽檢説起。1月23日,工商總局發佈《2014年下半年網路交易商品定向監測結果》。此次抽檢共在6家網購平台中抽取了92件樣品,其中淘寶網的樣本數量分佈最多(51個),正品率僅為37.25%,其“淘寶正品率不足四成”的結果,立刻引發各界關注。

  1月27日,淘寶官微轉發“一個80後淘寶網運營小二心聲”的公開信,對工商總局抽檢結果做出回擊,並直接對工商總局網路監管司劉紅亮司長喊話,“您違規了,別吹黑哨”。此外,公開信還直接指出監測報告中存在抽樣和程式等問題。該條微網志隨後被廣泛轉發,並在網路上引起關於網購平臺“假貨”問題的廣泛討論。

  1月28日,工商總局在官網發佈《關於對阿里巴巴集團進行行政指導工作情況的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白皮書”中稱,阿裏係平臺存在主體準入、商品銷售和交易管理等5大問題。工商總局還稱,“為了不影響阿裏繫上市前的工作進展,該座談會以內部封閉的形式進行”。當天下午,淘寶做出回應,正式投訴網監司司長“情緒執法”。

  令人玩味的是,這份“白皮書”于1月28日當晚就從工商總局官網悄然撤下,1月29日則完全刪除,網址連結也無法打開。工商總局新聞發言人解釋稱,2014年7月16日,工商總局網監司曾在浙江召開阿里巴巴集團行政指導座談會,目的在於指導、督促阿里巴巴集團加強自律,凈化網路購物環境,維護消費者、經營者合法權益。網監司根據座談會的會議記錄,于1月28日發佈了《關於對阿里巴巴集團進行行政指導工作情況的白皮書》,但“其實質是座談會的會議記錄,並不是白皮書,該記錄不具有法律效力。”

  值得注意的是,“白皮書”一經曝光就對阿裏造成了“嚴重殺傷”。美國當地時間1月28日,阿裏股價大跌4.36%,有市場人士就表示,工商總局公佈又撤下的“白皮書”是造成阿裏股價大跌的直接原因。1月29日,阿裏股價更是大跌8.78%,儘管這和阿裏業績不及華爾街預期有直接關係,但仍有投資者認為,“白皮書”的出現,是對阿裏潛在風險的提示,因此造成部分投資者拋售阿裏股票。

  1月30日,事件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隨著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張茅會見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沸沸颺颺的淘寶網與工商總局之間的口水戰終於以握手言和告一段落。

  但這並不是故事的結束。美國當地時間1月30日,美國律師事務所Robbins Geller Rudman & Dowd LLP突然向阿裏發難,稱阿裏及其高管違反了美國1934年頒布的證券交易法案,在IPO前出具了與其業務操作相關的具有重大錯誤和誤導的聲明,存在誤導投資者的嫌疑,並以此為由,向紐約南區法院提起對阿里巴巴以及高管團隊馬雲、蔡崇信、陸兆禧和武衛四人的集體訴訟。隨後,包括北京郝俊波律師事務所在內的7家中美法務機構也先後對阿里巴巴發起集體訴訟。截至目前,已有8家中美法務機構對阿里巴巴提起集體訴訟。

  這導致阿裏股價近期持續低迷。截至美國時間6日收盤,阿裏股價報收每股85.68美元,和1月28日每股100.30美元價格相比,短短8個交易日阿裏股價累計跌幅已超過14%。儘管目前阿裏股價有所回升,但截止美國時間11日收盤,阿裏股價僅為每股86.00美元,不但低於其上市首日的開盤價,和此前每股100美元的股價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

  馬雲團隊被指欺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中美法務機構對阿裏發起集體訴訟的原因,並非淘寶存在假貨問題,而是這些法務機構認為阿裏和其高管存在虛假或者誤導陳述,因此導致股東利益受損。

  例如,Robbins Geller Rudman & Dowd LLP的起訴書中表示,被告(阿裏)應對以下行為負責:作出虛假陳述;沒有公開他們知曉的關於阿里巴巴的不利事實。被告的欺詐手段以及欺騙阿里巴巴股票購買者的商業活動是成功的,這些手段就阿里巴巴的前景和業務欺騙了投資者;人為抬高了阿里巴巴美國存托股票的價格;使阿里巴巴及其售股股東在IPO中募集到超過250億美元的資金,同時使得阿里巴巴股票在集體訴訟期(“Class Period”)內的私人債務配售中上漲80億美元以上;以及使得原告和訴訟集體中的其他成員購買了虛高的阿里巴巴股票。

  Robbins Geller Rudman & Dowd LLP的起訴書中還提到,根據馬雲、蔡崇信、陸兆禧和武衛的職務,他們有權接觸和控制對股票市場陳述的內容,但“他們涉嫌在股票發行日前或在發行後不久,提供誤導性的公司報告以及媒體披露,他們也有能力和機會阻止發佈或者對這些報告進行修正,憑藉著在公司的職位,以及接觸公司未公佈資訊資料的權利,這些自然人被告必然知曉某些本應披露的不利事實未向公眾披露,也應知曉該公司做出的一些有利陳述實質上是虛假的或者是誤導性的。”因此需要對這些虛假和誤導性陳述承擔在訴訟中提及的責任。

  對此,有美國媒體指出,在2014年9月阿裏IPO成功後,兩位創始合夥人馬雲和蔡崇信出售了價值數百萬美元的股份。在訴訟期內,阿裏股價于11月13日達到每股120美元,11月公司還發行了80億美元債券,但公司高管在減持股票後卻沒有披露資訊,因此小股東會認為此舉有“誤導”。

  此外,上述法務機構還指出,阿裏招股書中沒有披露去年7月份和工商總局會談之事,隱瞞了“白皮書”及“白皮書”中所指出的阿裏五大問題;阿裏包括馬雲等高管在內的一系列對外言論存在誤導,如:馬雲多次接受媒體採訪所強調的阿裏遵循顧客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阿裏不會通過犧牲公司聲譽和顧客利益來增加銷售而迎合股價上漲需求;阿裏高管在第三季度業績公告會上對外宣稱的公司業務強勁增長;以及阿裏高管在不同場合對外宣稱的公司打假努力、打假責任和打假能力。

  上述法務機構還在各自的訴訟材料中或多或少地提及了工商總局的“白皮書”,認為這是一份關鍵的證據,也正是因為阿裏沒有及時對外披露“白皮書”的存在,而構成欺詐行為,並對投資者對阿裏市場前景的判斷造成了嚴重誤導。

  有法律界人士表示,“白皮書”是1月27日由工商總局首次公開發佈,之前這個“白皮書”是否存在還不得而知。而阿裏方面也表示,“白皮書”是第一次聽説。因此,“白皮書”能否作為關鍵證據,目前還難有結論。但法律界人士也指出,從“白皮書”中可知,2014年7月份工商總局針對阿裏的行政會議確實存在,這其中是否存在需要披露的重要資訊,將至關重要。

  集體訴訟是“紙老虎”?

  相比上述法務機構對阿裏給出的“罪名”,外界更關心訴訟的下一步走向。根據美國相關法規,集體訴訟案件會設置一個截止日期。由於首起訴訟已經在1月30日提起,後續法務機構的訴訟申請就需要在兩個月內遞交。隨後,美國法院會根據各方提供的訴訟材料,來選擇一個“首席原告”,這個首席原告將代表所有提出訴訟請求的訴訟方和阿裏對簿公堂。而最終判決結果,將適用於其他訴訟方。

  儘管美國的集體訴訟申請不會都被法院立案,但目前市場人士認為,Robbins Geller Rudman & Dowd LLP等法務機構,有豐富的證券領域的集體訴訟經驗,因此此案立案的可能性非常大。

  有市場分析預測,首先向阿裏發難的Robbins Geller Rudman & Dowd LLP很有可能成為首席原告,這家老牌的華爾街“訴棍”曾對蘭亭集勢發起集體訴訟,並致其股價大跌;而另一家對阿裏發起集體訴訟的Pomerantz LLP律師事務所,也有可能成為首席原告,這家律所更是一個讓所有上市公司頭疼的對手。這家律所已向194家企業發起過集體訴訟,被其盯上的企業很多都是“非富即貴”。例如,除了中國企業聚美優品、尚德電力外,特斯拉、英國石油、巴克萊、藥企賽諾菲等公司也在其冗長的訴訟名單中。

  儘管阿裏的對手來勢洶洶,但並不需要特別緊張。公開資料顯示,在美國的集體訴訟中,證券集體訴訟高居榜首,在所有訴訟中高達50%左右。據統計,聯邦法院證券集體訴訟1997到2014年平均每年有188件。所以,對美國很多上市公司而言,被提起證券集體訴訟是正常的訴訟危機,而且即便是做被告未必就會敗訴。

  公開數據還顯示,至今有近一百家中概公司在美遭遇集體訴訟,其中有40余起已經和解或裁決,披露的累計賠償金額超過20億美元;另有超過30起訴訟被駁回,其餘的尚未結案。因此,集體訴訟對中概公司來説並不是新的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12月上市的中國人壽(年度最大IPO案),由於被指控沒有及時披露國家審計署對前身公司的審計,在上市後兩個月就遭遇集體訴訟,最後法院裁決駁回起訴。而此次面對責難的阿裏,則是2014年最大規模的IPO公司,在上市時,已對自身存在和面對的風險進行了充分説明,因此有市場人士認為,針對阿裏的集體訴訟最後可能不會立案,即便立案阿裏也能輕易應付。

  邊打邊和解

  美國律師事務所Pierce Atwood LLP合夥人、證券法律師傑克·斯蒂勒公開表示,阿里巴巴在IPO之前披露的風險非常全面,除了淘寶平臺上存在的假貨問題、VIE(可變利益實體)問題外,還披露了曾被美國貿易代表列入假貨“惡名市場”的事實。因此,並不認為阿裏刻意對投資者有所隱瞞。

  事實上,阿裏的招股書從25頁到68進行了大量的風險披露,包括:假貨的存在、被客戶投訴以及被監管部門質詢的現象、內部舞弊的現象、被美國貿易代表列為假貨“惡名市場”等,以此來表明阿裏的透明和誠信。

  不過也有美國法律界人士表示,訴訟方提出了工商總局的“白皮書”,並認為阿裏高管對此知情。所以,阿裏若想勝訴,必須證明對此並不知情。目前,阿里巴巴執行副董事長蔡崇信明確否認知道此事,他在1月29日的聲明中表示:“國家工商總局昨天在網站上發佈後,我們才第一次看到這份白皮書。我希望明確一點,阿里巴巴從未要求國家工商總局推遲發佈任何報告。”但有律師表示,有關阿裏是否應當在風險因素中明確提及與國家工商總局的溝通,目前還存在疑問,但“律師和高管在決定披露哪些風險因素時存在很大的發揮空間”。

  一位美國著名律所律師向《經濟參考報》表示,目前很難判斷阿裏是否存在違法行為,但在籌備IPO時,阿裏一定會想方設法將可能的法律風險降到最低,並會根據美國市場相關法規要求進行資訊披露。“但中美兩國畢竟在市場和法律發面均存在巨大的差異,阿裏是否有所疏漏,也未可知。”該律師這樣補充。

  目前,對訴訟勝負外界很難做出判斷。上述律師介紹,根據美國法律和之前經驗,針對上市公司的集體訴訟整個流程最長會長達三到五年,一般情況下上市公司會選擇和訴訟方達成和解,以求快速解決麻煩;一旦上市公司敗訴,則將面臨數目不小的賠償。“選擇和解對阿裏而言不失為一種解決方案,可以迅速從‘泥潭’中抽身。”上述律師這樣預測。

  公開資料顯示,美國證券集體訴訟的結果大多是庭外和解,從1995年以來進入庭審由陪審團裁決的只有14起。因此,多數市場人士預測,針對阿裏的訴訟案將會以和解收場。

  “律師高額的勝訴酬金才是證券集團訴訟的驅動力,因為證券集團訴訟一般是風險代理,是打贏了才給酬金的,一般可以拿到三分之一的賠償,勝訴和解都是一樣。打輸了原告也沒什麼損失,投資者也只有在勝訴情況下,才需要支付律所酬金。所以,原告和律師都有動力。”安理律師事務所合夥人侯錦榮説。

  美國投資者網站theStreet.com的分析文章則認為,面對訴訟阿裏一定傾盡全力爭取勝訴。因為選擇了和解,就表明阿裏默認了自身存在瑕疵,這將給阿裏留下無窮後患。而此前,阿裏方面也表示,自身並不存在被指責的問題,因此會積極應訴。

  投資者網站MarketWatch.com分析文章指出,和解是證券類集體訴訟很常見的結局之一,原被告雙方邊打官司邊和談的情況也是常態。因此,阿裏即便在一開始堅持不和解,也不代表將來不和解。阿裏的態度將取決於訴訟戰的發展過程。如果訴訟進展對阿裏不利,和解對阿裏而言會是明智的選擇。

  上述律師則認為,無論如何阿裏現在需要做的事情是積極應對訴訟,爭取最好的結果——成功駁回起訴。如果無法駁回起訴,也要盡力為自己正名,贏得投資者信任。如果草率地做出和解的決定,即便可以從訴訟泥潭中抽身,但也無法得到市場的認可。

  事實上,目前已有投資者擔憂,此次的集體訴訟會對阿裏造成影響,甚至使其遭遇做空危機。投資者網站MarketWatch.com分析文章指出,新東方、分眾傳媒、360等知名中概股公司,都曾不同程度地遭受過質疑,除了各種負面報告、調查之外,上市公司股票更是遭遇“渾水”等做空機構狙擊,一度引發很大震蕩。此次眾多法務機構對阿裏的集體訴訟,很有可能使阿裏陷入做空危機。投資者為避險,有可能選擇近期拋售阿裏股票,這將致使阿裏股價進一步下滑。

  不過市場對阿裏股價沒有太過悲觀。雖然因業績不及預期,多家機構均下調了阿裏的股價評級,但給出的目標股價卻仍處於較高的價格。其中,高盛維持阿裏中性評級,目標價為每股98美元;大摩重申阿裏增持評級,目標價為每股110.80美元;德銀維持阿裏買入評級,目標價為每股105.1美元;太平洋皇冠維持阿裏跑贏大盤評級,目標價為每股116美元。但也有華爾街機構表示,如果訴訟出現對阿裏不利的局面,相應機構將會下調其評級和目標價格。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