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用科學為“舌尖安全”保駕護航

  • 發佈時間:2015-02-10 02:32:33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郭少雅

  2015年1月22日的全國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工作會上,來自基層農産品檢驗檢測站的蔣金成、蘇青雲和劉瑩拿到了頒發自全國總工會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另外三位同樣來自基層的檢測員徐靜、盧艷芬、謝麗韞領到了來自國家人社部的“全國技術能手”的獎章和證書,他們是第二屆全國農産品品質檢測技術競賽的優勝者。

  蔣金成、徐靜們的背後,是農産品品質安全檢驗檢測戰線上3.5萬名品質安全檢測員。“農産品品質安全檢測是實施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的重要技術手段,舉辦競賽活動,併為優勝者頒發如此重量級的獎項,就是為了儘快提高基層檢測技術人員的能力和水準,激發調動廣大基層檢測技術人員學習專業理論、刻苦鑽研技術的熱情。”農業部農産品品質安全局監測處處長曾慶説,“農産品品質安全檢測要做到檢得了,檢得快,檢得好,才能使國家投資建設的檢驗檢測體系真正發揮作用。”

  “農産品檢測,是離餐桌安全最近的防線。”

  在舌尖安全高度受到重視的今天,唯有這些專業的儀器、設備和檢測人員科學的分析,才可以給我們餐桌上的食物以權威的鑒定。他們的過硬技術,都是在一場場捍衛食品安全的戰鬥中打出來的。

  白大褂、膠皮手套,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實驗儀器和各種顏色的化學溶劑,透明試管的輕微碰撞之間,一項項關乎舌尖安全的數據逐項顯現——“農産品品質安全檢測過程中所進行的各項檢驗,恐怕是離我們的舌尖安全最近的防線了。”來自重慶市永川區農産品品質安全檢測中心的蔣金成這樣認識自己的工作。

  畢業于重慶工業學院大學中文專業的蔣金成,原本是永川區農業局的“筆桿子”。而今,走進他的書房,翻得卷了邊的《高等有機化學》、《高等無機化學》和上千套的農産品品質安全國家和行業檢測標準成了他最主要的閱讀書目。

  從移液管都不會用,到如今全國檢測技術比武大賽種植業産品農藥殘留定量檢測的第一名,蔣金成過硬的技術,是在一場場的“硬仗”中打出來的。歷時三年的全國第一次土壤污染源普查工作,蔣金成和他的同事要下到沒小腿的水田裏取土樣,每份土樣要分析幾十種成份元素。每月一次的農産品例行監測,累計要抽查200多個樣本,檢驗56種農殘指標。渝西九個區縣的蔬菜整體安全情況,在檢驗所呈列的十萬項次的各類指標中體現得一清二楚。

  來自青島市漁業環境監測和水産品品質檢測中心的劉瑩在比武大賽中獲得水産品藥物殘留定量檢測的第一名,“別人做實驗,最開心的是檢測出什麼來。我們做檢驗,最開心的是檢測不出東西來。”

  “每個樣本的製作大約需要1500元費用,這樣不菲的成本,要求我們對每一個樣本都盡心盡力,切片的規格,勻漿的力度,都嚴格把控。近幾年來,硝基喃類抗生素、孔雀石綠等曾經有一定超標檢出率的藥殘幾乎遁形。領導有時候跟我們急,怎麼這麼久都檢測不出一個不合格的樣品?是不是沒有認真工作?其實,隨著近些年監管檢測水準提升,水産品的安全度絕對是提高了。我們這些離餐桌最近的試驗,最能説明問題。”劉瑩説。

  “食品安全,科普很重要。”

  消費者需要科普,方能建立對食品的正確認知,對我們的農産品供應體系重建信心。種植者更需要科普,如何選擇低毒高效的生物農藥,如何保證施藥間隔期,既降低種植成本,又保證産品品質,是高效生態農業生産者必備的素質。

  劉瑩告訴記者,每逢夏季,水産品大量上市。大量的樣品從菜市場、超市、養殖場進入檢測中心,每一個樣品都要經過去沙取腸、打碎、制樣、凈化、提取、濃縮、定容、上機等程式,通過色譜儀、質譜儀等各種精密儀器的“火眼金睛”,經過技術分析得出科學數據。一個樣品的藥物殘留是否達標,需要24小時不間斷程式完成。普通水産品的安全檢測指標達到幾十個種類,包括硝基喃類、喹諾酮類、黃胺類藥殘等。

  劉瑩告訴記者,網上有一些帖子説海參養殖會添加大量的抗生素,其實,人工養殖海參的池子非常大,如果投放可以達到其能夠發揮作用濃度的抗生素,養殖戶會得不償失。為了防止海參疫病,青島的養殖戶大多采取微生物平衡菌落的方式。“包括一些養螃蟹用避孕藥的傳言,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説法。即使從成本收益上講,養殖戶也不會採取這些方式。“消費者需要大量的科普,來建立對食品的信心。”

  “不僅消費者需要科普,農民更需要科普。”在技能競賽中獲得畜禽産品獸藥殘留定量檢測第一名的蘇青雲,雖然是位“80後”,但已經在農産品品質檢驗檢測戰線上工作了13個年頭。

  “合理用藥,是每個種植者應當補上的一門課。”為了實現檢測監督對農産品生産品質的倒逼,蘇青雲和他的同事們每年都有幾個月的時間要走出實驗室,在田間地頭向農民、合作社成員講授科學用藥、合理種植的方法。

  豇豆,是極易形成農殘超標的一種蔬菜,在廣東有較大的種植面積。“豇豆之所以容易農殘超標,跟它連續集中成熟上市的生物特性有關。因此做好提前預防,採用低毒農藥是關鍵。農民只要學會了科學用藥,就能避免‘毒豇豆’事件的發生。”蘇青雲説。

  “專業的技術人才,對檢驗檢測體系太重要了。”

  農産品品質安全檢測站大多是當地農業部門的下屬事業單位,編制有限,待遇一般,偶有高學歷的專業人才,也往往留不住。一方面是體制內員工的“連軸轉”,一方面是技能相合的專業人才難以進入。

  身為檢測戰線“老將”,盧艷芬在此次技能競賽中獲得“全國技術能手”稱號,這已經是她第二次代表湖南省參加比賽取得佳績。

  盧艷芬有著專業技術人員的執拗和“苛刻”。2012年的一次水産品孔雀石綠殘留檢測中,一位同事做出的標準曲線出現稍許偏差,對檢測結果影響並不大。她得知後,立即要求暫緩出具檢測報告,帶領技術小組進行全面的排查溯源,經過對10余個可能因素的分析後,最終發現偏差是由於轉移標準溶液的容器被污染所致。

  為了給檢測中心招到幾個專業人才,從2009年開始,盧艷芬年年往各地農業高校跑,嚴格考察,耐心説服,終於為中心引進了幾位專業對口的優秀碩士畢業生。

  “引進來了,還得留得住啊。”盧艷芬告訴記者,農産品品質安全檢測工作,經常打交道的,是污濁的畜禽欄舍、病害動物和實驗臺上的有毒有害試劑,檢測人員笑稱為“老三樣”。“如果不能獲得足夠的成長,哪個年輕人願意長期在這個崗位上幹下去呢?”

  出身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徐靜,算得上是檢測隊伍裏的科班生。對長期堅持在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安全檢測站的她來説,在技能競賽中獲得全國技術能手稱號,是一種莫大的鼓勵。“多年默默無聞,一遍又一遍枯燥地重復著操作嚴謹的試驗,對大多數人來説都是極具挑戰的。這次的技能競賽,給了我們一展身手的平臺,真的很有職業榮譽感。”

  來自雲南省昆明市動物衛生監督所的謝麗韞,在昆明農業資訊網上,有一個頗受養殖戶和消費者喜愛的專欄,叫做“謝師説動檢”。從豬藍耳病的臨床症狀到熱處理對牛奶製品的品質影響,有著雲南農業大學動物遺傳與育種專業教育背景的她所做的科普,集趣味與專業于一體,在消費者中頗具權威説服力。“更多更優秀的專業人才進入這個隊伍,是農産品檢驗檢測系統真正發揮作用的基礎。這些年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對檢測隊伍進行技術培訓,我們都是受益者。希望能有更多具備專業技能的年輕人充實進這個隊伍,讓這道食品安全的防火牆更強大。”

  上圖為徐靜在參加第二屆全國農産品品質檢測技術競賽中的實操環節。 (資料圖)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