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為何造不出“高大上”的馬桶蓋

  • 發佈時間:2015-02-09 01:30:5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日本的馬桶蓋成了中國遊客瘋搶的香餑餑。

  這種馬桶蓋售價不菲——約2000元人民幣一個,但是由於具有殺菌、除臭、加熱等多種新鮮的功能,有些中國遊客甚至一次搶三五個拎回去。同樣遭到瘋搶的還有:電飯煲、電吹風、電動牙刷、保溫杯、陶瓷刀……

  個中原因,也許能從消費者接受媒體採訪的回答中找到:中國和日本的技術還是有點差別,哪怕提著重一點也願意帶回去;電飯煲內膽的品質好,壓力好,做出來的米飯香……

  問題來了:出身於“世界工廠”的中國人,何時不用再跨洋越海去買日本的馬桶蓋?

  這不是一個技術問題

  日本的馬桶蓋到底“優秀”在哪?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介紹,日本的馬桶技術發展比較早,經過多年的演變,已經從以往的傳統馬桶發展到現在的可以加熱、定向清理、殺菌的智慧馬桶。這種技術比歐洲出現得都早。而且它不僅出現在日本的家庭中,甚至在很多公共場所都有應用。“這種馬桶技術含量比較高,中國市場最近才出現類似的國産産品。”

  不過在陳耀看來,這不是一個技術問題。“我們不説在上天、上月球這樣的高新技術領域,即使是在一般的製造領域,這種智慧技術也應該算是‘小兒科’。”

  “問題是,在我們的發明創造中,沒有以人為本,從人們的需求和提高人們生活水準出發去投入研發。在這些方面我們比較欠缺,而且比較落後。”陳耀説,航空、航太方面的技術我們確實需要,日常生活中的産品我們也需要不斷創新。

  除了技術含量稍高的智慧馬桶蓋、電飯煲、電動牙刷外,那些和智慧甚至和家電都不沾邊的陶瓷刀、保溫杯,我們也做不好嗎?

  “這是中國製造從大到強一個重要的方向。”陳耀解釋道,産品不光要做到高端化、智慧化,還要做到精細化,這就需要用心去做。精細化需要技術密度高的裝備,但其核心不是技術,而是用心投入,它需要製造業從過去的粗放模式向集約模式轉變。

  陳耀舉例説,在廚房用具的細節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德國和日本在讓生活用具更方便、更標準方面,下了很多工夫。“而在中國,很多材料、裝備都不差,但是邊角、細節卻比較粗糙。這在生活用品方面,表現得尤其明顯。”

  “這個現象對我們是個很好的啟發,它説明中國製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産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及説。

  人口紅利是把雙刃劍

  “80年代的時候也是這樣,人們買廚房産品喜歡買日本、德國、美國的。”陳耀回憶説。

  這麼多年過去,到底是什麼導致中國製造沒有生産出同樣“優秀”的電飯煲和馬桶蓋?

  陳耀認為,一個客觀上的原因是,中國製造發展起來的這些年,恰恰是中國社會處於調整、改革的階段,市場需求比較大,産品有廣闊的市場需求。企業不需要把産品做得太精細就能賣出去。

  人口紅利也扮演了雙刃劍的角色。陳耀分析,勞動力成本低廉是這些年中國製造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為中國製造帶來了國際競爭優勢。這個優勢,恰恰也是拖累技術進步的因素。“由於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企業就不去改變技術,不去更新裝備,技術改良、工藝改良上投入就少。”

  當然,除了上述“溫水煮青蛙”效應,還有更加錯綜複雜的因素。

  陳耀介紹,80年代中國製造就開始向國外學習,從日本引入了企業品質監督管理體系。在企業內部,品質管理體系、標準等樣樣具備,但是在實際操作上,並沒有按要求去執行。“我個人認為,這一點到現在還是做得不好。”

  産學研的脫節也不容忽視。陳及認為,現在高校內部條塊分割明顯,而且研發與市場相差很遠。在陳耀看來,現在的研發和生産還是“兩張皮”,真正的發明、創造,無法及時轉化成市場需要的産品並實現産業化。

  陳耀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最近去西安調研發現,很多企業都存在這個問題——需要技術卻不知道去哪找技術。很多小企業沒有自己的研發團隊,必須依賴研究機構,但是研究機構的成果又很難轉化出來。“一些研究機構的發明專利長期賦閒不用,非常糟糕。”

  這又不得不提智慧財産權的保護問題。陳耀回憶,他曾遇到一個70多歲的老技術員,自己研發了一種汽車隔熱玻璃,但是不敢去申請專利。他擔心申請專利後,技術很快被別人冒用,打官司又不容易打贏,所以就考慮自己找個企業進行合作。

  “我們對智慧財産權的保護遠遠不夠,發明者的智慧財産權被侵犯後,就算打官司也很難爭回什麼好處。”陳耀説。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

  人口紅利曾讓中國製造所向披靡,隨著它的消失,中國製造該何去何從?

  “大國跟小國不一樣,製造業作為實體經濟是這個國家競爭力的根本所在,社會資本、國家資本應盡可能地投入到實體經濟當中。”陳耀説。

  而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製造業利潤變薄,很多原來專心於製造業的企業家似乎更願意將錢投向利潤豐厚的房地産、金融等行業。陳及説,這跟中國經濟的大環境有關,利潤不確定,或者很薄,企業家就會熱衷於炒快錢、熱錢。陳耀認為,如果完全由市場來調節的話,會導致經濟發展畸形。這就需要政府發揮好資源配置作用。如果製造業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政府就應該去引導資本進入這一領域。

  陳耀説,中國作為世界工廠、世界製造業中心,製造業規模很大,收益卻非常少。“以蘋果手機的代工廠為例,一個手機五六千塊,中國企業真正受益不到十分之一,市場份額跟收益完全不成比例。”

  “我們仍然處於微笑曲線的底端,設計研發、自主品牌、智慧財産權是欠缺的,這就需要往微笑曲線的兩端去發展。”陳耀認為,要提高製造業本身的技術,向智慧化、高端化、精細化發展。

  陳耀指出,中國已經開始著手這麼做,但是成效還沒顯現,人口紅利就已經消失了。他認為,這也正是需要轉型的時候,用工荒、招工難可能會進一步倒逼企業去推進技術升級,富士康的“百萬機器人計劃”就是很好的佐證。

  “只有這樣,才能由過去的依賴人口紅利優勢,真正轉型為擁有技術優勢和創新優勢。”陳耀説。(科技日報北京2月8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