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仰望星空的蠶

  • 發佈時間:2015-02-06 20:31:26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文學藝術,是心靈的光亮。

  説文學藝術,想到了蠶。春蠶到死絲方盡,留贈他人禦風寒。蠶吃桑葉,吐出晶瑩剔透的絲,絲輕得像雲朵,鮮潤得像花瓣,滑爽得像少女肌膚。絲織羅、綾、紈、紗、縐、綺、錦、繡等尤物,織皇袍,織旗袍,織嫦娥仙女的裙擺和心愛,織衣織巾織手帕織繡球織繡鞋等雅品和凡物。絲織什麼都超凡脫俗。絲綢是世間最富夢幻般意境的神賜之物。

  絲綢華貴而浪漫,把它喻成雲,喻成霞,喻成虹,喻成花,喻成仙霧,喻成美玉,喻成凝脂總不為過。蠶吐完絲,便成蛹,化為繭,結束一生,留下的是讓人無盡的聯想。

  蠶吃桑葉,是為了懷絲,懷絲是為了吐絲,吐絲是為了作繭,作繭是為了自縛。蠶吃桑是愉悅的,蠶懷絲是愉悅的,蠶吐絲是愉悅的,蠶作繭是愉悅的。蠶作繭自縛也是愉悅的嗎?想來它是悲苦的,也是慰藉的。蠶一生在表達著什麼,又意味著什麼呢?蠶在表達詩意的一生。它的詩為絲,被人賦予無窮的顏色而流光溢彩,絲品盡顯物寶天華之美。於是就讓人想,蠶是詩人,它的一生是仰望星空的,它是以心仰望星空的,不然它的作品為何那麼純粹、高雅、唯美呢?

  這好像是在讚美文學藝術家嗎?優秀的文學藝術家可真似春蠶啊,他們若蠶吃桑葉般純樸生活而“吐”出閃亮的詩文,詩文“吐”盡了,氣血耗盡了,容枯了,肌瘦了,背彎了,只剩皮包骨頭,最後死在自己碼起的書山裏,死在自己酷愛的書稿上。

  然而,文學藝術家也是勞動家,農民工人知識分子是勞動家,所有勞動者都是“蠶”,在吐芬芳世界的“絲”,只是吐的“絲”品質高貴不同而已。其不同,總是與仰望星空高遠密不可分。那是純凈,雅致,高遠,寬闊,無私等人生境界的不同。要有這樣的境界,需有純凈的內心和雅致的情趣,方能超凡脫俗,方能如蠶以尋常桑葉為食,以素雅為食,汲取精華,吐出高貴,化蠶成詩。

  文學藝術,是仰望星空之門,是走向文明高貴的心靈之門,也是讓人想像美好,嚮往美好,追趕美好、享受美好的燈盞。沒有仰望星空的詩意情懷,沒有照亮人生內心的燈盞,沒有“蠟炬成灰淚始幹”的燃燒,是不可能為“蠶”成“繭”的,更不能吐出華美的“蠶絲”。沒有蠶的境界,坐在高處迷茫,擁抱金錢苦惱,口嚼美食無味,看到燈光無亮,坐在花間無香,美人相伴寂寞。那我們的人生就沒有詩意,也不會發出生命的光熱。

  有位古人説:“要是沒有花、月和美人,就不願意活在這世上。”清朝雅士張潮對此説:“無花月美人,不願生此世界。”他還對此加了一句:“要是沒有文章、書畫、圍棋和美酒,就沒有必要一定託人為生。”還有智者説,枉自託生為人活在這個世上的人,迫切應該深加反省;要是沒有豪傑之士與文人,也不需要有這個世界。

  因而,無知無識、無趣無味的人生,是缺乏意義的。

  做那仰望星空的蠶吧,不一定成為文學家和藝術家,做一個普通勞動者就好。無論做什麼,能夠腳踏大地,眼望遠方,不踩空,為世留香,哪怕是淡淡的一縷香也好,那也會是真正的“蠶”,詩意人生的“蠶”。

  那我們得仰望星空,那我們得回歸心靈。像蠶吃桑葉那樣不停地讀書,像蠶那樣以終生精力為世間吐絲。那就讓我們以書為友吧,那就讓我們以文學為伴吧。這以蠶為喜的文字,是要慶賀一件事——《中國財經報》副刊改版,刊名定為“集貝”。

  在做精文學副刊的同時,將開設書法、美術、攝影等版面。

  盼望更多的作者和讀者朋友,享受蠶的詩意精神。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