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民創業激發縣域經濟活力

  • 發佈時間:2015-02-06 05:52:59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這幾年,很多傳統農業縣市出現一個“新”現象:在早年離鄉打工的農民和80、90後外出打工的農村青年中,有很多人又開始返回農村創業。這些創業者有望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但前提是地方政府要做好創業引導。這是當前很多地方面臨的共性問題。

  黃梅縣地處湖北東南,是一個傳統農業大縣。2014年,該縣出臺鼓勵政策,開展農民創業行動。據統計,目前在各類市場主體中,法人為農村戶籍的佔67%,達2.9萬戶,農民成為這個農業縣創業的重要群體。農民創業也成為黃梅發展縣域經濟、推動城鄉一體化的重要助推力。

  看農民如何創業

  在黃梅縣,農民創業主要有以下4種成功形式:

  一是回鄉創業型。農民通過外出打工,積累了一定的技術、資金等創業要素後,返鄉創業。這種創業模式現在已經比較普遍,比如獨山鎮尤詹村農民佔國平,外出打工積累一定資金後,回鄉創辦了富源生態葡萄園,該園已成為附近知名的休閒農業園。

  二是大學生創業型。這是最近幾年黃梅縣農業發展的一股新生力量。經過多次調查摸底,黃梅縣從事第一産業、自主創業的大學生有50多人。他們以網際網路思維和規模化經營從事傳統農業,給農業發展帶來新活力。這個群體中,涌現出一批創業能手,如大學生農民李明攀,原來是手機晶片工程師,現在孔壟鎮、苦竹鄉帶領農民生態種田,年收入過百萬元;畢業于天津農學院的大學生薛兆利,在蔡山鎮梅太六村領辦蔬菜種植合作社,年收入超過30萬元。

  三是聯合創業型。農民為增加創業成功概率和降低創業風險,通過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合作,聯合起來共同創業,這已成為農民創業的一種發展趨勢。比如分路鎮文新農機合作社,發展社員155人,擁有農業機械設備168台,農業服務年總收入1008萬元,社員年平均收入過6萬元,被評為全國農機示範社。

  四是村幹部帶動型。村幹部帶領農民爭取政策扶持,加大土地流轉力度,依託當地優勢資源創業,是黃梅農民一種成功的創業模式。比如,柳林望江村委會在高山種茶,目前茶園成林面積已達300余畝,正在建設中的有1200畝,每畝茶園年收入萬元左右,農民得實惠,集體經濟不斷壯大。

  農民創業知“多”“少”

  由於政府的扶持政策和農業經濟發展,黃梅縣農民創業熱情高,但也表現出一些不足。在調查中,筆者感到,黃梅農民創業可以概括為幾個“多”和“少”。

  從市場主體看,個體工商戶多,辦企業少。在各類市場主體中,個體工商戶佔農民創業總數57.2%;成立專業合作社的佔1.9%;辦工廠、辦企業的不足20%,而且以建築企業居多。2014年全縣新增家庭農場86戶,主要以第一産業為主。農民創業者中,以男性為主,創業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高於農村地區的平均文化程度,他們在外累計務工均達5年以上,並掌握1至2門專業技能。

  從資金來源看,自籌資金創業的多,借貸資金創業的少。來自5個鄉鎮的調查顯示,農民創業自籌資金的佔68%,其中從親戚朋友處借款的有41%;從金融機構貸款的只佔32%。創業投資規模在50萬元以下佔82.9%;50萬元以上的佔17.1%。

  從分佈區域看,縣內多縣外少,城鎮多農村少。農民外出務工大多選擇在工廠打工或從事建築業,自主創業不多。許多農民因市場競爭激烈、資本金少等原因,選擇“回家開店”、“回鄉當老闆”,而且大多選擇在縣城或集鎮創業。據統計,全縣農民在縣內創業的佔創業農民的62.9%,其中在縣城或集鎮創業的佔70%以上。

  從經營方式看,單獨創業的多,聯合創業的少。據5個鄉鎮的調查,農民單獨創業佔86.1%;聯合創業的佔13.9%。近年來,雖然農村專業合作社已達511家,且數量不斷增長,但組織程度不高,經營形式較分散,自身造血能力明顯不足。

  總體來看,農民創業的制約因素還很多。農民資金積累不多,創業融資渠道主要是向銀行貸款和向親朋好友借款。各商業銀行出於風險考慮,對創業農民有惜貸心理。向親朋好友借款,一般數額也較小,農民創業融資難度大。創業層次不高。黃梅創業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大多集中在初中文化層次,高中及大學以上文化水準的僅佔37%,95%以上創業農民在種植、養殖、農産品加工等科技含量較低的行業進行創業。黃梅縣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政策,但專門針對農民創業的配套政策較少且形式單一。抗風險能力弱。農民辦工廠、辦企業,初始創業的成功率不足40%。

  農民創業咋扶持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推動農民創業要實現幾個轉變:

  一是創業形式由單獨創業向聯合創業轉變。必須加強組織引導和政策扶持,進一步提高農民創業的組織化程度。當前需要提高農村合作組織的引領帶動能力,扶持農民與農民聯合;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緊密型利益連接機制,扶持農民與企業聯合。二是創業規模由低小散亂向集中集約轉變。促進農民創業集中途徑主要是加大家庭農場的培育力度,加大小微企業的整合力度兩個方面。三是創業領域由常規行業向特色經營轉變。農民創業由於其資金少、抗風險能力低,必須依託本地特色資源,走特色化經營之路。四是創業主體由傳統能人向新型農民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關鍵在於“轉”,農村創業的主體必須要由村幹部、農村能人為主體向新型農民轉變。積極引導外出農民回鄉創業,引導大中專畢業生在農村創業,加快農村經紀人隊伍建設。

  政府政策扶持和引導是推動農民創業的重要力量。農民創業應從哪些方面扶持?從黃梅的實踐看,可以從幾個方面著力。

  深化農村土地及産權制度改革,幫農民“聯合起來”。目前分散小戶型的土地經營模式,無論是對本地創業還是外出創業農民來講,都是極大的束縛。當前有3項重要工作需要推進。穩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穩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工作;深化農村産權制度改革,建立農村産權流轉交易市場,促進交易公開、公正、規範運作。

  健全農民創業培訓體系,讓農民“長本領”。針對農民的培訓資源散佈於人社、農業、教育等部門,教育培訓效果不甚理想。要打捆使用培訓資金,整合各部門培訓資源,構築起覆蓋城鄉的教育培訓體系。組織高素質、高技能的培訓隊伍,對廣大農民開展有針對性、實用性、分層次的教育培訓和創業指導。要挑選一些信譽較好、管理規範的企業,成立農民創業實訓基地,幫助想創業的農民進入企業進行“挂職鍛鍊”,讓想創業的農民身臨其境地學習培訓,促使其迅速成長。培訓的重點是青年農民創業。培養一批苗子好、根基實、有潛力的青年農民,將其培育成農民創業的帶頭人。

  多渠道解決農民融資難題,讓農民創業“有本錢”。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扶持力度。綜合運用獎勵、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工具,重點支援金融機構開展農戶小額貸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農業種植業養殖業貸款、大宗農産品保險等支農惠農業務。創新金融産品和抵押方式。推行“一次核定、隨用隨貸、餘額控制、週轉使用、動態調整”的農戶信貸模式,合理確定貸款額度、放款進度和回收期限。健全完善林權抵押登記系統。推廣以農業機械設備、運輸工具、水域灘塗養殖權、承包土地收益權等為標的的新型抵押擔保方式。拓展農業保險的廣度和深度。設立地方農民創業基金。通過財政專項撥款和企業出資設立農民創業基金,用於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對創業農民實行小額貸款貼息,扶持農民自主創業。

  積極搭建平臺,讓農民創業“有舞臺”。在工業園區內可建設農民創業園,吸引農民入園創業。鄉鎮可開闢農民創業小區、創業一條街,改善投資硬環境,使小城鎮成為農民創業的聚集地。搭建創業服務平臺。依託行政服務中心、鄉鎮便民中心等,建立健全農民創業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水準,把政府公益性服務更多地面向創業農民。整合人社、農業、經信等部門資源,幫助農民收集市場資訊,免費為農民提供資訊服務,搭建有效的資訊平臺。

  不斷優化農民創業環境。在全社會積極營造“人人想創業、個個敢創業、共同創大業”的濃厚氛圍。落實小城鎮落戶政策,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農民轉市民進度。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立農民創業“綠色通道”。比照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對農民創業給予實實在在的支援。積極開展農民工維權活動,完善農民創業者權益維護機制。規範和整頓市場秩序,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增強農民創業安全感。

  鼓勵農業能手和農業承包人帶領農民發家致富。發展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專業化公司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形式多樣的農業化組織。

  發揮小額擔保貸款扶持作用,財政貼息資金支援的小額擔保貸款額度為:高校畢業生最高貸款額度10萬元,婦女最高貸款額度8萬元,其他符合條件的人員最高貸款額度5萬元,勞動密集型小企業最高貸款額度200萬元。

  對從事農業機耕、排灌、病蟲害防治及家禽、牲畜、水生動物的配種和疾病防治等業務免征營業稅。

  對興辦蔬菜、穀物、薯類、油料、豆類、棉花、麻類、糖料、水果、堅果種植企業,興辦農作物新品種選育、中藥材種植、林木培育和種植企業,興辦牲畜、家禽飼養和林産品採集企業,興辦灌溉、農産品初加工、獸醫、農技推廣、農機作業和維修等農、林、牧、漁服務企業,免征企業所得稅。

  大力扶持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發展。對規模大、帶動力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有關專項資金中給予獎勵,並優先推薦申報省級以上涉農扶持項目。

  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本社成員生産的農業産品,視同農業生産者銷售自産農業産品,免征增值稅。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銷售的農膜、種子、種苗、化肥、農藥、農機,免征增值稅。

  ——摘自黃梅縣委、縣政府《關於進一步推進全民創業的若干意見》

  該調研報告由湖北省黃梅縣政府辦公室洪 濤撰寫

  圖片由吳志雄 王政提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