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楊勇武:高原上再造“植物王國”

  • 發佈時間:2015-02-06 03:31:4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人物簡介

  楊勇武,男,中共黨員,納西族,1962年9月生,大學本科,現任雲南麗江瑪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2003年,他在有關單位和專家的幫助下,在麗江玉龍雪山採集瑪咖樣本進行移植馴化工作。通過3年的努力,成功地培育出了適合我國推廣種植的優良瑪咖品種,先後在我國雲南、四川、西藏、青海及新疆近40個海拔3000~5000米的地區進行試種成功,進行了物種鑒定、毒理實驗等工作,並獲得了美國、日本等國外鑒定認證和國家新資源食品認證。他通過租地、土地入股、優先種植、訂單管理等方法創建了中國瑪咖的産業發展模式,也是國家“863”麗江瑪咖項目承擔人之一。目前該産業已幫助高寒山區近20萬群眾徹底脫貧,填補了我國瑪咖産業的空白,為當地農牧民致富和生態平衡發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報記者任璐姚媛

  時隔十多年,50多歲的納西族漢子楊勇武依然會在各式各樣的會議場合講起3粒種子的故事。

  “它開啟了一個全新的高原植物王國。”楊勇武這樣概括。14年前,他懷揣3粒種子回到家鄉麗江。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上,3粒種子悄然生長。沒有人知道它們會給麗江帶來什麼。14年過去,3粒種子讓高原熱鬧了起來,2萬多畝土地上締造了一段響噹噹的瑪咖傳奇。

  連楊勇武自己都沒有預料到,這種“吃了不累”的神奇植物會一下子火起來。在這之前,他渡過了漫長的10年等待。建基地搞研發,新産品卻遲遲得不到市場認可。最難的時候,只能靠四處打工來“拆東墻補西墻”。但他放不下心中的執念——“只要把瑪咖産業做起來,就能讓最窮的人脫貧,讓最累的人健康,讓更多的人就業。”

  瑪咖産業終於等來了春天。交到楊勇武手上的除了一份搶眼的業績單,還有回報家鄉的志願。“瑪咖不僅僅是補藥,也是促進健康的解藥,更是能給高原冷涼山區帶來財富、解決就業的靈藥。”

  1

  在踉踉蹌蹌地與瑪咖的“相遇”中,他找到了能夠撬動高原脫貧的支點

  “2001年的一天,他找到我,問麗江老家高原上面有什麼植物資源可種?”在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趙兵的記憶中,楊勇武和瑪咖的“相遇”是有備而來的。

  那個時候,剛剛當兵退役的楊勇武,在北京從事公務航空工作。因為工作關係,他認識了趙兵。彼時,趙兵的實驗室里正在研究特種植物資源,其中之一就是生長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上的瑪咖。

  像蘿蔔、白菜一樣,瑪咖是十字花科植物,早在1000多年前,秘魯人就開始食用瑪咖的根部來提高體力。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關於瑪咖的醫學研究逐步系統化,抗疲勞、提高免疫力、改善睡眠等多種功效得到驗證。

  需求與研究不謀而合。得知高海拔、低緯度適宜瑪咖生長,高原農村長大的楊勇武感覺自己撿到了寶貝:“這個植物開發好了,市場或許比人參還要大。”

  楊勇武決定試一試。一開始,困難就來了,種子去哪找?他翻閱大量資料,發現這種“吃了不累的果”,在東巴文中的象形文字中有相關記載,也有與瑪咖樣子相似的圖片。

  “按理説,青藏高原也具備生長瑪咖的條件,但國內的史書和藥典裏都沒有記載,會不會是遺漏了呢?”順著這個想法,楊勇武把瑪咖的照片傳給了老家麗江的300多位戰友,請他們幫忙尋找這種植物。“一聽説有長得像的植物,我就立馬回麗江去看,並叫農民種下相似的植物。”

  整個2002年,楊勇武都把自己的生活和尋找種子“綁”在一起。經過反覆比較和篩選,他得到了3粒瑪咖種子。為了避免全軍覆沒,3粒種子被分別種在海拔2400米的麗江古城,3100米的文筆山和3500米的玉龍雪山上。

  楊勇武發現,種在麗江古城的那棵瑪咖長得最快,不到一個月時間就有兩釐米高了。文筆山上的那顆瑪咖苗像個小點,但比起玉龍雪山的小苗算是快的——雪山上的瑪咖苗又長了3個月還沒有1釐米高。等它們都長足9個月的時候,楊勇武開始檢驗他的試驗成果。

  他最看好麗江古城裏的那株瑪咖,葉子長得很好,可是根卻很小。雪山上的小苗一直生長得不積極,去找的時候已經被大雪覆蓋了,挖出來個頭也很小。而海拔3100米的那粒種子,挖出來時根有5釐米粗,像大蒜頭一樣結實,仔細一對比,跟照片上一模一樣。

  按照趙兵的研究,瑪咖種植對氣候、溫度、土壤、環境等要求極為苛刻。它要求海拔在3000~4500米,氣候惡劣而土地肥沃,日夜溫差達30攝氏度以上。這些都與玉龍雪山相匹配,楊勇武覺得,“一個嶄新的植物王國近在眼前。”

  2002年底,楊勇武做出了大膽的決定——辭掉高薪的工作,賣掉北京的房子,回家鄉試種瑪咖。在踉踉蹌蹌地與瑪咖的“相遇”中,他找到了能夠撬動高原脫貧的支點。

  2

  要讓種得最差的農民,一畝地也能有3000元的收入,如此以來,種一畝瑪咖,當年就能使農民脫離貧困

  瑪咖苗試種成功後,楊勇武收穫了7000多粒瑪咖種子。平均算來,大規模種植每畝地需要2萬粒瑪咖種子。他在海拔3100米的玉龍雪山上建立基地,將這些種子種回地裏,又經歷了幾年的努力,終於培育出了足夠數量的種子,馴化出了適合我國推廣種植的瑪咖品種。

  在麗江,發動農民大規模種植瑪咖的序幕拉開了。從試驗成功到真正的大規模種植的推廣,其間也經歷了很多探索和波折。

  楊勇武把種子免費發給農民,最初,採用了最簡單的方式,即將瑪咖種子直接播種在田裏。3月份播完種,沒過多久,問題便出現了。

  瑪咖的幼苗還沒有完全長出來,地裏的雜草卻已經瘋長。這個階段,瑪咖的幼苗還很小,鋤草的時候很不容易被發現。可是如果不鋤草,瑪咖的幼苗無法與地裏原來的雜草競爭,甚至都無法發芽。農戶普遍反映,鋤草特別費工夫,鋤草鋤到的地方,瑪咖苗還能長得好一些,如果鋤不到,瑪咖苗根本長不起來。算起來,通過直播的方式種植瑪咖,出苗率小于30%。苗都長不大,更別提大規模種植了。

  所以,採用大田直播的方式是行不通的。聯想起楊勇武當年做試驗時,將三粒種子先分別種花盆裏的經歷,他得出了一個結論,要提高瑪咖苗的出苗率和成活率,就要採用類似水稻的方式,先育苗,再種到地裏。由於瑪咖種子非常小,因此,農民自己育苗,操作起來存在困難。為此,楊勇武決定,自己育苗,再將瑪咖苗提供給農民。

  由此,經營模式改變為,4、5月份由楊勇武集中育苗,6、7月份再交給農民集中種植。4、5月份,瑪咖種子被放在溫度15~25攝氏度,濕度70%~80%的育苗棚裏,在經歷2~3個月的生長後,瑪咖苗長到5釐米長時,再交給農戶種植。此時,瑪咖苗已經十分健壯,可以與地裏的雜草“一較高下”,雜草不能再影響瑪咖的生長了。6個月後,農戶家的瑪咖順利長出了膨大的根。

  收穫的時候,農戶發現,雖然採用的是同一批次的苗,種植方式、種植時間也都差不多,可不同的地塊上,瑪咖的長勢差別很大。有的田里長出的瑪咖,個頭大,根莖也大,有的地塊卻明顯小了很多。

  針對這個問題,楊勇武一面諮詢專家,一面與農戶進行了多次交流,終於弄明白了原因:瑪咖長勢不好的地塊,原先種植了同為十字花科的作物蔓菁。同類植物,對於土壤中的營養元素需求類似,尤其是土壤中的一些微量元素,被吸收了很多。

  瑪咖是一種營養豐富的植物,所含物質種類非常多,有“天然小復方”的稱號。這也就意味著,瑪咖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吸收土壤中大量的有機養分,對土壤的肥力消耗巨大,每耕種過一季瑪咖的土地,必須休耕6到7年,否則難以生長出好的瑪咖來。

  因此,想要保證瑪咖的産量和品質,就要學會科學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楊勇武經過一系列的探索和諮詢,將單純的土地休耕改為土地休耕輪作,既保證了土壤地力的恢復,保證瑪咖的種植用地,又使農民能有多一些收益。

  楊勇武在考察是否經營瑪咖這一品種時,就將它對貧困地區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進行了詳細考察。

  “一畝地種出300公斤瑪咖,基本上是一個平均的水準,就將它作為一個標準。那麼,一畝地300公斤,能夠給農民帶來什麼呢?國家的貧困線是每年2300元的收入,那麼,就要讓種得最差的農民,一畝地也能有3000元的收入,種得好的,每畝地能有七八千元的收入。如此以來,種一畝瑪咖,當年就能使農民脫離貧困。”

  通過推廣瑪咖,楊勇武帶動農民,靠自己的雙手、自己的勞動實現了脫貧致富。

  “瑪咖在海拔3000米以上培育,種植瑪咖的地方,都是比較貧困的地區。但正是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下,一會兒零上二三十攝氏度,一會兒零下十幾攝氏度,有很多病菌和蟲子是無法生存的。所以在高原這個環境、這個區域裏的農民、牧民從來沒有農藥、化肥的概念,所以是原生態的。”

  “我十多歲就離開家,出去了30多年。雲南麗江近些年來經濟發展很好,可是高原農村地區仍然很貧困。我想雲南麗江的農民脫貧不僅只靠國家每年扶貧輸血,還要自己造血,一開始先組織了10戶,後來是100戶,再後是一萬戶,現在全國已發展到近20萬戶。”楊勇武説:“我們以往的産業脫貧就是今年搞一點,明年搞一點,幾年以後脫貧,農民看不準,不積極,不配合,而我們種植瑪咖就不同於以往其他産業了,都是當年見成果,現在種上幾畝地,就更了不得了,就一畝地,半年就脫貧了,非常快,也覺得這樣做非常好。”

  楊勇武進行試點時,通過租地、土地入股、優先種植、訂單管理等方法,採用互助、分班組等形式,以點帶面,不僅使種植瑪咖的農民減少了勞動成本,還使每畝土地的收入增加不少。

  3

  他把目標鎖定發展瑪咖産業,“讓最窮的人脫貧,讓最累的人健康,讓更多的人就業”

  楊勇武,可以説是瑪咖行業産業化發展“敢於吃螃蟹”的第一人。憑藉著從小在雲南高寒山區成長的經歷,對當地環境氣候、人文風情的了解,以及對高原上的貧困生活的感觸,他勇敢地開始了自己的探索。2001年,他開始種植瑪咖。而當時,國內對於瑪咖這種作物的認知幾乎為零,市場就更打不開了。由於得不到他人的認可及政府的批准,而無法售出,致使瑪咖原料大量的囤積,楊勇武四處打工,變賣了家裏值錢的東西,來填補瑪咖的項目所需。

  “我喜歡做一些超前的事。頭十年,確實比較艱巨,首先,我在做什麼,別人不認可。其次,國家不批准,沒有銷售的渠道,我也不敢賣給別人,只能先儲存起來。到了國家批准了以後,再開始逐步地銷售。”

  儘管如此,楊勇武卻一直沒有放棄過對瑪咖産業的熱情。他與中科院合作,先後在我國雲南、四川、西藏、青海及新疆近40個海撥3000~5000米的地區試種瑪咖成功,進行了物種鑒定、毒理實驗等工作,並進行了國內外鑒定認證和國家新資源食品認證工作,是國家“863”瑪咖項目承擔人之一。

  經過多年的實踐證明,我國青藏高原北海拔3000以上地區是瑪咖最佳種植區域,能夠滿足瑪咖生長各階段所需具備的地理及氣候條件。再加上當地本身擁有傳統農耕文化,種植管理、生産精細化程度也遠遠超出南美安第斯山區,我國瑪咖的品質完全達到和超過了原産地。

  “植物學家説,十字花科的起源在青藏高原,我國是主要發源地國。”楊勇武又得知,一個名為京木真一的日本專家所作《瑪咖知識講座》的書中,記載了瑪咖原産地是青藏高原,之後被古羌族人帶到了南美洲的一段歷史。堅定了楊勇武的決心。

  直到2006年,楊勇武的公司才拿到了兩份中國科學院植物標本館出具的植物物種鑒定證書。同時,2011年原國家衛生部將瑪咖作為新資源食品進行公告。

  他將瑪咖苗免費提供給農戶,統一回收,通過清洗晾曬,送往加工企業,加工成了各種各樣的産品。

  “種一畝瑪咖,不但可以在當年就讓農民脫離貧困,其後粗加工、精加工、銷售等産業鏈上,還可以養活20個人,這都是經過精確測算的。”

  他把目標鎖定發展瑪咖産業,“讓最窮的人脫貧,讓最累的人健康,讓更多的人就業”。“前十年雖然困難,但我沒有想過退縮。因為我在想,50年代出生的人,60年代的人,70年代的人,終究會有老的一天,未來什麼産業最有潛力?是健康産業。”

  瑪咖在國際上在食品領域裏的應用非常多,可直接添加到食品、保健品裏,還可以提取做成藥品。添加到食物裏的可以做成酒、牛奶、咖啡、茶、飲料,甚至漱口水、牙膏、化粧品。

  “國外的瑪咖運用範圍非常廣,咱們國家剛剛起步,所以這個産業的發展前景是非常好的。”

  記者從阿里巴巴網站上看到,每克瑪咖乾果的價格,從0.2元到2.6元不等,有的甚至更高,市場中的瑪咖原料價格更高,根據瑪咖的等級,黑、黃、紫三種顏色,顏色越深的價格越高。而一個瑪咖精片做成的禮盒,則可以賣到500元甚至更高。

  如今,楊勇武團隊除擁有雲南麗江瑪咖基地外,還將瑪咖産業基地延伸到了周邊地區,是目前全國最大瑪咖種植基地,與中科院合資成立了公司,其産品也由單純的瑪咖系列向雪蓮系列、藏紅花系列、肉蓯蓉系列、紅景天系列、蟲草系列、鎖陽系列等多方面開拓。同時,還負責了中科院西部行動高新技術項目課題、中科院知識創新重大項目課題、北京市科委專項課題、863重點項目子課題(生物醫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等多項課題。

  目前,市場內早已不是楊勇武一人獨佔鰲頭。隨著時間的推移,公眾對瑪咖的認識更加深入,市場逐步開拓,更多的人看到了它背後蘊含著的強大的市場潛力。後起之秀紛紛涌現,行業內部分工更加細緻,不同的公司根據自己的優勢紛紛搶佔市場。

  回想起來,楊勇武當年懷揣著對部隊、對國家栽培的感恩之心,毅然放棄了在北京優越的工作環境,賣掉了在北京的房子,投身一個陌生的産業之中。生於高原,長于高原,回饋高原。他帶來了瑪咖這種適合高原種植特定區域種植的珍稀物種,填補了我國高原山區高附加值大田作物的空白,為發展高原環境惡劣地區的經濟、帶動少數民族落後地區的發展寫下了厚重的一筆。

  楊勇武的經歷,見證了3粒種子,14年堅守,最終成就了一個瑪咖王國。如今,瑪咖在雲南的種植面積已超過了10萬畝,創造了一個百億元的産業。瑪咖已形成了一個全國性的産業,有百萬人參與。

  楊勇武的成功,可以用兩句話形容。一是“生於斯,長于斯,回饋于斯”,二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成就這一番事業,不僅要靠智慧,還要靠情懷。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