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盧文標:兩個行當勤操持

  • 發佈時間:2015-02-05 04:34:16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記者 顏偉傑 通訊員 吳警兵

  冬日的清晨,山裏特別冷。磐安縣冷水鎮潘潭村的盧文標,放不下地裏的浙貝母,在滿地白霜的地裏查看他那些寶貝疙瘩。“看,有的都已經抽芽了。”盧文標一畦畦仔細地找過去,碰上剛剛露頭的浙貝母苗,心裏難以抑制地激動,這可是他們家一年裏最主要的收入。

  這幾年,縣裏扶持潘潭村種藥材、種生薑,還建起了專業的合作社,村裏人的日子越來越好。一畝浙貝母,收成好的,能賺上萬元。種了半輩子地的盧文標好幾次想豁出去試一把,但他猶豫過,種藥材的投入大,浙貝母種子價格常年在每斤30元上下,一畝地種上五六百斤,成本就超過了萬元。

  “現在藥材收購價格穩定,縣裏又有技術指導,虧不了。”去年初,在潘潭村村支書盧榮根勸説下,盧文標壯著膽子,向鎮上的信用社貸了五萬元信用貸款,學著種起了浙貝母。犁地、買種、按苗……

  可是,當等他把家裏的三畝田全種上了,貸款和家裏的一萬多元積蓄也都花得差不多了。“壓力挺大的。”53歲的盧文標説,去年過完年,他幾乎每天都要去地裏,看著浙貝母一點點長大,才漸漸松了口氣。

  過了立夏,是算收成的時候了。“三畝地種下去是2000斤種子,收上來1500斤藥材,算不錯了。”盧文標説,藥材市場的收購價是每斤60元左右,他辛苦半年,賣了93000多元,值了!

  拿到錢,還了貸款,盧文標心裏的不安總算落了地。嘗到了甜頭的盧文標,去年11月,又流轉了親戚的兩畝地,貸款買了3000斤種子。“現在有經驗了,種得比去年順手多了。”盧文標説。

  盧文標的老伴告訴記者,收完一季浙貝母,剩下的小半年,他們兩口子趁著好天氣還扯了2000多斤的土索面,並以每斤五元的價格賣給了村裏的合作社,“我們不操心銷路,聽説合作社會通過網路賣給全國各地。”

  資訊經濟無意中給盧文標和潘潭村帶來了驚喜,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入。隨著“潘潭土索面”在網際網路上聲名鵲起,現在潘潭村重新拾起扯土索面這門手藝的農戶已有300多戶,全村的土索面年産量達到了300余噸,“僅這項收入就可為潘潭村每人平均增收3000余元。”盧榮根説。

  “現在村裏賺錢比外邊打工容易多了。”盧榮根説,村裏天然的生態優勢,加上省市縣各級的資金、技術等扶持政策,現在全村480多農戶有400多戶種上了中藥材、生薑等經濟作物,農閒時還能扯扯土索面,“2014年全村的每人平均收入,比上年增加2000元。”

  磐安:發展新型種植技術

  2014年,磐安縣農村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138元,同比增長12.2%,增幅比全省平均高出1.5個百分點。四項收入構成中,工資性收入7041元,同比增長10.0%,佔可支配收入的58.0%;家庭經營凈收入3476元,同比增長10.6%,佔可支配收入28.7%;財産凈收入64元,同比增長5.2%,佔可支配收入0.5%;轉移凈收入1557元,同比增長28.7%,佔可支配收入12.8%。

  磐安縣農辦介紹,得益於今年的天氣良好,全縣茶葉、藥材等農産品都是增産增收,是近幾年來收入最好的一年。與此同時,高山茭白、甜玉米、四季豆、辣椒等高山蔬菜在各鄉鎮的發展也全面鋪開,結合套種、輪作等新型種植技術,農民增收明顯。

  另外,本地務工農民工工資上漲,企業離退休和養老金的普調,最低保障金的提高以及失地農民保險制度的落實,都成為穩定、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