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農牧業發展添動力
- 發佈時間:2015-02-05 04:31:50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劉婉婷
鄂托克前旗是內蒙古自治區33個牧業旗縣之一,農牧業是牧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但因地處荒漠化草原區,乾旱少雨、風大沙多,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想要實現農牧民增收、農牧業增産,必須創新發展路徑,為農牧業的發展提供動力。
“要實現草原‘在利用中保護,在保護中利用’,就要科學核定草原的載畜量;但又要保證‘禁牧不禁養、減畜不減收’,就只能通過科技創新做文章。”鄂托克前旗農牧業相關負責人説。為此,這裡開始推廣絨山羊增絨的養殖模式,增羊絨是利用光控方式促進羊絨生長,不僅增加了農牧民收入而且減輕了生態壓力。據統計,平均每只羊因增絨帶來的凈增收益就有141.85元。
肉羊三元雜交生産模式是另一項幫助農牧民增收的新技術,通過本地品種與小尾寒羊雜交後形成母本,再與國外肉羊雜交形成的新羔羊,提高了羔羊産出率。“我把家裏200隻土羊換成了三元雜交羊,年收入可從8萬元增加到12萬元,羔羊圈養育肥幾個月就能出欄,還不會增加草場載畜量。”昂素鎮哈日根圖牧民額德尼説。
再加上生態養羊模式,順應氣候變化和牧草生長情況,大大減輕了生態的壓力。據統計,鄂托克前旗的草原植被覆蓋度提高了7~15個百分點,站在草原上可以明顯地感覺到草場生態正在逐步恢復之中。
解決農牧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矛盾是關鍵,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則是重中之重。全旗通過提高機械化水準、普及自動飼喂機等多種自動裝置,實現了飼養全程智慧化,填補了畜牧業生産管理的一項空白。
節省勞動力的另一種模式是推廣全日光節能溫室,使得喜溫性蔬菜的生産不再使用人工取暖設施,解決了傳統日光溫室因取暖排煙的環境污染問題。而且讓遠離縣城的農牧民朋友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鮮蔬菜。
也正因此,鄂托克前旗2014年被認定為“中國果菜無公害十強旗”。現在牧民們吃的選擇豐富了、收入增加了、農活兒有了機器幫忙,生活也更自在了。
為了保護草原,鄂托克前旗自主設計了3S監管草原的模式,對每戶牧民的草場情況進行數據存儲和處理,以草定畜,並實時對草畜平衡進行監督管理。通過衛星遙感技術的監控,取代了傳統的一年一度繁瑣的人工測産、運算等複雜過程,提高了準確性、公平性和合理性,實現了草原監管數字化的過程。
而對於已經“退化、沙化、鹽鹼化”的草場,鄂托克前旗採用短期禁牧、多種牧草加密免耕混播、大型噴灌補水等措施,快速恢復植被。經過治理,項目區地上植物種類由原先的7~8種增加到24~26種,高度、蓋度、多度顯著增加,提高載畜量近十倍。在對項目區的退化沙地實施治理措施後,牧草先從低窪地開始生長,周邊的沙地隨風逐漸填埋,低窪地最終被植被覆蓋。當地百姓稱之為“沙地轉來了一塊賽汗塔拉(蒙語意為好草場)”。
無論是創新技術還是創新方式,都是為了更好地為農牧民提供服務,鄂托克前旗農牧業局今年將各項政策補貼標準、市場動態、草原防火、疫病防控等資訊公佈在政府的資訊服務平臺上,農戶還可以通過平臺向政府反饋資訊,建成了一套可操作的互動資訊系統。
在鄂托克前旗,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連續9年位居鄂爾多斯市第一,這得益於農牧系統工作人員的不斷探索,目前已經推行的十大創新模式涵蓋了養殖、種植、草場管理與保護的各個方面,為打造服務型政府、建設現代化資訊管理模式、讓農牧民共用社會發展的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