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 發佈時間:2015-02-05 01:31:0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王寧利,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黨委書記、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長、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主任;是眼科學國家教育部重點學科、衛生部臨床重點專科、國家眼科診斷與治療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眼科學與視覺科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學科帶頭人,國際眼科學院院士;共發表科技論文572篇(總被引5433次),其中SCI文章221篇(最高影響因子35.5分);獲得發明專利8項,實用新型專利6項;主編及合作主編專著18部;主持863計劃,973子課題各一項,主持國家“十五”及“十一五”科技攻關項目3項, “十二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衛生行業公益項目、科技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各一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項,其中包括面上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國際交流合作項目各一項;以第一完成人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項、中華醫學科技一等獎2項、周光召醫學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獎章等。

  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簡稱“開青”),是全球第一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隨著人口的老齡化,預計到2020年,青光眼患者將增至7964萬,1120萬人可能因青光眼發展為雙眼盲,是我國乃至全球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針對這一可怕的致盲性眼病,王寧利教授及其領導的團隊、包括徐亮、王懷洲、楊迪亞、王亞星、陳偉偉、胡愛蓮、任若瑾、賈力蘊、盧清君、馬科、姜利斌、梁慶豐、郝潔等人,歷時13年完成的“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新防治技術的建立及應用”項目,在全國26個省市300多個地區推廣應用,大大降低了開青的致殘率及致盲率,由此榮獲2014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隨著我國經濟水準的不斷提高和科技進步,我國眼病疾病譜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近三十餘年來,我國閉青患病率逐年下降,而開青患病率逐年上升,由0.29%上升到2.6%,一躍成為最重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由於既往對開青眼壓升高及視神經損害的機制認識不清,不能從根本上解釋開青患者的眼壓為什麼升高及眼壓升高後為什麼會發生不可逆的視神經損傷。在人群中缺乏經濟可行的開青篩查手段及有效的開青治療技術,使我國開青致盲率高達15%—30%,遠高於發達國家8%的平均水準。針對上述問題,在王寧利教授的帶領下,該團隊以解決開青篩查和監測的關鍵技術和設備為突破口,在我國首先創建並實施了基於數字化和網路技術的開青篩查模式:通過“邯鄲眼病研究”和“北京眼病研究”兩項大型流行病學調查,確定了我國開青的危險因素和危險人群。通過對眼底視盤及視神經纖維層解剖參數的研究,建立了基於數位眼底照相技術的開青篩查技術和標準。利用遠端網路技術,有效整合了三級醫療資源,首次實現了開青的防治從簡單的臨床治療到社區防控模式的轉變,使人群中開青檢出率由10%提高到95%。

  同時,從回答開青為什麼眼壓升高和視神經為什麼損害的關鍵科學問題入手,通過四項前瞻性及三項大人群驗證研究,在國內外首次發現由於篩板前後(眼內壓與顱內壓)的壓力差增加導致了視神經損害,提出了跨篩板壓力差損害學説。在國內外首次建立了基於核磁共振影像的非侵入性跨篩板壓力差測量技術。建立了新的開青臨床分類和針對性治療模式。被國際眼科界評為改變青光眼臨床實踐的“里程碑”式的發現和貢獻。並且通過對30個開青家係和1100例散發病例研究,發現了MYOC基因突變患者和非MYOC基因突變患者眼壓升高的不同分子機制,設計了分子分型診斷試劑盒,建立了開青的分子分型,並設計了針對不同眼壓升高機制的治療方案。

  在闡明瞭開青發病機制和新建立的機制的分類基礎上,基於對房水流出通路認識的不斷加深,和國外同步開展了以房水生理通路再通為目標的新手術研究。在不改變房水流出通路的情況下,達到了降眼壓的目的,而不必帶來建立新房水流出通道形成的濾過泡。和傳統手術相比,新手術近期並發癥下降30%,並徹底杜絕了濾過泡相關的並發癥,手術成功率由67%上升到85%,經全國範圍內推廣,目前已完成此類手術2萬餘例。同時,首次建立了我國習慣性眼壓正常值和測量操作標準。引入相干斷層掃描光技術和MRI技術建立了適合國人的視神經結構定量檢測設備及上位神經損害監測技術。上述技術的使用使開青病情進展評價的敏感性由58%提高到94%。

  共發表文章190篇,其中SCI論文101篇,總被引2002次,他引1609次,被SCI引用1269次,被引50 次以上文章8篇,H因子19,在眼科頂級雜誌《Ophthalmology》和《IOVS》共發表論文25篇。獲發明專利7項,5項完成轉化。建立了1個學説,制定了2個診治分型,創建了5項技術和2個標準,研發了1部新設備。

  開青防治的新技術經全國推廣應用後,已覆蓋全國15個省市123個地區,受益人群1100余萬,節約篩查成本5.06億,篩出28.6萬開青患者,降低了24.3萬患者因治療貽誤而致盲的風險。關鍵診斷、治療技術和設備經推廣應用,在26個省市300多個地區應用,覆蓋人群1.2億,實際受益患者320萬人,減少因開青致盲約32萬人,減少開青致殘約64萬人,設備已裝備300余家醫院。使開青致盲率從15%下降到5%,致殘率從30%下降到15%。(王懷洲楊迪亞)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