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糧食安全仍是主基調

  • 發佈時間:2015-02-05 00:32:35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日前,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全文正式公佈。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十二年聚焦“三農”。其中糧食安全年年都有涉及,今年針對糧食安全,一號文件提出“科學確定主要農産品自給水準”。

  文件提出,必須儘快從主要追求産量和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數量品質效益並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走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文件提出要實施耕地品質保護與提升行動,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

  糧食安全年年提

  糧食問題年年提,但是,今年提法有點兒不太一樣,文件針對增強糧食生産能力提出了許多細化的要求,包括永久農田劃定、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品質保護與提升以及投融資等等。但同時也提出,科學確定主要農産品自給水準,合理安排農業産業發展優先順序。

  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指標是糧食産量能夠實現基本自給,而這主要依靠三個手段:一是耕地不減少,為此需要嚴格保護耕地;二是耕地的使用率不降低,為此需要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並創新農業的經營方式,讓地流轉到更願意種地、更能把地種好的主體手中;三是提高單産,這就需要通過科技創新來實現。概括而言,實現糧食安全,需要在地、人、科技三方面著力。

  糧食安全省長負責制是我國落實“米袋子”的有效探索,早在十多年前,我國就確立了“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説,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要突出地方在維護糧食安全方面的主體責任,全面加強糧食生産、儲備和流通能力建設,涵蓋生産、流通、消費等各環節。

  要科學確定主要農産品自給水準,合理安排農業産業發展的優先順序。對於這樣一個提法,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就是按照不同的農産品在城鄉居民消費當中所佔的比重、重要性以及在遇到極端情況下的不可替代性,統籌考慮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多重因素之後來確定合理的水準。過去單純説糧食的自給力,甚至有的時候,擴大所有農産品的自給力,那是一種封閉禁錮城鄉的思維,沒有看到農産品在不同情況下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來實現保障,盲目地追求農産品的自給力,導致我們的資源過度消耗。

  價格倒挂要改善

  主要農産品國際、國內價格倒挂,農業生産成本不斷上漲,農業受到價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雙重擠壓。同時,日益稀缺的資源和脆弱的生態環境,正對農業生産高投入、高産出的發展模式亮起“紅燈”,農業發展面臨的空間越發狹窄。

  “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中國農業必須轉變發展方式,用新的思路破解發展中面臨的新問題。”中央農村發展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指出,一號文件提出,把農業發展從主要追求産量和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數量品質效益並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

  李國祥坦言,要加大農産品價格補貼,因為過去的那種特殊收購,一個方面缺市場,另一個方面也不太符合國際貿易的通行規則,他對於優質優價的這種發展也不利,針對這種情況就是怎麼樣來探索更好的價格支援,甚至將來跟金融其他的支援有機結合,這是我們將來未來需要探索解決的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徐小青看來,農産品目標價格改革理順了市場關係,抓住了農民增收的“牛鼻子”。但這個過程需要長時間的實踐和探索。農産品的價格對於農民收入的影響最直接,農民也更敏感,所以這個空間還是很大的。從政策目標上來講,一號文件提出來要保持農産品的合理價格,另一方面要考慮價格和消費者承受能力之間的平衡問題,恐怕這都是考慮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的大背景,價格形成機制恐怕是需要在試點當中進行探索的。

  生産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

  注重提高競爭力,意味著農業發展也要按市場規律辦事,講求經濟效益。要根據市場供求變化和區域比較優勢,不斷優化種養結構、區域結構和産品結構向緊缺品種、優質特色産品、種養加銷全産業鏈調整,拓展農業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間。要由“生産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由單純在耕地上想辦法到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做文章,念好“山海經”,唱好“林草戲”,打好“果蔬牌”。

  除此之外,對於消費者來説,最關心的就是農産品品質和食品安全問題,今年的一號文件提出,加強縣鄉農産品品質和安全監管能力建設,嚴格農業投入品管理。另外,還要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建立健全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國家水資源督察制度。這些措施都在説明一件事,安全要從生産源頭掌控,既包括了基層農業生産的監督也包括農業生産所需要的環境安全。

  <<連結

  中央一號文件9年6提轉基因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安全管理、科學普及。這是近9年來中央一號文件中第六次提到轉基因技術。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等專家認為,9年6次提轉基因技術傳遞的正是中央持續鼓勵轉基因科研,探索其商業化道路的信號。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對中央一號文件進行解讀。他表示,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研究是我們一貫的政策,支援科學家搶佔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的制高點。

  韓俊説,中國在轉基因領域起步較早,雖總體上跟發達國家的研究水準有明顯差距,但在轉基因水稻和玉米等領域處在世界領先水準。中國作為13億人口的大國,人多地少,農業發展面臨的環境資源約束越來越強,在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研究方面我們不能夠落伍,這一點是明確的。

  韓俊表示,我國現在已經批准進行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作物主要是棉花和木瓜,同時,批准進口了一些國外的轉基因農産品,主要是大豆、油菜籽、棉花和玉米。去年我國進口的大豆超過7100萬噸,大部分是轉基因的大豆。

  近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發現,其中有6年提到了“轉基因”。2007年首提嚴格執行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2008年強調啟動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2009年和2010年提出要加快推進轉基因科技重大專項,培育新品種産業化;2012年則強調進一步實施重大專項,提出了“分子育種”這一與轉基因相近的説法。

  陳錫文表示,中央一號文件6次提到轉基因,足以説明作為前沿技術,中國作為一個大國不應該在這方面落後,國家應該繼續支援科學技術界繼續研究。事實上,我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被一些發展中國家不斷超越。據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所前所長、研究員黃大昉介紹,1997年至2001年,我國大力推廣轉基因抗蟲棉花,種植面積居世界第四,在之後的2003年、2006年,我國轉基因作物面積先後被巴西和印度超越。截至2014年,我國轉基因作物仍限于棉花和少量番木瓜,總面積約390萬公頃,與南美巴拉圭種植面積相當,並列世界第六。

  近日,農業部下發通知,對我國未批准進口用做加工原料、未批准在國內進行商業化種植,市場上並不存在該轉基因作物及其加工品的,禁止使用非轉基因廣告詞。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