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剎車”GDP走出短跑思維 調整速度提質增效
- 發佈時間:2015-02-04 06:42: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羅伯特
調整速度提質增效 轉變模式強筋健骨
各地“剎車”GDP走出短跑思維(熱點聚焦)
日前,隨著31個省份的GDP“報告”陸續出爐,各省明顯“剎車減速”的GDP預期數據成為熱議的焦點。專家表示,地方GDP“踩剎車”、“做減法”是面對經濟新常態主動進行調整的理性舉措,GDP目標調低並不是只做減法,而是同時要做加法,數量的下降不等於對品質要求的放鬆。
普遍調低GDP增長目標
“另一隻靴子終於落了下來。”在2014年GDP目標增速多個省份未實現既定目標的情況下,各地對2015年GDP目標預期的下調並沒有令外界感到驚訝,反而對“新常態”經濟下能否擺脫掉“唯GDP論”的包袱抱有積極的預期。
據統計,除了西藏一地與去年基本持平外,絕大部分省份下調了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代之以“經濟平穩增長”的表述。目前除了貴州、西藏、陜西、重慶、福建這5個省份的2015年GDP目標仍然保持兩位數之外,其餘省份均將目標設定在個位數,多數將目標設定在7.5%至9%之間。
各省負責人在兩會發言中對於GDP下調的原因,既坦承今年面對的“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也表示了對更加合理、更能兼顧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的GDP目標數據的信心與希冀。上海索性取消了這一數字,也減少了對經濟發展的“規劃目標”,反而將科技創新、自貿區制度創新、公共服務、民生保障的數字目標給了出來。
進入經濟運作“長跑”軌道
曾經打在“GDP增速”上的聚光燈如今轉變方向,聚焦在了“創新驅動”、“改善民生”等幾乎出現在所有省份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提法。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減速換擋”已成為共識。專家表示,在習慣了每年“短跑衝刺”般的GDP增速後,進入經濟運作的“長跑”軌道,“唯速度論”的迷信崇拜也正好到了理性面對的時刻。越來越多的地方可以在此靜下心來,認真思考發展的品質大計。
“把經濟增速降下來是地方政府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做法。一方面,這種降速對於我國改變過去高投入低産出的經濟增長模式的背景相適應,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機將一些産能過剩、或高能耗低産出的産業淘汰掉,引導大家更加關注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把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作為經濟發展的重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訊部部長徐洪才對本報記者表示。
“新常態經濟本身所要進行的結構調整,會逐步以第三産業作為經濟重心,相比資源消耗較大的第二産業必然會帶來經濟速度的緩慢下滑,但是對於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是有好處,因為這種調整必然會通過科技、資本等要素的引入帶來技術和效率的提升,同時也會伴隨著勞動人口素質的提高和就業人員的增加。從經濟發展、資源保護、技術進步和人口素質增長來説,這種放緩的GDP是轉型調整的關鍵機遇期。”徐洪才説。
轉型尋找新的增長動力
“高速”的GDP數字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地對於轉型經濟新的增長動力的探索。財稅改革、國企改革、金融體制改革等關鍵詞紛紛在各地的發展藍圖中佔據了一席之地。
在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辜勝阻看來,新常態下的發展動力,必須逐漸從要素驅動轉換為創新驅動,從過度依賴“人口紅利”和“土地紅利”轉向靠深化改革來形成“制度紅利”,促進經濟內生增長。“創新是一種典型的長期行為。”辜勝阻表示,在創新過程中,制度創新重於技術創新,作為創新“軟體”的創業創新文化重於設備廠房“硬體”,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國家意志”要轉化為“企業行為”。
“不以GDP為綱不等於不要GDP。在做減法的同時,也要給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做加法,將環境保護、人口素質、勞動就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科技研發等方面的投入作為更全面的指標,從這些方面尋找經濟的增長點,確保資金向民生領域傾斜,更多發揮市場主體和民間資本的積極性,創新投入運作方式,改善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能。”徐洪才認為,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仍然可以保持動力,通過鼓勵社會資本、推廣PPP模式,抓住“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長江經濟帶和新型城鎮化等國家重點戰略機遇,引導資金尋找新的投資機會,優化投資結構;同時發掘消費市場的新熱點,穩住住房市場的改善性需求;另外加大走出去的步伐,保證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相對穩定和平穩,拉動資本輸出和商品輸出,為經濟增長的動力引擎“開足馬力”。本報記者 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