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興起個人信用評分 誰將成為行業權威?
- 發佈時間:2015-02-03 19:34:49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2月3日電(記者吳雨 姜琳)未來,任意一個數都可能成為中國人的信用名片。隨著中國首批獲准開展個人徵信業務的機構——芝麻信用推出信用評分拔得頭籌,其他民營徵信機構也已躍躍欲試,中國“百花齊放”的個人信用評分時代即將來臨。
不過,不少人關心中國的個人徵信評分何時會出現“一統天下”的局面,哪家機構會結束“混戰”成為行業權威?
“672分,作為資深淘寶人士,信用分是不是應該更高點。”“759分,我是中國好人。”這兩天,不少人在微信圈曬自己的“芝麻信用分”。儘管只是邀請部分用戶進行公測,並需要本人授權開通,但芝麻信用還是引起了大家極大關注。
“我們參考了國際主流的個人信用評分模式,信用區間設置在350至950之間,分數越高代表信用程度越好。”芝麻信用首席信用數據科學家俞吳傑説,“這和國際上主流的個人信用評分區間接軌,如美國著名的FICO分,其評分範圍在300至850分之間。”
除了芝麻信用之外,其他民營徵信機構也已躍躍欲試,即將推出的個人信用評分也各具特色,且緊跟國際標準。
積累了十年跨行轉賬數據的拉卡拉,可能是中國擁有跨行轉賬數據最多的一家公司。這使得拉卡拉即將推出的“考拉信用分”,擁有獨特的數據。據拉卡拉支付有限公司董事長孫陶然介紹,“考拉分”目前正在內測,用戶輸入身份證號就知道分數以及可能得到的貸款額度。
另外,與芝麻信用第一時間開放公眾服務不同,另一家民營徵信機構中誠信早在十年前便開始給個人“打分”,但只對銀行等機構服務,所以“養在深閨人未識”。
“2月份我們將專門推出面向公眾開放的個人信用評分平臺,只要輸入個人真實身份資訊,就可以看到由系統自動打出300至900的信用分。”中誠信徵信執行董事孔令強説。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吳晶妹表示,越來越多的個人信用評分是市場自發的,這反映了中國市場的需要,表明瞭現有經濟主體對信用意識的提高。
當下,中國個人信用評分“百花齊放”的局面,反倒令不少公眾感到困惑:一個人面對多家信用評分機構打分,分數有高有低,到底如何選擇?
從世界範圍看,美國等成熟信用市場也經歷過此類問題,在爆髮式增長同時市場亂象叢生。直到20世紀50年代,費爾艾薩克公司推出了信用分模型——FICO,才結束了此前的混亂局面,並成為世界上最通用的個人信用評分模式。
誰將成為中國版FICO評分?市場或是最好的選擇者。
吳晶妹表示,目前中國徵信市場還處於初期,未來幾年還會出現各種版本的信用評分,經歷一段時間蓬勃發展後市場優勝劣汰,最終生成一家或幾家大型專業化評分機構。“如果企業不根據社會公眾需求改進産品,不能按照外部監管、法律法規的要求規範經營,提供的信用評分不能反映問題,都有可能被市場淘汰。”
“能否拿到銀行信貸等核心數據、能否確定影響個人徵信的有效變數並獲得準確模型,將直接決定信用機構未來能否生存。”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從FICO的經驗來看,付款歷史、欠款數額、信貸歷史長度、新信用賬戶情況、在用的信用類型等與信貸相關的內容是FICO評分考慮的重要因素。
但目前,芝麻徵信等民營徵信機構無法和央行的徵信系統對接,普遍存在選取的維度不夠、數據源有限等問題。例如,芝麻信用分是結合個人用戶的信用歷史、行為偏好、履約能力、身份特質、人脈關係五個維度計算而來。而國外成熟市場的評分往往會通過幾十個維度進行計算。
為了擴充資訊來源,正在籌備的多家民營徵信機構都打出“大數據徵信”的旗幟。但目前中國的“大數據徵信”還處於初期階段,個人信用評分宣傳效果大於其所能起到的實際作用。
為了信用分不只是“曬曬”而已,各家機構都急速拓展信用分在生活應用場景的使用,希望被越來越多的用戶和機構所接受,為信用市場差異化競爭奠定基礎。
儘管各家民營徵信機構已幹得熱火朝天,但其實資訊安全、完善監管等問題都是繞不開的坎兒。因此,中國央行留給各家機構6個月的準備時間,不只是讓各家機構探索新産品,也為探索內部風控和外部監管預留了時間。
民營徵信機構紛紛爭搶“打分權”,但“信用評分”要想獲得用戶和使用機構的認可,真正成為影響“個人財富”的關鍵詞,恐怕需要得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民營徵信機構時下需要加強研究、儲備人才,解決産品科學化、數據連續化等問題。”吳晶妹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