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進口衝擊構建奶業發展安全體系
- 發佈時間:2015-02-03 08:31:50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訊研究所董曉霞 王東傑 張玉梅
針對此輪“倒奶”現象,社會輿論將矛頭對準乳品進口的佔相當多數。但客觀來説,此輪“倒奶”是國內外“雙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國內因素大於國際因素。
2014年我國乳品進口的增速遠低於2009~2013年
不可否認,隨著貿易環境的不斷開放,我國奶業受國際市場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國內外價格走勢逐漸趨同。特別是在2014年全球奶業供應增加的大背景下,國際奶價持續走低,內外價格倒挂趨勢越來越嚴重,對我國原料奶價格造成很大壓力。但客觀來説,2014年我國乳品進口的增速遠遠低於2009~2013年。據海關總署統計,2014年我國進口乳品181.26萬噸,同比增13.85%,其中奶粉進口92.37萬噸,同比增8.1%;全部進口乳品折合原料奶約為1169萬噸,同比增5.13%。
“倒奶”不是今年才有,也不是我國獨有,不應與各種“主義”、“陰謀”相關,而應與自身産業發展相關。理性探究“倒奶”的系統性根源,尋求奶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才是當務之急。
奶業發展的階段問題、效率問題、成本問題、機制問題凸顯
從産業階段看,發展速度過快,市場穩定均衡機制尚未形成,供需匹配問題導致市場出清矛盾呈現常態化,奶業發展不穩定。最直接表現為原料奶收購價格持續上漲,養殖場高價購買奶牛,乳品企業自建牧場,國內生産産能無序擴張。2013年短暫“奶荒”,2014年1~11月國內進口種牛20.04萬頭,同比增116.92%,2014年奶産量“過剩”。
從産業效率看,受相對效率影響,奶牛養殖戶存在“養牛擠奶”與“殺牛賣肉”的對比問題,尤其在養殖效益下滑後,這種權衡非常普遍。據農業部監測,2015年1月,牛肉價格每公斤接近64元,處於歷史高位,這使得養殖戶“殺牛賣肉”比“養牛擠奶”更具效率優勢。同時,乳品企業在國內外價差拉大的情況下,存在“收奶加工”和“進奶還原”的對比問題。據海關總署統計,2014年12月國內外奶粉價格倒挂每噸超過1萬元,是去年同期的4.41倍,這使得乳品企業“進奶還原”比“收奶加工”更具效率。
從産業成本看,奶業從種牛、凍精、飼草飼料、飼養設備整個産業鏈的關鍵環節均依賴進口,同時受草場、土地等資源生態承載能力約束,我國奶業養殖在成本上不具有競爭優勢。據調查,2014年成年母牛飼養成本每日每頭平均近44元,同比增長14.8%,遠遠高於其他奶業發達國家(地區)的水準。
從價格機制看,原料奶生産主體與奶製品加工企業利益關係不緊密,未建立價格聯動的利益分享機制。近2年多來,國內原料奶價格經歷了“過山車”式的波動:2012年8月~2014年2月經歷了18個月的持續上漲,累計漲幅30.28%;2014年3月~2015年1月又經歷了11個月的持續下滑,累計跌幅15.73%。價格劇烈波動的背後不單單有供求的作用,還有奶農和乳企的博弈。價格是最敏感的杠桿,短缺時奶農佔優,可以選擇價高者,而過剩時,原料奶價格由乳品加工企業單方確定,奶農只是市場價格的被動接受者,因而其收益完全由需求決定。
要構建我國奶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安全保障體系
針對此輪“倒奶”問題,各級地方相關部門均採取了積極措施,“賣奶難”問題暫時得到一定緩解。但政府救急不是解決産業穩定發展的根本之道。建議從完善市場監測預警、産業損害調查與貿易救濟、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等方面,構建我國奶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安全保障體系。
一是按照“總量基本平衡、市場波動可控、保護奶農利益、促進生産發展”的目標,完善乳品市場調控機制,建立和完善奶業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加強國內外奶價的監測和預警。
二是嚴格執行液態奶標識制度,嚴厲查處不標識復原乳的違規行為,從源頭減少企業對進口奶粉的需求;加強對有進出口貿易權的企業管理,實行乳製品進口登記制度,實現進口乳製品渠道和用途可追溯。
三是建立奶農與乳品企業價格聯動的利益分享機制,推行原料奶價格保險機制,通過保費補助等優惠政策,鼓勵保險公司對原料奶價格實施保險托底,幫助奶農規避市場風險,保證奶業生産穩定發展。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