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讓“好西瓜”變成“名西瓜”

  • 發佈時間:2015-02-03 08:31:28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呂兵兵通訊員郝夕升滕建武

  “咱村的西瓜好吃,那十里八鄉都有名。但在以前,咱都隨著大路子種,每年麥收時候上市,也隨著大路子賣,價格上不去,就是趕上好年景,一斤也就賣個三毛五毛的。”近日,在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五圖街道庵上湖村,50歲的老農趙世德告訴記者,“現在不一樣了,村裏成立了合作社,爭取來了好項目,幫著咱蓋了大棚,引進了好技術,打響了名聲,去年俺家的西瓜一斤能賣到兩塊錢。”

  庵上湖村黨支部書記、華安瓜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繼斌介紹,為了帶著大夥兒致富,2007年,村裏成立了合作社,抱團發展,靠著村裏西瓜的好名聲,2011年,爭取到了農業綜合開發部門的標準化基地建設項目,很快就見了效果,農民種瓜的收益翻了不止一倍。2013年,農業綜合開發又給了合作社4000噸優質西瓜示範種植基地擴建項目,基地的條件進一步改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村裏的600畝和周邊的3000多畝都被帶動起來了。

  為什麼要對“庵上湖西瓜”進行連續扶持?濰坊市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主任南韓慶為記者解開了疑惑:“為了讓財政資金充分發揮作用,放大項目的帶動效應。”

  南韓慶分析,原因有三:一是昌樂西瓜是該縣農業的最大品牌,庵上湖西瓜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讓這樣的“好西瓜”變成“名西瓜”,能夠最大限度帶動農民增收;二是庵上湖村村黨支部書記趙繼斌,是村裏的致富能手,遠近聞名的好村官,他牽頭成立的合作社,機制健全,發展規範,以此為項目的實施主體,事半功倍;三是項目投建的基礎設施和推廣的先進技術,契合合作社社員需求,他們從中直接受益,因此會重視項目,愛護項目,解決了項目建後管護的難題。

  在村民趙允堂的大棚裏,記者看到,水肥一體化,殺蟲燈、粘蟲板等設施一應俱全。“這都是合作社爭取來的項目的功勞,建大棚和引入這些設施,總共花了5萬元,合作社爭取的項目扶持了1.5萬元。”趙允堂説。

  同行的縣農業綜合開發辦主任滕繼華介紹:“圍繞讓‘好西瓜’變成‘名西瓜’的宗旨,我們創新項目設計,把項目資金的使用重點放在了大棚基礎設施建設補助和先進技術推廣上,提高庵上湖西瓜的生産水準和品質。”

  趙繼斌説,項目的實施,解決合作社發展初期最大的難題。“一開始,咱要流轉土地蓋大棚,村民不信任咱,咱也沒有切入點。項目資金的到來,讓大夥兒看到了合作社的作用,咱順勢推動了土地規模化流轉,既解決了大棚建設要調整土地的難題,也讓村民以較少的投入用上了現代化大棚,推廣了好技術,很快就見到了效果。”

  現在,庵上湖西瓜真正成為了“名西瓜”。合作社註冊了“庵上湖”商標,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去年,昌樂西瓜銷售均價1.5元/斤,庵上湖西瓜銷售均價超過2元/斤,帶動農民戶均增收達1.97萬元。

  趙允堂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合作社發展觀光采摘,他的大棚位置好,去年一棚西瓜全被開著小車的市民買走了,5塊錢一斤,一季西瓜純收入超過5萬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