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9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馬鈴薯”奔向冬閒田

  • 發佈時間:2015-02-03 08:31:2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何紅衛樂明凱

  馬鈴薯一直是鄂西山區人民的主糧。湖北有句俗話:“高山的洋芋,低山的苕”,指的就是高山種的洋芋品質好,是鄂西傳統産區的優勢産業。

  如今,湖北的馬鈴薯已大舉“下山”,向平原和丘陵地區擴展,成為湖北開發利用冬閒田的主導産業和糧食品種結構優化的作物,向馬鈴薯湖北全域主糧化之路邁出了堅實一步。2008年9月,湖北省委、省政府發佈了《馬鈴薯産業發展規劃》,設立財政專項連續五年扶持馬鈴薯産業發展。2012年11月湖北省委副書記張昌爾對該規劃的落實情況指出:“要以加工促生産,扶持要依託龍頭企業。”

  馬鈴薯産業是湖北壓縮冬閒田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是促進湖北糧食持續增産、農民持續增收的新亮點。湖北省農業廳廳長戴貴洲介紹説,在馬鈴薯主糧化的發展背景下,湖北馬鈴薯産業發展瓶頸正在逐步克服,正處在超越艱難的爬坡期。

  助糧增産,助農增收,五年增糧32.7萬噸,畝均純收入過千元

  “鮮薯平均畝産4451.9公斤,畝産值近萬元!”沒錯,這是湖北馬鈴薯的單産紀錄,源自於2013年5月24日,農業部組織專家,對湖北隨縣唐縣鎮萬畝高産創建示範片進行隨機抽樣實收測産後的結論。

  這個數值讓馬鈴薯專家們興奮,也讓種植馬鈴薯的農戶們得到了直接的經濟效益。唐縣鎮魯城河村科技示範戶李四清説:“通過4年種植20多畝馬鈴薯,每年純收入10萬多元,已在武漢買了房子。”

  近幾年,隨縣的不少薯農,都建起了新房,添置了新家電,有的還購買了小汽車。隨縣馬鈴薯專業協會會長劉克文介紹説,唐縣鎮有近5萬畝馬鈴薯種植面積,以平均畝産3000多公斤,2元/公斤的田頭收購價計算,馬鈴薯為該鎮農戶帶來3億多元收入。

  自2009年以來,湖北馬鈴薯産業實現了三年三大步,從效益上看,馬鈴薯是糧食作物裏最好的。湖北省農業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徐能海説,尤其在湖北夏糧增産上,馬鈴薯挑起了重擔。早在2010、2011年湖北夏收作物遭受嚴重旱災,馬鈴薯就立下大功,增産貢獻率均在50%以上。這五年來,全省馬鈴薯總産(折原糧)增加32.7萬噸。據湖北省種植業資訊管理系統調查數據顯示,2014年夏收馬鈴薯鮮薯價格平均1.66元/公斤,每畝純收入1528元。

  近年來,湖北越來越多的縣域被納入馬鈴薯主産區。

  不少種植大戶,通過科學、規模種植馬鈴薯實現了快速致富。襄州區張灣鎮的農民説,“種馬鈴薯是一年一層樓、三年一棟樓。”

  技術配套,規模經營,繁種體系逐漸完善,新型主體不斷涌現

  單産創紀錄,主要靠科技,馬鈴薯高産的首要因素取決於種薯的品質,在湖北省農業廳總農藝師鄧幹生看來,馬鈴薯産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一批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配套完善,更離不開新型經營主體的創業跟進。

  據了解,湖北省依託華中農業大學和地處恩施州的中國南方馬鈴薯中心專利技術,以國家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湖北凱瑞百谷農業科技股份公司為龍頭,在武漢、隨州等地建立了馬鈴薯微型薯繁育基地,以科研、教學、企業、農技推廣等單位相結合的方式,建立了一整套適應湖北不同自然生態和農業制度的馬鈴薯種薯繁殖體系,專用馬鈴薯品種源源不斷。

  苗好一半收。走進恩施州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的馬鈴薯溫室水培苗大棚內,各種類型的脫毒種苗正在茁壯生長。湖北恩施中國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主任、恩施州農科院院長李衛東介紹説,目前,恩施州已建立起三級脫毒種薯繁育體系,實現工廠化生産原原種,標準化生産原種,規模化生産良種。已育有馬鈴薯新品種14個,其中通過國家級審定品種5個。

  與此同時,湖北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重點開展高澱粉、加工型、實用型新品種審定和推廣工作,加強科學施肥、大棚及免耕栽培、深溝高壟全覆膜、綜合防病、機械播種收穫等技術創新與示範,逐步形成配套的技術規範。

  為提高綜合效益,在不與三大主糧爭地的前提下,湖北還探索發展多類型的馬鈴薯套種模式,“馬鈴薯-棉花-紅菜苔”、“馬鈴薯-甜糯玉米-秋菜”等模式,已發展得比較成熟。以“地膜馬鈴薯-西瓜(花生)-芥菜(蘿蔔、甘藍)”模式為例,襄州區的每畝純利潤達到3000左右。

  高産馬鈴薯田,規模化發展還得依靠新型經營主體。談到未來誰來種馬鈴薯的問題,湖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郭子平表示,湖北馬鈴薯産業規模種植板塊已初步形成。返鄉老闆創業、企業産業化經營、專業合作社以及種植大戶等多形式投資正不斷涌現。據初步統計,湖北現有各類馬鈴薯合作組織和行銷企業210個,訂單面積達74萬畝。

  機收困難,加工滯後,行銷機制尚不健全,各地區産量不平衡

  長期以來傳統的馬鈴薯耕種方式,勞動強度大,效率低。隨著農業産業化的發展,機械代替勞力,已成為我國馬鈴薯産業發展的迫切需求。

  馬鈴薯機械化與人工作業相比,功效提高10~15倍,産量提高8%~12%,節約種薯5%~8%,商品率提高15%~20%,收穫損失率降低2%~3%。馬鈴薯科研領域國家突出貢獻專家、華中農業大學教授謝從華表示,目前,國外發達國家的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生産技術與裝備已系列化、成套化、數字化,馬鈴薯機械化水準高達95%,我國平均為34.2%,而湖北省僅約10%。

  由於受地形、種植面積及經濟條件等影響,總體來看還沒有真正適合湖北省土壤和耕作類型的成熟高效機械,尤其是極度缺乏適合馬鈴薯收穫的經濟適用中小型農機具。湖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羿國香坦言,如2014年在武穴、孝南等地都相繼開展馬鈴薯機械收穫示範,但因機械對土地要求較高,結果並不理想。在江漢平原,受梅雨氣候、土壤粘重等條件制約,與機收相適應的機具、栽培方式、品種選擇等還有待進一步試驗示範。

  “為提升湖北馬鈴薯生産機械化發展水準,必須推進農機農藝融合。”湖北省農機局副局長皮少成表示。

  除了碰到機收困難,湖北馬鈴薯行銷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壓級壓價現象時有發生。湖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馬鈴薯專家雷昌雲説,如2014年5月16日~23日,僅一週鮮薯銷售價格下跌30%以上,部分産區馬上就出現了賣薯難現象。高附加值加工的變性澱粉系列産品、方便休閒食品和功能食品開發力度還不夠。

  在湖北部分山區的馬鈴薯生産種植相對分散,還是一種粗放型管理方式,農民種植是以自家食用為主,商品化率低,投入不足,技術上也不太重視,導致了各地區的産量不平衡。羿國香説,馬鈴薯晚疫病防治專業性、技術性、時效性較強,一旦遇到持續陰雨天氣,一家一戶的防治技術很難到位,也影響到了産量。

  優勢明顯,潛力巨大,推廣標準生産技術,提高人們消費水準

  基於三大主糧的單産水準已經接近或代表國際水準,科技突破難度較大。謝從華認為,可以大膽預測,今後20年,我國糧食增量的50%要靠馬鈴薯。因北方受水資源制約,未來80%的增量可能在南方的冬閒田。而湖北就有千萬畝左右的冬閒田和灘塗可耕地,一半以上面積適應馬鈴薯種植。

  湖北馬鈴薯發展的單産潛力在山區,面積潛力在平原。郭子平告訴記者,湖北現在馬鈴薯實際種植面積500萬畝左右。平原和丘陵地區冬閒田和灘塗面積大,是商品馬鈴薯擴展區,種植面積210萬畝左右,是今後擴大馬鈴薯種植的重點區域。全省馬鈴薯單産與全國基本持平,依靠科技增産的潛力巨大。

  主糧化之際,湖北馬鈴薯生産面積發展到多少才合適?謝從華答道,要充分考慮到市場變化態勢及長江流域各省的競爭,打響湖北馬鈴薯品牌,為産品找到出路,提高人們對馬鈴薯的消費量,根據市場來確定種植面積。

  位於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任森農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主要從事馬鈴薯澱粉及薯類深加工食品的研發、生産、銷售企業,引進目前國內最先進的馬鈴薯澱粉生産線設備,具有年加工鮮薯12萬噸能力。除了生産澱粉、粉絲、植物蛋白及薯渣有機肥,該企業還開發出“即衝精華食用粉”,市場價值大大提升。

  馬鈴薯生育期短,在湖北平原、丘陵地區冬種春收適宜發展早熟品種,上市季節在每年的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正好填補全國南北方鮮薯市場供應空檔期。從交通區位上説,湖北九省通衢,大宗農産品物流成本相對較低。從規模化來説,連片種植有利於培育定點市場,吸引大客戶到府收購。“全國約60%的馬鈴薯是作鮮薯食用,這塊市場不能丟,湖北應繼續抓住鮮薯銷售市場,也可以轉為加工原料。”謝從華説。

  對於馬鈴薯主糧化的消費,謝從華表示,要根據不同地域、人群的消費習慣不同,找到最適合國人的消費方式,引導馬鈴薯主糧化消費。不一定限于要把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麵條等穀類形態才算主糧,如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馬鈴薯經過簡單蒸煮後就成為餐桌上的主要食物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