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制度改革 跑部錢進將成昨日風景
- 發佈時間:2015-02-03 06:35: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羅伯特
- 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制度迎來重要改革
“跑部錢進”將成昨日風景(【中國深改觀察】系列報道)
北京月壇南街,500多米的距離內,分佈著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眾多部委,因而得名“部委街”。這裡曾因地方政府“跑部錢進”而車水馬龍,今後,這一景象或將進一步改變,因為專項撥款將越來越少。
對中央撥付的資金,地方有著矛盾的心理:又愛又恨。因為地方要拿出錢來做配套。今後,這樣尷尬將不復存在,地方不用再掏錢了。
一切的變化都是源於一份文件。2月2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改革和完善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制度的意見》(簡稱《意見》),對財政制度進行了一次重要改革。
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佔比,給地方更大自由度
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分為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兩大類。《意見》的一大亮點是,逐步將一般性轉移支付佔比提高到60%以上,並明確未來原則上將不再新設專項轉移支付,對已有項目也要建立健全定期評估和退出機制。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丁建臣向本報表示,專項轉移支付種類過多,規模過大,資金分配往往缺乏科學依據與嚴格程式,公開性和透明度不足。專項轉移支付容易誘發“跑部錢進”等現象,這使得某些專項資金在平衡地區間財力差距、促進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的效果不夠理想。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朝才在接受本報採訪時指出:“改革之後,在中央撥款中將有更大比例由地方自行決定用途。地方對中央撥款的自由度和靈活性將逐步加大,有利於地方因地制宜、積極主動地統籌財政支出。”
從近年來公佈的預算來看,一般性轉移支付的佔比已經在逐年調高。2012年,中央對地方專項轉移支付佔轉移支付總額的53.3%,2013年這一數據達到57.1%,到了去年,已有58.2%的中央對地方撥款,不再指定用途。2014年中央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從220個減少至150個左右,減少了財政資金分配過程中的尋租和腐敗空間。
取消配套資金,為地方財政減負
《意見》明確表示,除按照國務院規定應當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擔的事項外,中央在安排專項轉移支付時,不得要求地方政府承擔配套資金。
配套資金是指一種為獲得上級或者外部投入資金而由有關單位或部門配備一定比例的資金。常年以來,對地方的配套資金要求給地方財政造成了負擔。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張德勇説:“以前要求配套,錢是跟著項目走的。錢是撥下來了,地方卻沒有配套資金。”
今後,中央委託事權的項目,中央直接實施的列入中央本級支出。屬於地方事權的,則進入一般性轉移支付。屬於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權的項目,資金仍需以專項轉移支付的方式下達給地方,並取消專項轉移支付的地方項目配套資金。
“現在取消配套,也就是讓中央和地方的事權和支出責任各歸其位。至於還有一些共擔事項,中央出一點錢,地方也出一點錢,不屬於配套。”財政部財政科研所所長劉尚希表示。
取消競爭性領域轉移支付,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
《意見》還指出:要逐步退出競爭性領域投入,對因價格改革、宏觀調控等而配套出臺的競爭性領域專項,應明確執行期限,並在後期逐步退出,到期取消。
“在發展初期,可以通過專項轉移支付把産業‘扶開工’,但是長遠來看,政府不宜過度干預市場中的競爭性領域。”張德勇向本報表示,“取消競爭性領域專項轉移支付,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表現。”
取消了競爭性領域專項支付後,如何鼓勵産業發展?財政部預算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可以通過用稅收優惠政策替代部分競爭性領域專項。“不用真金白銀,而是通過加強競爭性領域專項與稅收優惠政策的協調鼓勵發展。”張德勇認為這同樣可以取得與專項資金類似甚至更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專家認為還有一個出路,那就是探索實行基金管理等市場化運作模式,逐步與金融資本相結合,撬動社會資本的杠桿作用。“之前靠專項補貼完成的事,現在可以通過紅利等多種形式來推進産業發展。這也是讓‘看不見的手’更靈活的表現。”張德勇説。潘旭濤 李瀏清 高歌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