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號文件解讀:挖掘新潛力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勢在必行

  • 發佈時間:2015-02-02 15:12:49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2月2日電(記者王文迪 陳剛 郭雅茹)連續12年聚焦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此次將“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放在了五大部分的第一部分,其中不斷增強糧食生産能力則是轉方式的重中之重。專家表示,2014年,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糧食生産“十一連增”和農民收入“十一連快”的成績,不可不説形勢喜人,但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走了相當長時間的農業發展“高消耗”“高污染”之路已經行不通,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勢在必行。

  “農業‘高消耗’”和‘高污染’形勢很嚴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張雲華認為,隨著化肥、農藥、農用塑膠薄膜等化學合成物質和農業機械、水利灌溉設施作用於農業,農業生産能力得到極大提升。然而,不合理、過度使用這些外部資源投入帶來了能源和資源的高消耗,同時伴隨著高污染。“農業高消耗和高污染浪費了資源,制約了生態文明建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勢在必行。”張雲華説。

  如中央一號文件所述,做強農業,必須儘快從主要追求産量和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數量品質效益並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走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如何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2015年,要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産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闢新途徑。

  “當前我國糧食生産的形勢很複雜。”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宏觀室副主任李國祥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國農業資源短缺,糧食産量雖然很高但局部相對過剩,主産區倉容嚴重不足,同時價格面臨國際市場的衝擊,競爭力較弱,如果按照過去提升糧價、提高産量的做法,不能長遠地解決糧食安全的問題。

  對於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的“不斷增強糧食生産能力,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糧食省長負責制”,李國祥表示,“強調省長負責制是劃分中央和地方對糧食生産的責任,尤其是主銷區要負起自身的糧食生産責任,生産能力要基本穩定。”

  “‘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産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背後,其實隱含著將來糧食安全的主體責任由中央承擔。由於農業富民不富政的特點,儘管此前已經有糧食省長負責制,但地方政府始終與中央在討價還價,而此次再次強調糧食省長負責制,則進一步明確在糧食安全的責任承擔上中央與地方責任的劃分。”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杜志雄説,劃清責任的同時要把責任具體化,同時採取手段進行監測評估。

  必須看到的一個事實是,儘管我國糧食生産已經取得了“十一連增”的成績,但近年來我國主要農産品進口量連年增長,那麼如何把握好主要農産品的自給水準、合理安排農業産業發展優先序?

  受訪專家對此的共識是,口糧絕對安全必須保障,穀物可以適度進口。“可以通過國內農業結構的調整實現農業資源配置的優化。”杜志雄説,完全自給的結構被證明是不可持續的,對生態是有破壞的。

  在農産品進口方面,一個越來越突出的矛盾是,現行農産品支援保護體系包括政策性收儲價格的剛性上升等,導致了國內外差價的擴大和進口壓力的增加。如何逐步解決這種調控難題,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把握農産品進口節奏則是下一步政策制定時必須面臨的現實。

  為保護農民利益,在不違背WTO規則的前提下,李國祥表示,可以考慮採取“綠箱”補貼政策,探索新的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補貼方式,比如用保險方式來賠付,“探索辦法取代臨時收儲價格,這是短期內可以解決的。”李國祥説,要學會用市場規則保護農民利益,維護中國農業的競爭力。

  “糧食安全的高壓力和部分主要農産品的高進口將會長期存在。”張雲華認為,必須確立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産品供應戰略,統籌國內外資源與市場。“有進有出,主動、充分、有效利用國際農産品市場和資源。”他建議,農業既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合理適度進口短缺農産品,保證國內市場供應,擴大優勢農産品的出口與盈利。實施積極主動的農業“走出去”戰略,鼓勵國內企業走向國際市場,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