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5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全省首個農耕地保護協會難以為繼

  • 發佈時間:2015-01-29 16:29:17  來源:湖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湖北日報訊 記者 陳岩 通訊員 胡誌喜 實習生 趙夢荃

  我省首個農民耕地保護協會,成立3年多了,如今陷入困境。

  日前,記者走進沙洋縣李市鎮彭嶺村部,壁報上“手牽手同保生命線,心連心共護金土地”一排字還是那麼醒目,但彭嶺村村支書、耕地保護協會會長張文剛卻顯得落寞,“會員人數在減少,如果再沒有經費來源,協會恐怕難以為繼。”

  開創“農地農民管”新模式

  彭嶺村的農民耕地保護協會,成立於2011年6月27日,曾名噪一時。這是全國第三個保護耕地的農民自治組織,肩負耕地保護日常巡查、法律政策宣傳和涉土糾紛調解三項重任,自成立來已發現、制止破壞耕地行為10余起,成功化解用地糾紛50余起,開創“農地農民管”的全新模式。“隨著收入增加,農民建房熱情高漲,總有人未經批准就佔田修房,成立協會後,我們村連修豬圈都要寫申請。”9組村民李建龍對協會的作用很讚賞。“耕地保護協會成了基層國土資源所的前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我們的工作壓力。”李市鎮國土資源所所長李元軍説。

  彭嶺村有9個村民小組,1750人,耕地面積2262畝,每人平均耕地1.29畝。2013年,南水北調漢江沿線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沙洋縣李市鎮項目在彭嶺村實施,在做土地整治規劃時,協會把群眾代表找來,積極向工程設計方建言獻策,使土地整理方案最大限度滿足村民的實際需求。

  沒想到,土地整治工程實施時遇到阻礙。3組村民肖行權死活不同意動他家的田。原來,他家的田地勢高,是旱澇保收的“肥田”,如果實施土地平整,他的“肥田”耕作層要被平整到低處別人家的田裏。協會三番五次到府做工作,要他把眼光放長遠,土地平整後集中連片,便於農業機械化操作。兩天后,他終於想通了。

  從“耕者有其田”,到“耕者有其權”,彭嶺村實現了探索耕地保護新機制,省內襄州、黃梅、京山、鐘祥等地紛紛效倣,成立耕地保護協會;省外參觀者絡繹不絕。

  幾道坎讓協會陷入困境

  然而,從去年起,彭嶺村耕地保護協會步履維艱。“工作完全靠無私奉獻,沒有任何報酬,還得罪人,會員的積極性慢慢就消退了。”張文剛説,會員都是五六十歲的老人,年輕人對土地沒有依賴性,不願搞,協會會員也面臨青黃不接。

  協會會議記錄顯示,最近一次開會是去年5月15日下午,會議內容是總結三年工作成績和存在問題,上面寫著“協會經費不足,運作較為困難,部分成員有懈怠感”等問題。之後,協會再沒開會。

  協會副會長楊華山説,村級耕地保護協會主要是處理一些土地方面扯皮的事兒,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繼續運作困難多。比如,缺乏業務指導、政策支援和經費保障等。

  據了解,江蘇金壇農民耕保協會資金主要採取政府幫助一點、村裏贊助一點、企業資助一點、會員捐助一點的方式籌集,設立資金專收專用賬戶,充分保障協會運作所需經費。

  而彭嶺村的耕保協會,沒有任何經費來源。“村裏目前還負債29萬元,沒法贊助。”張文剛説。“耕地保護不能政府一家‘包打天下’,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民的作用一定要發揮出來。作為耕地保護第一守護人,農民的辦法更為貼近實際,也能更為有效地解決各類矛盾。”華中農業大學土地管理學院院長張安錄認為,農民耕地保護協會增加了村民對耕地保護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還更加明確了土地權利人保護耕地的義務。如何讓農民耕保協會發展壯大,築起耕保第一道防線,值得思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