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文山:科普雨露潤邊疆

  • 發佈時間:2015-01-29 09:19:09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由財政部和中國科協聯合實施的“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在祖國西南邊陲的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結出了纍纍碩果。幾年來,該州探索科普惠農新模式,把科技的種子撒播在壯鄉苗嶺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像一場春雨,給這片古老的紅土地帶來了新的希望。

  “小李子”闖出大市場

  快過年了,文山州西疇縣興街鎮者保村農民唐廷海可樂壞了,去年他種李子發了財。“多虧了協會!過去種玉米一畝地年産值二三百元,加入協會後改種李子一畝地産值超過2000元,100畝李子喜獲豐收,純收入達到了20多萬元。”

  多年來,西疇縣的李子種植農戶都是獨自生産、各自銷售,未形成集中生産、統一銷售的産業化發展格局。2009年10月,興街鎮優質李子種植協會成立。協會以科技培訓、科技服務、科技示範為主,擔負資訊諮詢、市場開拓、産品銷售等職能,實行“統一生産品種規劃、統一生産技術指導、統一生産技術方案、統一回收産品銷售”四統一服務,通過簽訂合約形式,與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為農民提供産前、産中和産後全方位服務,走出了一條“協會+基地+農戶”的産業化經營路子。由於協會示範、輻射、帶動成效明顯,2013年被評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並獲得了20萬元的獎補資金。

  “這個榮譽就是一塊金字招牌。”興街鎮優質李子種植協會會長趙凱明告訴記者,利用這筆資金,協會一方面加強了科技培訓,提高會員種植技術水準;另一方面抓示範基地建設,搞好示範帶動。建立了科普惠農服務站、科技培訓室,先後邀請專家、技術員20多人次為會員傳授種植、養殖技術,參訓人員達2500人次。協會會員也由成立之初的105人發展到目前的650人,李子種植遍佈西疇、馬關、麻栗坡3個縣的18個鄉鎮,李子種植戶戶均年增收達3300元以上。

  農牧結合“土生金”

  同樣是20畝香桃,此前由於缺少技術指導,幾乎沒有什麼收益。如今在協會的指導和幫助下,1畝香桃年收入上萬元。文山州西疇縣蓮花塘鄉的孫紹清這下嘗到了科普惠農的甜頭。

  孫紹清所在的蓮花塘林果專業技術協會,是一家外連市場、內連協會會員的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協會引入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統一生産,統一技術,統一銷售,引導會員合理規劃、科學生産、訂單銷售,走出了一條“協會+基地+農戶”的産業化經營路子。2012年,該協會被財政部、中國科協表彰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還獲得了20萬元的獎補資金。

  “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發展林果基地,需要大量的有機肥,協會通過農牧結合的方式,在發展林果基地的基礎上,建設畜牧養殖場,集中繁殖雜交牛,基本實現了養殖場沼液澆灌林果,果園空地種植青綠飼料的迴圈農業模式。同時,堅持走“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路子,發展綠化苗木産業。

  農牧結合“土生金”,昔日的荒山變成了農民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目前,協會發展以冬桃、香桃為主的林果種植2000余畝,發展優質肉牛養殖戶480余戶。近3年來,協會通過銷售林果和綠化苗木,實現産值120萬元;飼養出欄生態商品豬3000頭,實現産值225萬元。

  流動的女子科普隊

  在文山州,活躍著一支由5名女子組成的少數民族女子科普隊。幾年來,她們踏遍家鄉的山山水水,把群眾渴求的農業科普知識帶到全州86個村、132所中小學校,開展科普活動數百場,受益群眾達10多萬人次。

  2007年,女子科普隊成立,中國科協專門為她們配備了一輛科普大篷車。從此,這輛大篷車便成了一座小型的“流動科技館”,不停地奔走在校園、工廠和偏遠的農村。

  2009年,科普隊受到了全國“科普惠農興村計劃”表彰。利用這筆獎補資金,科普隊更新了科普大篷車專用展品展具、科普宣傳影像製作器材,購買了一批科普系列叢書,並將部分經費用於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推薦,加大了農村科普培訓的力度。她們根據農民的需求和農業生産特點,採取諮詢、聽講座、看圖板、展示新品種、引進新技術、邀請專家實地指導、製作農村實用技術光碟等形式,普及科技知識。

  如今的文山州,大人和孩子們都愛看科普,家家戶戶帶著疑問學科普。農民真正從“科普惠農興村計劃”中嘗到了甜頭,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自願加入到科普宣傳的行列。每逢談起這些,人們總是對女子科普隊5名隊員讚嘆不已,她們好比一點紅照亮了萬山叢。

  文山州科協主席陸仕興告訴記者,自2006年以來,文山州共獲得全國“科普惠農興村計劃”項目51個,獲得獎補資金885萬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