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拼搏,科普創新成就中國夢
- 發佈時間:2014-10-16 10:30:36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自《科普法》和《科普條例》頒布實施以來,北京市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法律法規為依據,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為目標,以科普能力建設為重點,開展了富有成效的科普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據對科普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和各區縣初步統計,2013年共開展北京科技周、全國科普日等市級大型科普活動30余項,1900萬人次參與;舉辦科普講座2.95萬場,聽眾達230萬人次;放映科普影片、錄影片5.20萬場,觀眾達1000萬人次;舉辦科技競賽1653場,314余萬人次參加;北京市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比例為12.44%,提前完成了北京市委、市政府《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首都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所確定的2015年“超過12%”的目標,居於全國前列,全市科普工作穩步推進。
首都科普工作格局已逐步形成“1631”的工作格局: “一個方針”,即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注重實效;“六個機制”,即政策法規杠桿機制、社會力量動員引導機制、高端科技資源科普轉化機制、科普人才培育和激勵機制、科普機構服務社會動員機制、科普經費和評估保障機制;“三個網路”,即以中國科技館、北京自然博物館等200多個科普場所、科研機構和企業構成的科普基地網路,以廣播電臺、電視臺、報刊、網站、出版社構成的媒體科普宣傳網路,以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和社會組織構成的多條活動組織網路;“一條主線”,即市、區(縣)政府牽頭的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為一線統籌全市科普工作。科普工作格局是首都科普工作和事業發展的有力保障,它使得全市科普活動的規模、影響面和社會參與度日益擴大,科普能力、科普效果和公眾的科學素養得到有效提升。
一、強化政府引導,推動科普工作發展
1.加強科普工作制度建設。北京市高度重視科普工作制度建設,先後制定了《科普條例》、《關於加強北京市科普能力建設的實施意見》、《北京市“十一五”、“十二五”科普工作發展規劃綱要》等地方法規和政策文件,按照國家科普統計有關要求,建立了科普統計監測工作體系,為北京市科普工作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援。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科普工作,將科普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於1996年建立了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設立科普專項經費支援開展科普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參加科技周主場等大型科普活動,北京市科普工作也得到了市人大、市政協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援,市人大常委會2002年,結合《科普法》的頒布對市《科普條例》執行情況進行了專項執法檢查,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針對科普工作提出了60多項有針對性的建議和提案,有效推動了科普工作的開展。
2.建立健全組織體系。北京市成立了由主管市領導任主席、41個市屬相關部門組成的科普工作聯席會議,16個區縣也建立了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2011年,北京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歸入聯席會議體系,進一步理順了全市科普工作的體制和機制,形成了符合首都科普特點的工作體制和運作機制,在全市範圍內形成了科普工作一盤棋的良好局面。
3.加強科普能力建設。在國內首次對科普基地進行分類指導,制定了《北京市科普基地管理辦法》,將科普基地分為教育、傳媒、培訓和研發四類,成立科普基地聯盟,加大科普資源開發共用力度。目前,北京市共有市級科普基地293家,其中科普教育基地245家,傳媒基地23家,培訓基地10家,研發基地15家,北京市科普基地格局正逐步形成以中國科技館等國家級場館為龍頭,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互為補充、綜合性與行業性(領域性)協調發展,門類齊全、佈局合理的科普基地發展體系。
4.強化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北京市共命名了10家科普培訓基地,開展市區兩級專兼職科普工作者培訓,依託北京市科普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開展行業科普培訓工作。制定《北京市科普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評比表彰工作管理辦法》,有效調動了廣大科普工作者的積極性。充分發揮科普專家的決策諮詢作用,聘請了百名科普專家,北京市科委特聘科普專家李象益,獲得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卡林加科普獎,這是自該獎1952年設立以來,中國第一次獲獎。通過科學講座、科學名家講座等科普活動,組建了一支由100余名院士、長江學者等高水準人才組建的科普隊伍,在10余所高校建立起了60余支、8000余人的志願者科普服務分隊。
近年來,北京市科委依託北京市科普培訓基地,開展多期專業領域的科普培訓工作,一方面開展衛生、農業、文化、教育、媒體、科普志願者等專業科普人才培訓,提高專業領域科普學習能力和實際工作操作能力;另一方面開展科普工作管理者(委辦局、區縣科委、直屬中心)和基層科普工作者(科普社區、場館基地)培訓,提高管理、決策工作能力和獲取和利用科普資源開展工作的能力。
二、匯聚多方資源,科普活動效果日益凸顯
1.做大做強科技周活動。北京科技周作為調動科技資源最大的一次科普活動,已經連續舉辦了20屆。近三年科技周通過大型科普博覽的形式,突出民生科技,強調科技與科普的無縫對接,向公眾展示國家及北京地區的最新科技成果,讓百姓親身感受科技惠民。2014年北京科技周更是以“十大科普故事”為主線,呈現最新的科技成果,內容涵蓋居家、社區、農莊、出行、健康、軍事、航太、發明、創意、實驗室等部分,展館內設有科普活動區和“科普産品、電視直播間、大會服務處”等配套服務區,總展覽面積約13000平方米。科技週期間北京市舉辦大型標誌性科普活動14項、重點科普活動72項,基層活動近700項,為廣大首都群眾帶來了一場美輪美奐的科普盛宴。
2.深入推進民生科普活動。北京市科委除了進一步發揮科技周主場科普活動的龍頭帶動作用,積極推進《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實施工作,針對五類重點人群和外來務工等其他群體,建立科學素質工作渠道和機制。並且非常重視基層科普和民生科普工作,在2013年啟動了北京市科委科普行和北京市科普基地科普行活動。活動開展至今,北京市科委組織直屬中心和區縣科委深入社區、學校開展科普行活動近500次,組織北京市科普基地下社區、下學校、下企事業單位近700次。以北京科普基地科普行為例,活動下社區學校400多個,媒體報道次數500多次,真正做到了日日有活動。在“科普行”活動的積極帶動下,全市掀起一股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潮。科普行活動實現了常態化、精品化、高效化和規模化,形成了科普基地無縫對接服務基層、服務首都市民的良好社會氛圍。
3. 行業特色科普活動遍地開花。充分發揮北京市科協、市工會、市團委、市婦聯、市社科聯、市殘聯、市紅十字會等人民團體的作用,開展科學嘉年華、職工職業技能大賽、青年創新創業博覽會、商業科技周、社會科學普及周、扶貧助殘、普及急救知識等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另外,支援開展了發明創新大賽、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民間創新創業活動,涌現出用於京胡製作的倣生蛇皮技術、中學虛擬教學系統、老人身體狀態監測等一批受廣大市民喜愛的創新成果,有效地提升了社會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的創新意識。
4.多項創新科普活動贏榮譽。5月,以“科學生活 創新圓夢”為主題的首屆“中國科普講解大賽”旨在通過大賽在全社會廣泛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為全國科普傳播者、講解人員和科普志願者搭建學習交流的平臺,提升各科普場館、科普基地的科普傳播能力,推動科普事業的發展。全國科技活動周重大示範活動首屆“科普講解大賽”預賽,北京選拔推薦了6名選手參與在廣東科學中心舉辦的總決賽。經過激烈的角逐,這6名選手均脫穎而出,取得了2個一等獎、4個二等獎的驕人成績,為北京贏得榮譽。
由北京市科委支援的2013年首屆北京科技微電影大賽,旨在貫徹落實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方針,鼓勵更多的專業導演、青年導演及攝影愛好者在影視作品中融入科技的元素,使科技更接地氣、走進百姓生活。大賽共收到來自全國的76部科技微電影作品,共頒發了7個專項獎獲獎作品。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在山那邊》突出了科技改變生活主題,摘得了“最佳影片獎”,球幕電影《星空音樂會》、科幻題材微電影《植被復興》、動畫題材作品《你不知道的科技通訊史》以及《獨走邊緣》、《Find》、《夏日童謠》6部作品分別獲得了“最佳創意獎”、“最佳剪輯獎”、“最佳人氣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編劇獎”和“最佳製作獎”。中國電影博物館、北京電影學院現代創意媒體學院等5家單位獲得本次大賽的最佳組織獎。
三、支援社會力量參與,鼓勵多元投入
1.徵集項目助推精品。為調動全社會力量開展科普工作,北京市科委根據“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注重實效”的北京市科普工作方針,于2007年開始面向社會公開徵集科普項目的工作。自該項工作開展以來,打造了一批批科普展廳、科普圖書、科普展品和文藝作品,在推動高端科技資源科普化、調動社會力量做科普,促進社會化科普大格局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經統計,截至2013年底,累計支援各類科普項目235項,其中圖書(音像)等88項,展覽展品42項,展廳65項,帶動社會投入資金近1.3億元。在科普創作方面,《我的拉魯斯小百科》、《巨眼叢書》、《科普的科學》等圖書受到廣泛歡迎。《小布丁科普知識漫畫》、《妙趣科學》等7部作品入選全國50部優秀科普作品,連續3年榮獲各省市與部委推薦獲獎作品首位。2015年北京科普項目社會徵集工作正在進行中,有關通知可在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北京科普工作網、新華網、中國科技網、新浪網等查詢。
2.推進高端科技資源科普化。推動一大批高校院所和企事業單位面向社會開放科技資源,從零星的、臨時的,逐步形成一種長期的、長效的科普活動。推動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家級和市級200多家重要實驗室對外開放,近千名青少年進入實驗室開展科學研究工作。
3.社區科普穩中求進。在社區科普方面,探索民生科技的發展,圍繞居民在社區安全、健康干預、便利生活、學習交流、節能環保等方面的需求,集中推進一批先進適用技術在社區層面的二次研發和應用示範,從而提升科技對社區服務的支撐能力,使科技成果直接惠及社區居民,打造“便利型、平安型、宜居型、學習型和健康型”等全新的“五型”社區。截至2012年底,北京市已先後創建命名了141 家創新型科普社區。新建科普標識牌1892個,科普標誌340個;科普文化廣場32個,科普活動室253個,科普活動室總面積16756平方米;科普宣傳櫥窗(畫廊)共計383個(組),總長度5599.7延長米;圖書總冊數21萬冊,覆蓋50余萬人。創新型科普社區的建設,是科普場館科普的有效延伸,大大提升了社區科普能力,讓老百姓足不出戶享受科普服務。
為推動科技成果更好的惠及民生,使科普工作貼近産業、貼近民生、貼近生活,從2013年開始,北京市科委進一步強化了社區的科普功能,開展了社區科普體驗廳的建設工作,截至目前,共支援建成社區科普體驗廳33個,科普體驗廳總面積8326平方米,展品數量達360多個。2015年社區科普體驗廳的申報工作正在火熱進行中,有關通知可在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和北京科普工作網上查詢。
4.大力開展京津冀科普合作。為集中展示重大科技成果,推進京津冀科普合作,北京市科委聯合天津市科委、河北省科技廳組織開展了以“開啟創新圓夢之旅”為主題的2014年科普之旅活動。科普之旅活動整合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航空博物館、北京天文館、北京自然博物館等200余家科普基地和科技旅遊景點資源,打造了科技體驗之旅、現代農業之旅、新材料之旅、新能源之旅、現代園林之旅、現代通訊之旅、氣象觀測之旅、設計創意之旅、城市發展之旅等25條科技旅遊線路,並設計出6條京津冀兩日、三日遊線路。
5.流動科技館跨省科普交流。針對邊遠地區科普設施缺乏、科普能力不足的問題,北京市科委積極支援科普大篷車進基層、進學校。2013年至2014年,推動消防科普宣傳車、王者歸來流動科普車、天文科普宣傳車、口腔科普車、眼科科普宣傳車、鐘琴科普車、健康教育科普宣傳車、青少年科普宣傳車等8輛科普車,開展科普宣傳活動167場次,其中,在北京地區進學78場次、進社區47場次、進公共場所8場次、參加重點科普活動8場次、跨省開展科普活動15場次,直接受益公眾15萬人次。特別是科技週期間,由中國消防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北京天文館、北京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服務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口腔醫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等6家科普車組成的流動科技館,跨4個省11個地區舉辦了12場次的科普宣傳活動,受到了當地群眾的歡迎,反響熱烈。
四、拓寬渠道,大眾科普宣傳特色鮮明
1.新媒體在科普宣傳中實現重要突破。“科技北京”、“氣象北京”、“環保北京”、“北京文博”等市科普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政務微網志,圍繞民生問題與百姓展開互動,答疑解惑,在全社會傳播科普知識,傳遞正能量,粉絲量合計近3000萬。“北京發佈”通過近距離與民眾溝通,成為深入貫徹傳播執行“人文、科技、綠色”北京的網路前沿陣地,粉絲量超過430萬。北京科技視頻網視頻總量已達1.8萬餘條,時長達4000小時,日訪問量7500余人。千龍網、首都之窗、中國科普博覽、中國科普網、中國數字科技館等網路媒體及時傳播國內外科技資訊。充分利用公交候車亭、車身、公交車廂等移動載體,樓宇電視終端、戶外大屏等8000余個新興媒介開展普法公益宣傳,受眾達500萬人次。
2.創新科普載體,首推科普手機週刊。充分發揮移動網際網路新媒體科學傳播的重要作用,打造科普手機週刊,每週給定制用戶發送科普資訊和科普微電影。來自科技視頻網的科普微電影和各種科普小知識獲得首都市民的熱捧,截至目前共發送彩信週刊60期,科技周特刊16期,包括152條科普資訊和60個科普微電影,培育出4萬個忠實定制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