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雲裏雲外 “氣象”萬千

  • 發佈時間:2015-01-29 07:33:5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自古以來,人們就嘗試著依靠觀看雲層天象來預判天氣走勢,並總結出一些相關諺語代代流傳。時至今日,在許多地方日觀天象、夜查星斗的習慣仍然得以保留。

  “觀雲識天”真的靠譜嗎?我們每天都要看的天氣預報難道就是靠雙眼觀測而來嗎?

  雲中探秘, 借我一雙慧眼吧

  1月中旬,四川成都就上演了觀雲識天的真實一幕。來自全國各地的102名氣象“高手”齊聚這裡,展開一場氣象行業規模最大、規格最高、規則最嚴的職業技能大賽——第九屆全國氣象行業職業技能競賽。“觀雲測天”就是這次競賽要比拼的關鍵技能。

  在觀雲測天的考試現場,一片空曠的草坪上,觀測者們戴著黑色墨鏡,抬頭觀天,時不時地轉移觀測角度,氣定神閒。儘管當天是霧霾遮天,普通人似乎看不出什麼玄機,但是在這些觀測者看來,各種雲層雲狀、雲的明暗點已經在心中暗自盤算拿捏、對應編碼,最終形成試卷上的幾組數據。

  考試裁判之一的陜西氣象局周林告訴記者,雲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挂什麼雲,就將出現什麼樣的天氣,千百年來,觀雲識天已有規律可循。一般天空的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看到小圓塊的雲朵一個一個地累積疊加起來,類似波紋盪漾,老百姓管它叫魚鱗天,氣象術語叫卷積雲,它代表著會有一個晴朗的好天氣。與卷積雲類似,高積雲也預示著一個好天氣,但是它範圍更大,雲朵更厚,而且看起來白色雲中有暗。

  這些雲朵的“暗示”對我們的生活究竟有多少影響?小到出門前的添減衣物,大到一些重要活動的安排,都要提前觀雲識天。惡劣的天氣會影響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影響正常的農事生産,甚至還會造成人員傷亡。所以若能掌握看雲識天氣的技巧,對許多人而言會大有裨益。

  據專家介紹,在沒有氣球觀測、雷達觀測這樣的先進手段之前,氣象工作者採取的是人工觀測。雲天觀測對於氣象觀測員來説是基本技能,每天都要進行數次,一切風雲變幻,盡收眼底。像觀雲測天競賽這樣形成的觀測數據,平日裏將作為分析天氣趨勢走向的依據之一。

  即使是今天,技術如此發達,但觀雲測天工作純粹靠科技也很難解決。因為天象瞬息萬變,靠單一或綜合的自動化儀器來觀測還達不到氣象觀測基本要求。試想,有什麼樣的設備能夠對雲的高度、總量、分佈、形狀看得很清楚、説得很準確呢?因此,到目前為止,“雲”裏的秘密還是要靠觀測員經過多年的訓練以後才能探知,“慧眼識雲”的第一手觀測資料仍然是分析和判別未來天氣系統發展的重要資料渠道之一。

  撥開雲霧,

  自動化測天更精準

  與古人觀天識象不同,現代氣象觀測可依賴的高科技手段越來越多,雖然對雲的觀測還要依靠人工,但是其他方面的氣象觀測已經越來越走向自動化。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副司長李昌興介紹:一些儀器已經代替了人眼,在溫度、濕度、氣壓以及能見度等方面已經實現了自動化觀測。

  “電子眼”究竟如何觀測氣象呢?“舉個例子,過去靠溫度計測溫度、濕度計測濕度,現在這些原始的方法已升級換代,我們用感測器感知大氣,直接採集數據,通過無線資訊系統集中到觀測中心來,測得精度更高,數據更準。”李昌興説。

  自從實現自動化觀測之後,某些氣象數據從幾個小時更新一次到每分鐘都在測量更新,大大壓縮了繁重的人工作業。因為測量數據的速度和精確度都在提高,在此基礎上作出的氣象預報也更加準確。面對這些“電子眼”,即便神機妙算如“諸葛孔明”恐怕也會深感嘆服吧。

  然而,自動化觀測還不能完全脫離人的參與,畢竟這些儀器還不能完全達到人的智慧水準,在出現錯誤時不會像人一樣自我修復。北京市氣象局觀測員楊宏萍告訴記者:有時候看似正常的儀器會出現各種障礙,這個時候就需要觀測員檢查接線供電,在採集器上設置命令,查看測量值有沒有超出上限和下限以及暫態分鐘的最大允許差值,通過類似這樣的命令搜尋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有一次遇到儀器測不到氣壓,後來發現是氣壓連接線到採集器的端子出現了問題,造成主採集器讀不到數據,電腦就顯示不出氣壓來。一個環節‘卡殼’了,氣象觀測就會受到影響。像這樣的障礙,在觀測過程中隨時可能遇到,要想讓觀測順利進行,氣象工作者就必須注重平日的經驗積累。”楊宏萍説。

  別看觀測員的工作很細,天氣預報準不準正與這些細節有關。測量儀器的一點小小的變動都可能讓測出來的數據相差萬里。楊宏萍告訴記者:“就算是一個小小的風向標,也會對中小尺度天氣的分析産生很大影響。自動觀測以北方為零點就是正確的安裝指向,如果以南方為起始點,在作預報的時候,地面風不正確,整個地面場就會有問題。”

  在氣象觀測走向自動化的同時,觀測員的業務技能要求越來越全面。現代化的氣象觀測員既要會觀雲識天,又要能預測氣象,還要善於做氣象服務,並掌握現代氣象觀測系統分析等各項技能。

  “隨著氣象業務現代化以及縣級綜合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分工合作、各專一行的業務格局已跟不上發展的需求。懂觀測、會分析、能預報、精加工、擅服務的‘五項全能’綜合型人才是時代的需要。”李昌興介紹,即便是“電子眼”時代的氣象“高手”,還需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雲”端美景,

  氣象雲遇上數據“雲”

  未來的氣象觀測將呈現一幅“雲”端美景:一部手機就是一台觀測設備,每個人都是氣象觀測員,在傳統的氣象觀測站之外,將有一個全面鋪開的網路,廣大的資訊數據流源源不斷地傳輸到終端,形成龐大的數據庫。氣象觀測、預報將建立在這樣的大數據庫之上,氣象服務將越來越個性化。這樣的宏偉藍圖看似很遠,但是從技術層面而言則近在眼前。

  氣象專家介紹,我們最常用的手機上就有感測器,只要下載相關的app軟體,就能測溫度、濕度、氣壓等。使用手機上微縮的、低價的感測器收集氣象要素,通過處理器上傳到雲平臺,便可實現有人的地方就有氣象站。

  當前,蘋果6手機已經具有氣壓感測器,能夠測量並上傳氣壓。汽車、冰箱、空調等設備也都有感測器,今後每人都能通過這些設備將氣象觀測數據傳入氣象數據的大網路,這樣的氣象站將遍佈每一個家庭、每一條街道,將彌補一些邊遠地區觀測站點不足的情況,避免由於氣象數據不足而造成的氣象服務偏差。

  中國氣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正在發展志願者,用手機來測天氣,幫助檢測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同時,氣象系統和各大運營商合作,提供氣象數據分析等相關技術,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與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阿裏雲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挖掘氣象大數據的深層價值。

  氣象專家表示,如果讓海量的氣象數據通過雲計算挖掘處理,變成可實時分析應用的“活數據”,氣象將能更好地為民生和經濟服務,在防災減災等方面發揮作用。

  一朵是飄在天空中的雲,一朵是提供海量計算能力的“雲”。這兩朵雲的碰撞結合,未來産生的經濟社會價值不可估量。

  今後的生活會是這樣一番圖景:人們開著地圖軟體駕車出行,軟體會發來提醒:“前方5公里有山體滑坡,目的地的那個區縣有雨”;網店換季要備貨,後臺的推送會提醒你,根據歷年數據及近期觀測,今年冬天羽絨服不用備貨過多。

  從觀雲測天到讀著“雲”中的數據識天,氣象大數據只是一個開始,與之伴隨的“雲”經濟的未來不可估量。據氣象專家介紹,氣象大數據應用在一些國家已經比較成熟,專業的氣象數據服務在中國市場前景巨大。中國氣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大力開發利用寶貴的氣象資訊資源,主動與大數據、雲計算、新媒體、物聯網等新興資訊技術融合,激發推動氣象服務發展新動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