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一號”上的年輕人
- 發佈時間:2015-01-29 01:30:52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直擊大洋34航次科考
在同事口中,電視抓鬥設備負責人被稱為“鬥長”,不同工作人員都有自己的綽號;在家人眼裏,他們都是些沒長大的孩子,閒暇時玩三國殺遊戲、看宮崎駿動畫、聽飛兒樂隊的歌;但在大洋上,這些年輕人是科考隊的主力。他們讓自己青春的活力在大洋上盡情綻放。
“鐵面無私”的樣品管理員
“大洋一號”上有位“鐵面無私”的樣品管理員,即使平常私人關係很好,珍貴的海底樣品上來了,你要想不按規定多拿一點兒,必會遭到冷臉拒絕。
29歲的樣品管理員于淼來自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礦産所大洋室。去年剛從中國地質大學博士畢業的他,在大洋上工作的經歷可不少,從2009年讀研三第一次出海算起,他已經到西南印度洋參加過5個航段的科考。
“每個航段的樣品管理員是大洋協會委任的,在大洋科考中是個非常關鍵的崗位。主要的工作是配合首席,按照大洋協會的有關規定,對獲取的樣品進行分配、分類和裝箱。”于淼説。本行段進行的電視抓鬥取樣,是利用抓鬥在海底兩、三千米的地方抓取岩石、沉積物、硫化物和生物等樣品,量大種類多。樣品按規定分成三個部分:大洋樣品館;航次報告;申請了課題研究的各高校和研究所。
于淼也知道他的“鐵面”讓不少人不滿,“我也是學地質的,非常理解大家對樣品感興趣,尤其是一些站點採集到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樣品。如果樣品足夠多,我們會儘量滿足大家的需要,但有時樣品少,有些人就拿不到。解決這個矛盾大概是我工作中最大的困難”。
這些年參加大洋科考讓于淼看到很多變化:調查手段和能力都在提高,每個航次都有新設備,能夠更有效地獲取樣品。地質、地球物理、化學、生物、環境等多個專業參與其中,人員隊伍結構也越來越合理。“感覺自己很幸運,趕上了大洋調查最好的時候。”于淼説。
沉穩的“花姐”
1984年出生的“花姐”韓沉花在調查隊員裏年齡不算最大,但卻很有大姐的范兒。
這位西北姑娘説話、做事都很果決、幹練、沉穩。什麼事情交給她總讓人有一種很放心的感覺。若是看見誰什麼事情沒做好,例如樣品沒放好、表格沒做對,她會立即上來指出,不管你是不是願意聽,“就是憋不住。”對自己這個性格,韓沉花心裏有數,“就是因為小時候我爸把我當男孩子養。”
博士後畢業的韓沉花絕對可以給正在上學將來想做科研工作的孩子們做榜樣。2002年的高考把韓沉花從甘肅蘭州送到了浙江杭州,這一待就是十幾年。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讀完本科、碩士和博士,2012年她進入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博士後出站她就留在了研究所生態與環境實驗室工作。
“現在主要的研究工作是海洋化學和生物,我們針對硫化物地區設計了一個化學探頭,把它固定在深海拖體上,在海底可以探測海水中pH(酸鹼度)、EH(氧化還原電位)和硫化氫含量,看看哪些地方有異常。”韓沉花介紹,這次出海,她的這個探頭就固定在拖體上,每次拖體從水中出來,都能看見她抱著電腦去後甲板上導數據。
2012年博士後進站剛三個月,她就第一次出海,參加了大洋26航次兩個航段的調查。研究期間,她還去墨西哥灣隨美國科考船進行調查。這次出海又是兩個航段三個多月。小時候也許她也沒想到,出生在遠離大海的地方,但如今的工作卻再也離不開大海。
暈船的氣象預報員
對曹永正最深的印象來自剛啟航的幾天,我們同被暈船折磨。一日大浪來襲,我倆被扶到較穩的深拖實驗室,趴在桌上一兩個小時誰都沒有精神言語,靜默中這位預報員突然緩緩自語:“昨天就預報今天天氣不怎麼好,還真不好,也不知道是該高興呢還是不高興?”
這位初次出海的年輕預報員來自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海浪與氣象預報室。2013年從中國海洋大學大氣科學專業畢業。23歲的山東小夥子很靦腆,説起話來聲音不大慢慢悠悠,但即使在暈船的狀態下,説話也是嚴絲合縫,條理清晰。
“在家做預報一般是預報很大範圍的海域狀況,你不可能到預報區域現場去看,風到底多強,浪到底多高。但是在船上做預報就不同了,第二天登上甲板就能驗證自己預報的到底準不準。”曹永正明顯感覺在船上做預報壓力更大。“在家為很多單位做預報,預報海上天氣的各種要素,但不知道自己具體在為誰服務。上船以後,看見大家在甲板上辛勤工作,如果遇到壞天氣,自己提前能預報出來,大家可以及時調整工作進度,採取安全措施,對生命、設備安全是個保障。感覺自己的服務對象非常具體,就是身邊的同事。工作更有壓力,也更有責任心了。”
每天當地時間下午5時,曹永正會拿出一份“大洋一號”工作海區的海浪天氣預報,預報未來24、48、72小時的情況。“每天下午的時間基本都用來做預報。上午和晚上的時間熟悉歷史資料、整理數據。” 在船上數據接收手段單一,全世界對這個區域的相關氣象數據都很貧乏,通信不便。水文與氣象觀測員宋升峰現場觀測的數據和海事衛星接收到的數據及少量國外數據是他預報的基礎,通過計算、查閱過往資料、對比分析得出預報結論。“預報不能僅靠現場臨時數據,經驗很重要,在這方面和許多老預報員比起來我還很欠缺。”
曹永正告訴記者:“每天我都努力地想把預報作準確,從一開始的一無所知到現在有些淺顯的認識,這段經歷對自己預報能力的提高很有幫助。”
(科技日報西南印度洋“大洋一號”1月28日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