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34航次科考第一航段圓滿收官
- 發佈時間:2014-12-31 01:30:47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 “直擊大洋34航次科考”①
開欄的話 1978年,我國第一次獲取洋底錳結核樣品,由此開啟中國人對大洋的探索之門。36年來,中國大洋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中國人探索海洋的航跡不斷向大洋深處延伸。2014年11月,滿載祖國和親人的囑託,我國主力科考船“大洋一號”搭載65位科考隊員再次遠赴西南印度洋,開展中國大洋34航次科學考察,計劃時間219天,航程約2萬海裏。他們將對多金屬硫化物合同區進行資源勘探,對環境和生物等進行調查。12月30日起,本報記者劉莉將對本航次第二航段進行隨船報道。從今天起,在“直擊大洋34航次科考”欄目中,記者將用筆和鏡頭記錄印度洋的風浪,科考隊員的艱辛付出,及我國大洋科考事業發展的堅實腳步。
科技日報模里西斯路易港12月30日電 (記者劉莉)當地時間上午9點30分,在海上漂泊了44天的我國主力科考船“大洋一號”停靠東非島國模里西斯路易港。中國大洋34航次科學考察第一航段考察任務結束,當天第一航段和第二航段科考人員進行了任務設備交接。
“大洋一號”11月16日從我國三亞出發,從南中國海進入巽他海峽、經過爪哇海進入印度洋,在我國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的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合同區”進行探勘。中國大洋34航次科學考察第一航段首席科學家、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李懷明副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第一航段圓滿完成各項科考任務。該航段科考人員進行了23條工程勘探要求的綜合熱液拖體異常探測測線,這是中國大洋航次第一次開展此類調查作業,回收4套錨係(一種長期觀測海洋環境變化的儀器),布放2套錨係,布放7套海底地震儀。在15個站位進行了電視抓鬥取樣,獲取1400多公斤海底岩石和沉積物等樣品。
我國數十次大洋科考讓我們對國際海底資源的認識逐步加深,也增強了我國在國際海洋事務中的話語權。包括2011年獲得的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礦區”在內,我國是世界上首個擁有三種主要國際海底資源勘探礦區的國家。另外兩個礦區分別是:2013年獲得的西太平洋“富鈷結殼資源專署勘探礦區”和2001年獲得的東北太平洋“多金屬結核礦區”。多金屬硫化物礦床富含銅、鋅、鉛等金屬,特別是富含貴金屬金、銀。因此一經發現就引起了國際科學界和採礦業的極大興趣。李懷明介紹説,中國大洋34航次科學考察是我國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署《硫化物資源勘探合同》之後開展的第二個大洋調查航次,也是我國大洋協會下發《合同區硫化物一般勘探工作規劃(2014—2021)》後的第一個大洋航次,標誌著我國在西南印度洋“金屬硫化物合同區”的科學考察工作從調查走向了勘探,這一工作表明我們離人類真正開採利用海底資源又邁進了一步。
據了解,第二航段將於2015年1月4日正式起航,靠港的幾天時間,“大洋一號”上將進行科考人員設備交接、設備工作狀態確認、船體機艙檢測維修、人員生活補給等工作。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