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京滬兩會定調今年民生事

  • 發佈時間:2015-01-28 08:31:28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各地進入“兩會”時間

  京滬熱點話題各有亮點

  ■特約記者 程喆

  全國已經進入兩會時間,目前已有10多個省(區、市)召開了地方兩會。北京和上海作為超大城市,也是改革最有力度的城市,兩會上的亮點以及所討論的議題值得關注。民生一直是每年兩會的熱詞,環境、醫改、教育、養老、居住等每一項都是硬指標。總體來説,2015年京滬兩地兩會立足民生,亮點頗多。

  讀報告 雙雙淡化GDP目標

  京滬兩地的政府工作報道已經出爐,每年地方兩會,對經濟增速目標的確定都成為首要關注的熱點。

  上海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顯示,上海的GDP增長目標從此前的8%調低到7.5%左右,實際增長7%;而全國GDP增長目標為7.5%左右,實際增長7.4%;北京的GDP則同比增長了7.3%。

  往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會確定下一年的增長目標,而今年上海率先取消了GDP增長的具體目標。除此之外,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中經濟部分的文字比重也較往年明顯下降。

  實際上,2014年1月2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召開記者招待會,上海市長楊雄就自貿區建設等多個熱門話題回答了中外記者的提問並表示:“我們不是太關心GDP,更關注自貿區的建設對上海4個中心建設的影響,包括服務功能的改善、功能性機構的集聚,以及一些改革措施對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

  實際上,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各地都在淡化GDP的增長目標。對北京而言,2015年的GDP目標也較為寬鬆。根據政府工作報告,2014年北京經濟增速為7.3%,略低於去年確定的7.5%的目標,所以今年的目標為7.0%。

  “新常態”成了高頻詞

  上海取消了GDP增速目標,被認為是在認識新常態上邁出的關鍵一步:一方面,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增量依然可觀,含金量也更高;另一方面,經濟增長的動力更加多元化,經濟結構得到了優化,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

  北京和上海一樣,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北京也在努力調整經濟結構,“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新常態的主要特徵和趨勢性變化在首都經濟中表現得比較突出及明顯。”在談及北京2015年工作任務時,報告開篇就點出了“新常態”。從數量上看,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新常態”的相關表述共出現11次之多,成為今年工作報告中的高頻詞之一。

  近年來,北京市已經在轉方式、調結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今年北京市進一步減緩了GDP增速。對此,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員、副院長趙弘表示,北京已經做好了進入新常態的準備,所以,經濟增速減緩並不一定是壞事,不僅有利於減輕北京市人口過多的壓力,還能減輕政府各部門的壓力,讓政府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調整結構中去。

  關注點 推進居住證制度

  儘管京滬兩地在經濟增長速度方面落差較大,但在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民生改善方面亮點紛呈。

  今年的政府工作,京滬兩地都將目光投向了人口規模。北京和上海作為超大城市,人口在短時期內的過度聚集,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瓶頸,同時還帶來了交通擁堵、水資源緊缺等“城市病”。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今年1月22日上午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為2151.6萬人,比2013年少增加了約10萬人,實現了調控目標。儘管增速為“十二五”以來最低水準,但存量之大,同樣並不輕鬆。

  《法制晚報》報道,包括人口控制規模內容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修編工作將力爭在今年完成,或將“分情景”設置不同的人口規模數據,北京正在研究實行居住證制度。

  1月20日,在上海兩會上,楊雄也表示,上海要嚴格落實以積分制為主體的居住證制度,嚴格控制人口規模。由此可見,京滬兩地未來在人口問題上,政策將會越收越緊。

  在談到正在接受審議的大氣污染治理實施報告時,北京市人大代表、市委書記郭金龍表示,客觀來講,過去一年並沒有實現PM2.5平均濃度下降5%的目標,“APEC藍”是我們美好的前景和現實責任。上海市人大代表、松江區環保局局長徐榮也稱,期盼“APEC藍”常態化。

  商品房限購令仍執行

  在今年的上海兩會上,有政協委員建議,對符合一定條件的非上海籍單身人士,適當放寬住房限購政策。

  但京滬兩地都釋放出不會取消限購的信號。北京兩會豐臺團小組討論會上,北京市副市長陳剛介紹,北京房地産價格正有所回落,房價正理性回歸,取消限購的問題暫不在考慮範圍內。對此,上海市房管部門負責人也回應稱,上海仍將繼續實施嚴格的住房限購政策。

  從京滬兩地兩會討論結果來看,北上廣深的“限購孤島”格局在短期內還將繼續存在。

  自選題 京津冀一體化

  實際上,在北京和上海這類超大城市中,區域一體化如何發展,是檢驗整個區域發展的試金石。在這一點上,上海被普遍認為一體化程度比較高。相比北京的一家獨大,上海周邊的蘇州、無錫、常州等城市都是經濟體量非常大的城市。

  對於上海而言,目前需要解決的是自貿區的輻射效應問題。以周邊城市寧波為例,長期來看會産生溢出效應,寧波依託外向型經濟結構,可以作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主要組成部分,分享貿易自由化帶來的機遇。

  但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儘管上海金融體量太大,但無法像沿邊地區那樣試水貨幣互換,或者像深圳前海那樣試水離岸金融,這給資源共用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據人民網報道,上海市政協委員汪亮指出,目前上海自貿區溢出效應漸現,但對於短期內出現的虹吸效應,不得不予以關注。

  提議後 期待落實方案

  諸多社會熱點在進入全國各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視野的同時,也註定將成為一個時期內公眾高度關注的公共話題。經由兩會這個輿論場,或將找到有關各方的“最大公約數”,回應市民關切,達成城市共識,並最終上升為公共決策。

  央視評論稱,不必諱言,在每年兩會上,很多話題都似曾相識,甚至還會讓人産生“老生常談”的錯覺。這其中,一方面固然是因為社會的進步往往是漸變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巨大的變化多發生在靜悄悄、不易察覺的歷史進程之中;另一方面,卻也不免與一些涉及民生的熱點問題每每久議不決有關。如何在極高的公眾參與度與艱難的現實操作之間,找到破解之道,既檢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政議政的敏感度,也考驗政府傾聽和擇善而從的能力。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大背景下,公眾的殷切期待不會僅停留在改革願景的勾勒上,“行勝於言”,更期盼有關方面早日制訂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結語

  作為中國的先發城市,京滬是在經濟、社會、文化上代表現代中國的城市,也是率先體驗到現有經濟增長方式得失利弊的城市;京滬兩地是展示公共決策、公共服務水準的地方,也是最先應對中國改革和轉型中治理難題的地方。疏理近幾年京滬兩會的議題,就會發現,它們不僅為京滬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指明瞭方向,同時,兩大超級城市的發展也為其他省份的發展提供了典型樣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