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羅淵自創評價標準收藏萬件名家字畫

  • 發佈時間:2015-01-26 05:31:36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收藏大勢

  “如果當初不是看著那麼多收藏者在我面前丟了西瓜、撿了芝麻,我真不知道,藝術家來搞收藏還有這麼大的優勢。”日前,在聞韶軒藝術工作室裏邊,有著藝術家和收藏家雙重身份的羅淵,一邊向南方日報記者展示著他這些年出版的藏品集,一邊講解十多年前自己為什麼會走上投資收藏這條路的故事。

  翻開中國的藝術發展史,能夠在藝術創作和投資收藏兩項事業齊頭並進、均做到極致的藝術大家不勝枚舉。不過,拿畫筆的人,又不是人人都有勇氣和能力跳進這塊領域如魚得水。羅淵即坦承,藝術家搞收藏,看似擁有得天獨厚的知識優勢,實際也面臨著許多困難和風險。

  ●文/圖:南方日報記者 馮善書

  (除署名外)

  利潤最高翻幾十倍

  在廣東的當代藝術家群體裏邊,羅淵數年前已是鼎鼎有名的大收藏家。2003年迄今,他以30萬元的借款和近三十載的從藝資本起家,一隻手拿畫筆,另一隻手抓杠桿,把整個嶺南老中青三代部分藝術家的市場都撬了個遍。

  2008年,因受全球金融危機衝擊,國內的流動性變得無比緊張,他仍不惜以民間貸款的方式來維持資金週轉,不停搜獵著優質藝術“潛力股”。

  藝術圈有個説法,説廣東比羅淵有錢的藝術家不少,但像他一樣舍得把自己的全副身家和平時畫畫的收入都悉數投入到書畫收藏的人,很可能找不出第二個。曾經有一位自認頗為資深的廣州畫廊老闆,從一個朋友口裏偶然聽説“羅淵雖然沒有開過畫廊,但在藝術收藏界的影響力,絲毫不輸于那些在公開場合非常高調的職業收藏家,”心裏便很不服氣。後來沒多久,就通過自己的社交圈獲得一次機會,前往羅淵的藝術工作室——聞韶軒做客。此君茶歇片刻,便試探性地問羅淵,能否見識一下他的藏品有多少。羅淵二話沒説,就從會客室的重型書架上挑出一大摞這些年他自己親自編輯出版的幾十種不同的畫集。此君只翻到第三本,就已經嚇得目瞪口呆。原來這些出版物,除了有一兩本是羅淵自己的作品集,其他悉數都是他這十多年來在全國各地收購的書畫作品集。

  實際上,能夠被選編入冊的書畫,只不過是羅淵近萬件藏品裏邊很小的一部分。羅淵有兩大間專門的藏畫倉庫,裏邊各種文化寶貝堆積如山,滿屋的書櫃到處都塞滿了一卷卷的字畫。這裡邊到底有多少藝術家的作品?據羅淵自己粗略一算,僅收藏規模在每人100-500張的就有十多位,小於此規模的則多達四五十位。裏邊涉及的藝術家,以嶺南畫壇為重心,全面覆蓋老中青三代——已故的有關山月、黎雄才不必多言,在世的從楊之光、劉濟榮、陳振國、林墉,到鄧超華、郝鶴君、方土、孫戈、梁培龍、劉詩東、朱頌民等一大批。

  羅淵給自己定過一個規矩,只要一位畫家的作品被其收藏達百張以上的,他就要專門為其出書辦展。光是為了兌現這一項承諾,近年來他付出的資本就數以千萬計。不過,這項在很多私人收藏家看來像在給自己找麻煩的規矩,從五年前就已經開始為羅淵的收藏帶來了令人咋舌的增值收益。有著20多年藝術品收藏經驗的小右軒畫廊藝術總監劉志強悄悄向記者透露,2003年,羅淵大規模收購廣州美院教授劉濟榮的畫作時,其作品當時的市場價格不過1000元/平方尺,而目前卻已飆升到幾萬元/平方尺,中間幾十倍的差價便是羅淵這些年投資的利潤。

  在記者面前,羅淵自己也毫不諱言,這十多年來,他收藏的作品,市場價格少則翻個五至十倍,多則達到幾十倍。2008年以前,出於滾動投資的需要,他曾經部分拋售過一些在手裏拿了四五年的畫作,當時確實賺了兩三倍的利潤,但現在想起來,統統都讓他十分後悔,因為當初如果有條件繼續持有這些作品,拿到今天才來拋,賺的是比之前多十倍的利潤。

  杠桿助力規模擴張

  從一名出色的畫家,蛻變成卓越的投資家,再成長為專業的收藏家。羅淵其實僅僅用了五年的時間。但這短短的五年,卻被一些畫壇好友視為離經叛道的路線。

  在羅淵的老家粵北翁源,除羅淵外,還有另兩位也是美術界響噹噹的人物。一位是旅美油畫大師、全美油畫家協會主席涂志偉,另一位是焦墨山水畫家劉國玉老先生,目前此兩每人平均舉鉅資在老家創建了大型私人美術館。

  與他倆相比,羅淵都屬年輕,想法也很不一樣。在羅淵看來,一個GDP達到10億元的地區,才養得起一個藝術名家。翁源目前仍屬廣東的欠發達地區,養活一位名家勉強可行,多了就艱難了。因此,從離開體制內的第一天開始,羅淵就把自己的未來坐標定在了藏家更多的廣州。這种先人一步的遠見意識,正是把他帶上藝術品投資殿堂的最有力的翅膀。

  在2003年左右,羅淵有過一段非常短暫而純粹的職業藝術家生涯,也曾經夢想著靠畫畫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那段時間,一批對字畫有興趣的買家經常借助羅淵的資源渠道來進入藝術家的社交圈,並以組織雅集的方式來收購他們的作品。類似的活動搞過幾輪,羅淵就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很多水準較低、價格較高的作品常常被藏家買走,而另一些水準較高、價格較低的作品反而被留了下來。“這反映出,在藏家和藝術家這兩個不同的群體之間,存在著一個很大的知識差:很多藏家雖然具有雄厚的資金實力,然而,卻缺乏專業的藝術鑒賞眼光。”羅淵意識到,如果他以一個藝術家的身份介入到藝術品的投資收藏領域,就能夠很好地彌補非專業藏家藝術審美能力普遍不足的短板,利用這其中的知識差來獲得高額的投資回報。

  説幹就幹。剛摸準了這裡邊的門道,羅淵就馬上向身邊的親友借來了他此後在藝術品收藏界“發家致富”的第一筆資金。在2003年前後,廣東的藝術品市場雖然因為比內地起步早、已經先發展了幾年,但總體水準還是很不成熟。不要説羅淵這種中青派,就連楊之光、劉濟榮和陳金章等畫壇的老名家,作品的市價也只不過小幾千塊錢一平方尺。所以,那個時候,作為畫家的羅淵,根本沒有能力靠畫畫來支援自己的投資。特別是當他決定大批量買進一個畫家的作品時,必須啟用杠桿。

  幾年後,隨著投資收藏的腳步越邁越大,羅淵的融資需求也越來越大。“書畫投資與股票等其他投資方式很不一樣的是,它的回報週期一般都比較長,正因如此,業內才會有收藏出效益的説法。”美術評論家劉釋之也是較早關注到羅淵的一位圈內人士。在他看來,職業收藏家所需要的資金量往往都非常驚人,不僅收入的作品會積壓大量的資本,而且平時也要保持一定數額的現金流,以備一看準機會,就能夠快速出手,把自己心儀的作品收進來。

  在規模快速擴張的時期,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顯然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羅淵的需要。由於藝術品本身不能作為抵押物,他只能通過民間融資平臺來獲得貸款。只要年化貸款利率不超過15%的親友借款,他都曾經接受。

  在入門之初,羅淵還給自己定了另外一條規矩,對每位畫家的作品收藏週期不低於3-5年。所以,儘管他收進的一些畫作,隔年便有了升值,但為了恪守原則,他在第三年後才首次出掉一些貨來換取再投資的資本。直到2008年以後,當自己創作的作品行情起來後,手上有了較為穩定的現金流,他又作出全面停止出貨,“只進不出”、專注長線投資的策略。

  近代名家是“燈塔”

  在一些搞投資理論的人看來,羅淵這十多年的成功,得益於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成功。在羅淵剛剛試水的2003年,整個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交易規模不過30億元,而到了2013年,拍賣的規模已經接近700億元。

  如果把一級、三級市場和大量的私底交易計算進來的話,整個藝術品市場的體量目前已經接近4000億元。由此可見,如果與整個市場的發展速度來對比較的話,羅淵10多年前收藏的那些作品價格翻個十幾二十倍,其實並不奇怪。

  真正讓一些人感到出奇的是,作為一個數十年來都在拿毛筆、從來沒有接觸過市場的畫家,在嶺南最頂尖的這批頂級畫家的作品行情都普遍很低迷的十多年前,是如何預判到國內的藝術品市場未來會一路狂奔,而投資藝術品會比投資股票和房地産還要賺錢?

  事實上,在嶺南藝術圈,能夠一隻手拿畫筆,另一隻手通過大規模收藏同行的作品來賺錢的畫家鳳毛麟角。當著記者的面,劉志強掰著手指算了好幾輪,都沒算出幾個來。無怪乎一些藝術家認為,善於搞投資的羅淵,在藝術圈是個異數。很多藝術家在平時的學術交流和社交生活中,偶爾也會跟同行交換作品,甚至購買一些他們喜歡的藝術家的作品,但數量往往都很有限,根本不會像羅淵那樣動輒幾十張、上百張地拿錢砸。羅淵有一個投資習慣,只要是他看準的畫家,一遇到合適時機,他就會一次性把幾十萬元,或者是上百萬元直接打到對方的賬上,要求包攬對方未來一段時間的作品。而被他選準的這些畫家,往往還不是當時的市場熱點。羅淵實際是把他們當作市場上的“潛力股”來投資,這种先給錢、再提貨的操作辦法,在一些專業的投資人士看來風險極高,稍把握不準就會玩崩盤。對於那些不熟悉市場的藝術家來説,這就更是“簡直瘋了”的行為。

  那麼,羅淵對藝術品投資收藏的信心,到底來自哪?用他自己的話來説,堅定看好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前景是基礎,只要社會經濟的大環境不斷走向繁榮穩定,民眾對藝術品的收藏品味和需求就一定會水漲船高。把握了大的方向,這條路走下去就肯定不會錯。

  “藝術品投資是高門檻的行業,對一個人的資金、知識和眼光都有極高的要求。切忌盲從、蠻幹。”羅淵坦言,在他正式決定要走這條路之前,內心確實曾經有過猶豫和思考,擔心創作和投資兩條腿走路,古話説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整天對著別人的作品進行市場價值的研究,必然要佔去他大量的工作時間,這會不會影響到自己在藝術創作上的前進?

  為了在這個問題上尋找答案,他大量翻閱了中國近現代藝術發展史。由此,張伯駒、吳湖帆、張珩、徐悲鴻、張大千、謝稚柳、唐雲、徐邦達等一大批傑出藝術家裏邊的大收藏家進入了他的研究視野。

  徐悲鴻是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改良傳統中國畫的急先鋒,他的創作思想對畫壇産生過巨大的影響,是公認的美術大師。此外,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了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余件,並藏有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餘件,逝世後全部捐獻國家,名垂青史;張大千是古典畫家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人,被西方藝壇譽為“東方之筆”,他在美術上的成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畫家,是當今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的“頭牌”明星藝術家。在世時,張大千還是“富可敵國”的大收藏家,他收藏過的許多珍品在中國近現代私人收藏史上冠絕一時,尤其是像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董源的《瀟湘圖》、《溪岸圖》、王羲之的《行穰帖》、黃山谷《經伏波神祠詩書卷》及《蘇東坡書維摩讚卷》等國寶級的名跡。精明的理財方式和精準明確的收藏方向讓張大千一生經濟優越,也使他成為台北故宮博物院彪炳史冊的大慈善家。其他的如張伯駒、吳湖帆、謝稚柳等,在藝術品收藏領域都有過傑出成就,但絲毫沒有影響到他們在美術創作史上的地位。

  “從這些歷代名人的生前事跡,我們可以領略到,藝術創作和藝術收藏是完全可以做到兩不誤的。”羅淵對南方日報記者總結道,正是從史書裏邊看到了這一座座閃亮的燈塔,他才果敢地趨散了身邊的迷霧,毅然把投資收藏當成了自己在藝術創作以外的另一份終身職業。

  收藏家、藝術家羅淵:

  要耐得住寂寞

  沉得下心

  ■對話

  人物簡介

  羅淵,字清源,1961年生,廣東翁源人,詩書畫家,藝術品收藏家。十二歲起沉醉於文學、書畫。曾修學于中山大學、廣州美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廣東省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藝術投資協會名譽副會長、廣東省中國文物鑒藏家協會常務理事。

  買畫需把握六要點

  南方日報:著名畫家葉綠野在廣州搞個展時,專程邀請您到場為嘉賓作投資收藏的專題演講。這是為什麼?

  羅淵:越高端的藝術品,其鑒賞門檻也會越高。對於一般的大眾收藏者來説,雖然他們都知道市場上流通的作品,名家的作品價值是最高的,但是,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並不知道這是為什麼。我來講的目的就是讓觀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南方日報:但提高大眾的欣賞水準,不是靠一兩場講座就可以做到的。

  羅淵:的確是。這些年我出席過很多的投資收藏講座,為收藏者講解美術欣賞的知識,發現大眾的興趣點都集中在了“買哪位畫家的作品能賺錢”,對於像“什麼樣的畫面叫意境深遠”這樣的美學概念,根本聽不進去,也理解不了。那時我就在想,講授藝術品投資收藏,不能光講書本知識,還得有一些更實操的東西。

  南方日報:很多大眾收藏者為自己設置了“畫家必須是中國美協會員”的投資門檻。您如何看待?

  羅淵:設置這樣的門檻可以提升投資的安全性,但作為收藏標準,有過於粗放之嫌。中國美協註冊的會員目前有一萬多人,如果要更精準地投資,無疑要把範圍收得更窄一些。此外,非中國美協會員也有少數很優秀的畫家,不能忽視。

  南方日報:作為職業收藏家,您有什麼適合初入行的收藏者學習的實操經驗?

  羅淵:就美術作品而言,我曾經為大眾收藏者設計過一套遴選辦法。我説大家鑒賞能力不夠也不用擔心,在決定一件作品是否值得收藏前,先給它評個分,具體標準是:畫家的專業背景30分,藝術風格30分,學識和文化修養10分,書法水準10分,作品題材10分,畫家美譽度10分。按照這個標準來評,總分是100分,所有分項的實際得分加起來,越高分者就越具有收藏價值。

  收藏出效益

  南方日報:這十多年來,你一路都在不停收購新的作品。您是如何解決投資週期過長和資金迴圈效益的矛盾?

  羅淵:與其他投資品相比,藝術品投資是非常特殊的,它必須靠收藏來出效益,收藏一位畫家的作品週期越長,可能獲得的利潤率就會越高。但是,一個收藏家的現金流總是有限的,因此,在“守”的過程中,不得不出掉一些中青年的作品來“養”一些更有藝術價值和市場前景的藏品。

  南方日報:對一名專業的收藏家來説,最重要的素質是什麼?

  羅淵:守得住寂寞,沉得下心。當別的收藏家知道你有好東西的時候,會三番五次地來遊説你讓給他,給出的利潤往往比當時市價高。這個情況下你就要抵得住誘惑,因為守五年的利潤,可能只翻五倍,但如果守十年就很可能翻幾十倍。

  南方日報:在您看來,買名家作品的價值大,還是買非名家的作品價值大?

  羅淵:如果從純粹收藏的目的出發,買自己喜歡的就行了。但如果是帶有投資的目的,肯定就要尋找那些升值空間最大的畫家的作品。我個人的做法,習慣於避開當時的市場熱點,追逐那些還沒有被其他藏家重視或被市場充分挖掘的藝術“潛力股”。因為投資“潛力股”的成本低,利潤想像空間大,而且容易上規模。尤其是當你要使用杠桿的時候,盲目去追高,會加大自己的投資風險。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