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拯救”人類的故事
- 發佈時間:2015-01-24 07:32:40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馬鈴薯是個挺不容易的作物,它長相奇醜,但卻在全世界生根發芽,甚至連最貧瘠的土地也能生長。馬鈴薯曾被稱為“窮人的麵包”,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一次又一次地拯救人類,將人類從饑荒中解救出來。
馬鈴薯在中國幾乎是是擁有名稱最多的食物:馬鈴薯、洋芋、山藥蛋、地蛋、薯仔等,各地叫法不一。然而它的起源卻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馬鈴薯的人工栽培歷史可追溯至西元前數千年的秘魯。秘魯今天大約有300多種不同的馬鈴薯品種。成立於1971年的國際馬鈴薯研究中心位於秘魯首都利馬,專門收集、研究馬鈴薯種子和基因資源。
馬鈴薯從南美洲走向世界,得益於西班牙人,他們首先將馬鈴薯作為“戰利品”帶回歐洲。一開始這個外來的物種並不受待見:被當做奇花異草種在花園裏;因長相醜陋,加上食用方法不正確等原因,它還被人們誤認為有毒、致病。法國人帕蒙蒂埃發現了馬鈴薯的美味及各種長處,並加以推廣,可以説是馬鈴薯在歐洲的“伯樂”。
馬鈴薯作為食物的巨大潛力被慢慢挖掘出來。1574年,西班牙侵略軍包圍荷蘭海濱城市萊頓,被圍困城中的人們饑腸轆轆。戰爭勝利之後,他們找到了西班牙艦隊留下的食物:馬鈴薯,胡蘿蔔和洋蔥,只好把這三種食物一起煮熟充饑,結果發現美味無比。獨立之後,這道菜便成為了荷蘭“國菜”Hutspot,如今仍是荷蘭人餐桌上的常見菜品。
愛爾蘭是最早廣泛接受馬鈴薯的,連年的戰爭、貧窮、人口過多及土地的貧瘠,使得他們幾乎沒有任何猶豫就擁抱了這種植物。但成也馬鈴薯,敗也馬鈴薯。由於物種單一化,1845年,“馬鈴薯晚疫病”爆發,引發愛爾蘭大饑荒,近百萬人餓死,150萬人逃亡美洲。至今,愛爾蘭裔美國人仍佔到美國總人口的10%以上。
如今,馬鈴薯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同時也是人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俄羅斯是馬鈴薯消費大國,幾乎每頓飯都離不開馬鈴薯。2011年數據顯示,俄羅斯每年每人平均馬鈴薯消費量達到125公斤,比穀物、麵包和通心粉加起來還多。
視線轉向中國,在長期以大米和小麥作為主食的中國內地,馬鈴薯一直以來作為配菜出現在餐桌上。只有在戰爭年代和偏遠山區,馬鈴薯才體現出它的優勢。因此,儘管馬鈴薯在中國有著400多年的種植史,主産區卻只在西南山區、西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隨著馬鈴薯主糧化,馬鈴薯在我國生産潛力巨大,民眾將更多地得益於馬鈴薯。宗荷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