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閩寧鎮:見證 18年“牽手”扶貧路

  • 發佈時間:2015-01-23 03:31:27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申保珍崔麗

  2014年12月初,福建、寧夏對口扶貧協作第18次聯席會議召開。與過去17次聯席會議不同的是,本年度新簽署的最大投資項目——莆田國家級天然氣戰略儲備基地項目,是由寧夏當地企業“哈納斯集團”在福建投資的,打破了大額項目往往是由福建企業投往寧夏的“傳統”,為閩寧兩省區的互助合作掀開了新的一頁。

  1996年,福建和寧夏啟動對口扶貧協作。作為起點,寧夏永寧縣閩寧鎮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見證了閩寧(福建、寧夏的簡稱)攜手從單向扶貧到互利共贏的18載艱辛路。如今,曾經的戈壁荒灘變成了現代化的生態移民示範鎮,4.4萬多祖祖輩輩生活在寧南“西海固”貧困山區的農民走出大山,通過移民搬遷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每人平均純收入由建鎮初期的500元增長到2014年的近9000元。閩寧兩省區幹部群眾匯聚智慧和汗水,譜寫了扶貧攻堅的壯麗畫卷,創造了我國東西扶貧協作的“閩寧模式”。閩寧鎮,成為這幅畫卷中的點睛之筆。

  閩寧協作扶貧解困,18載幫扶貧困群眾得實惠——

  戈壁灘上建起移民新城

  冬日的暖陽照耀著閩寧鎮這座兼具閩南風情和回族風格的特色小鎮,一座座嶄新的移民新居整齊排列,學校、衛生室、商店、廣場……城市該有的,這裡一樣不少。永寧縣縣長李潤軍告訴記者:“你根本想像不到18年前這裡的情景,那時的閩寧鎮叫玉泉營,一片戈壁荒灘。天上沒飛鳥,地下不長草,十里無人煙,風吹沙粒跑。”

  上世紀90年代初,為探索解決寧南“西海固”貧困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問題,寧夏自治區決定組織異地搬遷,先後在這片戈壁灘上建立了西吉縣玉泉營經濟開發區和海原縣玉海經濟開發區兩處移民聚居區。為了美好生活的夢想,西海固地區急於擺脫貧困的農民北上移民到這裡。

  1996年夏天,黨中央、國務院作出決策:東南沿海10個較發達的省市,協作幫扶西部10個較為貧困的省區。福建與寧夏結成了“親家”,福建省第一時間成立了由19個省直機關為成員單位的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當年11月,寧夏代表團從寒風凜冽的塞上來到風光秀麗的榕城,參加閩寧兩省區召開的第一次對口扶貧協作聯席會議。從此,閩寧兩省區跨山越海,攜手相牽。

  1997年4月,福建黨政代表團奔赴塞上,參加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會議決定,福建省連續三年每年從財政拿出1500萬元,用於雙方議定的扶貧協作項目,共同建設“閩寧村”。同年7月,閩寧村在玉泉營奠基,福建省委領導專門發來賀信,移民們的好日子從此起步。

  第一批從西吉縣搬遷來的8000移民,在這塊土地上艱難創業,挖地坑、住窩棚,蓋房打井、篩土平田。揚水站建成了,戈壁灘上長出了糧食,農民有了收成。1999年,閩寧村與玉海經濟開發區合併為閩寧經濟開發區,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照明電拉上了,道路修通了,學校建好了,移民們種葡萄、養牛羊,收入增加了。在世紀之交的2000年,寧夏扶貧開發的決策者將閩寧經濟開發區移交永寧縣管轄。次年,閩寧鎮應運而生,閩寧扶貧協作開啟了新的征程。

  一年一度的“省級聯席會議”,在兩省區形成了協商、推進、監督機制,使每年簽訂的協作項目都能與寧夏發展大局緊緊相扣,按照“寧夏所需,福建所能”,既雪中送炭又互惠雙贏;“市縣結隊幫扶”、“互派挂職幹部”、“部門對口協作”等機制,使福建的人才、資金、科技、經驗、市場要素等植入寧夏“肌體”,形成造血體系,從根本上提升貧困地區的發展能力。

  18年來,兩地扶貧協作內容越來越豐富,層次越來越高,一個由各級政府推動,部門協調,企業、社會團體、民間參與的幫扶格局日益清晰。

  堅持産業扶貧,項目示範帶動——

  “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過去想都不敢想”

  “搬出來只是第一步。如何讓移民富裕起來是關鍵。”永寧縣委書記錢克孝説,“為了使移民穩得住,逐步能致富,18年來永寧縣堅持産業扶貧、項目帶動、科技培訓、勞務輸出,企業參與、社會支援等對口扶貧協作戰略,讓閩寧鎮年年大變樣。”

  林月嬋和周侗,一個是福建扶貧幹部,一個是西吉山村移民,因為脫貧致富,因為種植蘑菇,在閩寧鎮這片土地上産生了交集。“剛種蘑菇時,林月嬋每天至少來一次大棚,指導俺們打藥、噴水。蘑菇還未出棚呢,林月嬋帶領福建幹部就幫著四處聯繫銷路。”提及福建援助寧夏一事,聊起林月嬋,福寧村村民周侗言語之間充滿了感恩。

  菌草産業是福建對口扶貧技術援助的重要成果。1998年以來,福建省每年向閩寧鎮派駐菌草種植技術人員,示範推廣食用菌種植技術,5200余名農民得到培訓,帶動了1000余戶農民脫貧致富。建成閩寧菌草迴圈經濟科技生態園1個,閩寧協作菌草技術扶貧試驗示範培訓暨制種中心1處,累計建成雙孢菇種植大棚1200余棟。

  光有兩地政府的幫扶還不夠,閩商們也來了,棲息在不同産業鏈的頂端,顛覆著“西海固”靠天吃飯的傳統耕作模式,成為推動閩寧鎮農業産業化、工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借著閩寧扶貧協作的東風,福建商人陳德啟于2007年來到寧夏尋找商機。當他踏上閩寧鎮這塊土地時,被寧夏各級政府招商親商的優惠政策,各級領導幹部幹事創業的激情所感染和打動。地處賀蘭山東麓的閩寧鎮,是世界上最適宜釀酒葡萄種植的區域之一。憑藉多年商海打拼的經驗,陳德啟斷定,自己人生再次創業的機遇來了。他放下了東南沿海的房地産,成立了寧夏德龍公司,立志後半生在賀蘭山下種葡萄。目前,寧夏德龍公司已完成投資7億元,種植葡萄3萬畝,建成酒莊1座,吸納就業2500人。在這裡打工的農民説:“福建的企業到閩寧鎮,給我們這些移民帶來了希望,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收入有了來源,能從土裏刨食的農民變成領工資的工人,這是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

  18年來,6萬福建人先後奔赴寧夏對口支援,興辦十幾個産業,更有3萬閩商定居寧夏,以産業項目幫扶為重點,扶持當地優勢特色農業,大力促進了寧夏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和經營方式轉變,當地特色種養業發展成效明顯,其中馬鈴薯、硒砂瓜、菌草、葡萄等特色産業不斷增産增收。

  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從單向扶貧走向互利雙贏——

  “只有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才能謀上個好光陰”

  武河村黨支部副書記薛選軍的夢想與一張高效農業的發展藍圖緊密相連。“俺們村1000多戶人家,都是西吉縣移民。搬到川區種水澆地只解決了溫飽,離富裕還差一大截。縣領導開會説,福建省對口幫扶咱,出錢出力。在扶貧開發搭建的舞臺上,只有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才能謀上個好光陰。”堅信土裏生金的薛選軍,決心扛起帶領全村人共同富裕的大旗。

  薛選軍領著村裏10多名黨員帶頭種植葡萄。這份執著,讓葡萄在武河村生根,種植面積從最初的300多畝擴大到6000多畝,涉及全村80%的農戶。武河村的釀酒葡萄打出了名氣,成為張裕集團的原料採購基地,村民每年穩賺400多萬元,700多戶移民有了小轎車。

  回族群眾佔閩寧鎮總人口的83%,家家戶戶有養殖牛羊的傳統,在政策驅動下,養殖業從庭院圈舍起步,逐步走上“公司+基地+農戶”規模化的路子。在原隆村寧夏壹泰牧業養殖場裏,6000余頭肉牛悠閒地曬著暖陽吃著草料,移民白岩剛説:“養殖場裏託管著我家的一頭牛,我家每年能分到2000元紅利。我們老兩口一年在養殖場打工還能掙六七萬元呢。”今年,閩寧鎮通過調查摸底並張榜公示,確定了1186戶貧困戶。政府投資為這些貧困戶每戶購買了1頭肉牛,由壹泰牧業託管,每戶每年分得2000元利潤。“連續分三年紅,大多數貧困戶收入就能超過每人平均2300元貧困線,脫貧銷號。”壹泰牧業董事長劉宏財告訴記者。

  肩負起閩寧兩省區特殊的發展使命,僅有種植和養殖還遠遠不夠。閩寧鎮未來的發展路徑在哪?錢克孝介紹:“依照高起點、開放式、開髮式、造血型的扶貧開發要求,按照‘種葡萄、養黃牛、育菌草、抓勞務、建園區’的産業發展路徑,在建立産業扶貧‘造血’機制上實現新突破,2013年,我們決定在閩寧鎮建設‘閩寧産業城’。産業城重點發展機械裝備製造業、食品加工業、輕工紡織業、電子資訊等高端産業和葡萄酒及配套産業等勞動密集型産業。目前,閩寧鎮協作扶貧産業園已完成基礎設施建設1.6億元,基本實現了‘五通一平’的建設目標,園區已有5家企業入駐。”

  “這兩年,我們鎮培育了近千名技術工,焊工、瓦工、木匠都得到了社會的認可。下一步我們希望這些走出去的技術工人能夠把觀念、技術、市場帶回來在鎮上創業。”閩寧鎮黨委書記錢冬説。閩寧鎮建成寧夏生態移民創業就業培訓中心,每年組織開展各類培訓1萬人次以上,培育成立了8家勞務派遣公司,勞務收入佔全鎮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46%以上。

  18年來,閩寧協作已經從單向的扶貧解困,發展到經濟合作、産業對接、互利共贏的新階段;推進扶貧開發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自我發展的力量在寧夏這片熱土上強勁生長。

  扶貧協作轉型升級,新絲路上同牽手——

  共築全面小康夢

  永寧三沙源,這個面積2.2萬畝的沙漠,走過了一段不尋常的治沙經歷。如今這裡綠意盎然,一座座現代化建築正拔地而起。永寧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陳志鑫介紹:“我們緊緊抓住地處新絲綢之路經濟帶這個機遇,三沙源文化旅遊産業園項目充分利用當地沙漠景觀、沙漠濕地的自然資源以及較為優越的區位、交通優勢,旨在打造面向阿拉伯國家及穆斯林地區的內陸開放型國際度假目的地、中國西北生態文化型旅遊度假區和中國西北新型城鄉統籌産城一體示範區。”

  近年來,抓住國家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戰略,充分利用福建海峽西岸經濟區、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發展機遇,閩寧合作躍上新臺階,從單向扶貧轉向共贏發展。

  走進原隆村,一排排瓦房整齊排列,房頂上安裝著太陽能熱水器,路邊體育設施一應俱全……如今,這裡的農戶觀念變了,錢袋子鼓了,心情舒暢了。去年從隆德縣搬到這裡的原隆村黨支部副書記海國寶説起今昔變化,十分感慨:“山區的生活苦焦得很。村裏缺水,窖水不夠吃,一年也洗不上一次澡。種地靠天吃飯,一年四季的主食就是馬鈴薯,溫飽都解決不了,只能‘等、靠、要’。搬到了這裡,做夢都想不到能住進這麼好的房子,喝上甘甜的自來水,每天能洗上熱水澡。我們找到了致富的路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我們有決心奔小康!”

  移民的幸福所在,不僅是生活條件的改善,還包括他們正在享受的“零距離”一站式服務。原隆村民生服務全程代辦點,將與村民生産生活密切相關的計生服務、養老保險、低保申辦、糧食補貼等20多項內容列入受理範圍。村民只需向代辦點提出申請,提供有關材料,均予以代理。

  如何實現移民們的小康夢?匯聚各方智慧的《閩寧鎮總體規劃》以及産業發展、城鎮建設、莊點佈局等規劃,已通過專家評審;近年來全鎮投資2.3億元,完成小城鎮一期建設,實現了廣播、電視“戶戶通”和公路“村村通”;鎮上先後完成了幼兒園、中心小學、中學等新建和配套設施改造工程;6個行政村均設立了民生服務全程代辦點,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6%和97%以上……社會事業的全面快速發展,讓百姓享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實惠。

  閩寧鎮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過閩寧兩省區共同開發建設,閩寧鎮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鎮村經濟總量由1997年的1350萬元增加到2014年的約6.6億元。”錢克孝説,“我們的目標是把閩寧鎮建設成為獨具特色的樣板鎮、閩寧對口協作的示範鎮、群眾生活富裕的宜居鎮、民族團結進步的模範鎮。”

  在閩寧鎮的示範帶動下,寧夏已相繼“孵化”出140多個閩寧示範村,20個閩寧協作移民新村,移民們的小康夢想,正一步一步成為現實。18年間,閩寧協作,猶如一輛快車,載著“西海固”移民駛向幸福,讓更多身在大山中的群眾,看到了邁向幸福生活的希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