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老闆牽手老鄉共謀美麗産業

  • 發佈時間:2015-01-22 07:31:31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張國鳳通訊員寧政研

  “我承包了一個日光溫棚、兩個空心棚,在花卉師傅的指導下,學會了種花,家裏每年純收入有兩萬多元。以前在老家種地、在工地上幹體力活,一家人累得半死也掙不了這麼多。”正在扎花的張志軍激動地説,由於在老家太窮,他30多歲才娶了媳婦,日子過得緊巴巴。2012年8月他從寧夏六盤山搬遷到銀川市興慶區月牙湖鄉半年多時間就掙了1萬多元。張志軍説,過去在外打工是給別人幹,現在給自己幹,更上心,心裏也感覺踏實。

  像張志軍這樣的搬遷移民在月牙湖鄉還有許多,經過兩年運營,從六盤山區移民的102戶花卉種植移民,戶均收入達到了3萬元,最多可達10萬元。

  “基地+企業+農戶”種植模式帶動移民致富

  按照寧夏自治區安排,“十二五”期間,銀川市興慶區需要承擔4000戶1.6萬人的移民安置任務。2012年4月26日,首批來自六盤山孟垣鄉高岔村199戶872名村民被接到了銀川市興慶區月牙湖鄉。

  為確保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經過多方了解和考察,興慶區政府決定在月牙湖鄉移民村引入民間資本,通過採取“基地+公司+農戶”的模式,發展花卉種植,為移民群眾提供技術服務,保護價回收所有花卉種植産品方式,形成移民村穩定的産業鏈。

  負責月牙湖發展花卉業的周景世榮進出口公司技術員周志強介紹,經過現場調研發現,對於剛剛搬出大山的農民,如果將過去的傳統模式照搬到月牙湖移民村發展花卉種植,每戶生産資料投入最少需要3.7萬元,無形中就增加了移民的經濟負擔。

  為幫助移民儘快致富發展生産,周景世榮公司採用“基地+企業+農戶”的模式,生産資料的投入全部由企業承擔。為解除移民後顧之憂,公司與種植戶簽訂幫扶協議,協議明確規定生産資料投入和技術指導全部由企業負責,農戶以家庭為單位負責管理和種植,無論市場如何,企業都將按協議價格收購花卉産品,通過協議確立了移民和企業的合作關係,使移民群眾的種植積極性得到極大地提高。

  2012年以來,周景世榮公司投入960萬元,為種植園區打機井、架電力、硬化道路,完善基礎配套設施,併為102戶移民每戶新建了三個空心棚,免費提供移動棚鋼架、基質、滴灌等生産資料,保證園區設施建設和花卉生産的需要。另外,還對移民開展有針對性的花卉種植技術培訓,技術人員全天候地進行生産指導,移民除勞動力外不需要其他任何投入,企業按協議條款分等級收購移民花卉産品,收入歸移民所有,保證了移民“能種花、會種花、種好花、有收益”,當年戶均收入就達到了1.5萬元左右。

  産業扶貧讓移民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張志軍説,月牙湖鄉“基地+企業+農戶”的種植模式非常適合他們這些移民,過去在老家六盤山區只種過玉米、小麥,由於靠天吃飯,種子種到地裏就不太操心了,一年下來能掙多少是多少。現在種花就不一樣了,沒事總想到棚裏看看,按照技術人員的要求該施肥時找企業要肥、該打藥時去領藥,我們這些不太識字的農民也都知道嚴格按培訓日記的要求進行種植。

  幫助移民群眾增收致富的關鍵,是要讓群眾真正認識到“為誰幹活,活為誰幹”的問題,充分調動移民群眾發展生産的主動性。最近兩個月正趕上收花季節,移民們每天早上5點就到了地裏,生怕自家的花開敗企業拒收,到晚上11點還主動要求加班扎花。

  據了解,在興慶區委、區政府大力支援下,月牙湖花卉園區從無到有,發展的速度不斷加快,面積不斷增加,建設高標準二代日光溫室102棟、空心移動大棚300棟,這個基地已解決了500余名移民的就業問題。花卉生産示範基地不僅帶動了生態移民經濟的發展,更加激發了移民群眾搬遷後從事産業發展的熱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