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通貨緊縮出現的可能不大

  • 發佈時間:2015-01-22 05:59:49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判斷未來通縮會不會出現,不僅要看物價現狀,還要分析背後的成因,更要重視影響未來物價變化的潛在因素。由於當前貨幣存量較大、服務價格堅挺、價格改革繼續推進等推動價格上漲的因素較多,今年出現通貨緊縮的可能性不大。

  本期“經濟日報 中央電視臺聯席評論”話題——通貨緊縮出現的可能不大。

  最近一些機構警告説,中國將陷入最為嚴峻的通貨緊縮危機。再加上CPI、PPI雙雙低位運作及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暴跌,令不少市場投資者對未來不樂觀。

  擔憂會成真嗎?答案是否定的。判斷未來通縮會不會出現,不僅要看物價現狀,還要分析背後的成因,更要重視影響未來物價變化的潛在因素。

  通貨緊縮是一般物價水準持續下降的一種貨幣現象,它會嚴重打擊生産者的積極性,進而導致社會財富快速縮水、經濟持續低迷,有時比通貨膨脹更可怕。在實際經濟分析中,一般認為CPI同比漲幅低於1%,且持續6個月以上,即可視為進入通貨緊縮。去年以來,我國CPI同比漲幅的確呈現放緩勢頭,1月份為2.5%,2月份為2.0%,4月份更是進入“1”時代,12月份僅為1.5%,但從數值上看仍都處在1%的“紅線”之上,全年上漲2.0%,波動屬正常範圍,我國尚不具備通縮特徵。

  從原因分析,去年以來物價水準走低,既與世界經濟增長緩慢、有效需求不足等客觀因素有關,也受氣溫、供應量等非正常因素影響。去年全年,豬肉價格下降4.3%,供應量大增是重要原因。據統計,去年12月份北京新發地市場白條豬日均上市量比2013年同期增加20%,比2012年增加34%,比2011年增加40%,是近5年來同期的最大上市量,甚至超過毛豬供應相對過剩的2010年同期。

  從未來影響物價變化的因素觀察,今年推動價格上漲的因素不少,通貨緊縮出現的可能也不大。首先,貨幣存量仍比較大。目前我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大致有120萬億元,約為GDP的兩倍。而且,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多次“降息”和“降準”的概率在增加。其次,對CPI影響較大的豬肉價格溫和回升可能性較大。豬肉價格佔CPI的比重大約是3%,去年白條豬每斤價格一度下探到6元左右,近兩個月一直維持在8元上下,早就觸及了“成本線”,養豬的積極性受到影響。今年如果能繁母豬數量明顯減少,肉價勢必會出現回升。第三,服務價格持續堅挺。去年11月份,衣著加工服務費價格上漲5.9%,家庭服務及加工維修服務價格上漲7.3%,教育服務價格上漲2.9%,均遠高於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受勞動力等要素成本剛性上漲的影響,此上漲趨勢很難逆轉。第四,價格改革加快推進。現在,電力、煤氣、水等事關民生的資源産品,都在搞階梯價格改革,有的已推開,有的正在試點,這些改革都會一定程度上推動物價向上走。

  與此同時,輸入性通脹壓力仍在。美國雖在逐步退出量化寬鬆,但歐盟實施量化寬鬆意圖明顯。量化寬鬆及其配套措施,將提振歐元區消費,創造更多進口需求,而我國每年有1/3的出口産品流入歐盟市場,這在客觀上有利於穩定我國經濟增長。更重要的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已取得新進展,向中高端邁進的勢頭強勁,國民經濟持續向好趨勢沒有發生改變,會從根本上決定物價保持在適當水準。

  綜合各方面情況可以基本判斷的是,隨著經濟形勢的好轉和一些異常因素的消除,再加之措施得力,今年物價水準保持總體穩定沒有大問題。當然,通貨緊縮不得不防。到去年底,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負增長已經連續34個月,長期下去會給經濟運作帶來內生收斂效應;石油等關聯性強的主要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也增加了未來市場需求的複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最新版的《全球經濟展望》中,就將通貨緊縮視為全球經濟復蘇的最大威脅之一。同時還要看到,物價水準走低,為價格改革打開了有利的“窗口”,有關部門要抓住機會,把資源價格改革這塊“硬骨頭”啃下來。

  (本文執筆:馬志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