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民政綜合改革,都改了啥?
- 發佈時間:2015-01-22 04:29:20 來源:浙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承擔國家級民政綜合改革實驗兩年了
溫州民政綜合改革,都改了啥?
本報記者 徐齊
2013年1月16日,國家民政部與浙江省政府簽署共建溫州市民政綜合改革試驗區合作戰略協議,溫州自此承擔起國家級社會治理改革的實驗任務。
兩年了,溫州該交階段性成績單了。溫州的民政綜合改革到底改了些啥?哪些改革內容和咱老百姓密切相關?兩年來的各種探索又取得了哪些階段性成果?記者在梳理時發現,這個“國”字頭的民政綜合改革,還真帶來了不少改變。
〔創新點〕長期以來,民政部門頒發《社會福利機構執業證書》的對象,僅限于50張床位以上的社會福利機構,而佔據溫州半壁江山的民辦小型養老院,處於沒證、沒照、沒人管的脫管地帶。對此,溫州首次提出養老機構分類管理,針對民辦小型養老機構設立社區養老機構標準,實行屬地管理,採取備案制,由所在鄉鎮(街道)負責管理。從而解決小規模民辦養老機構的身份和管理難題。
〔成績單〕實行養老機構備案登記以來,有12家社區養老機構獲得備案制管理,告別了無證無照的脫管狀態。
〔創新點〕2014年3月,位於甌海區麗岙街道的溫州市泊岙老人公寓有限公司,獲得光大銀行土地抵押貸款3000萬元,成為我國社會事業公益性設施獲得的首筆抵押貸款,實現了民辦養老機構銀行融資的“零突破”。
〔成績單〕在加大資金投入方面,溫州明確將福利彩票公益金每年留存部分按不低於50%的比例集中使用於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2014年溫州養老專項資金達7500萬元左右。從2013年開始,市本級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元(暫定3年)作為獎補資金,主要用於重點項目一次性獎勵、新增護理型床位補助等。
破解用地制約方面,明確按照每人平均用地不少於0.1平方米的標準編制老年人服務設施佈局規劃,各地每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的3%至5%用於養老福利機構建設,2014年落實養老設施建設用地703.4畝;亞太老人公寓等5家機構,成功利用“退二進三”政策變更閒置廠房使用功能興辦養老機構,5家農村養老機構利用村集體建設用地和住宅用房安置指標進行建設,破解養老機構土地難問題。
〔創新點〕這兩年,溫州新投資的養老項目向高檔次、多功能、專業化方向轉型。此外,溫州還在探索養老機構的“醫養融合”。2014年11月,位於龍灣狀元街道的紅景天康復中心試運營,除了具備養老機構的日常照料功能外,入住老人還可接受專業的醫療服務,成為溫州首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項目。
在溫州,還有一種“共建民營”的養老機構運營模式正在興起,即由政府出資修建,再交由社會專業團隊運營。
〔成績單〕兩年來,溫州共有18個高檔次多功能護理型養老機構項目落地(2個已經投入使用,8個在裝修中,8個在建),總投資20億元。計劃新增床位5213張,其中民辦16家,民資佔比90%。
推進養老功能內容轉型,醫養融合民辦機構勇試點,全市3家民辦醫養融合機構承接省廳試點,通過醫院轉型、養老機構引進醫療等方式探索醫養融合,並已相繼開始收住老人。
推進養老舉辦主體轉型,運營模式改革社會力量廣參與,全市7所鎮(街)敬老院完成公辦民營試點,30多家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由社會力量承接運營。實現運營方式及功能、規模、服務上轉型升級,培育出紅景天、國瑞、壹加壹、敬老愛匯等一系列專業養老服務機構。
〔創新點〕在溫州,許多需要護理技能培訓的對象,多為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的養老護理人員,通常她們很難抽出時間離開社區、離開家庭參加集中培訓。溫州組織養老護理技能培訓“雙進”項目,將培訓場地從會場轉移到社區,走進社區走進家庭。同時,刪繁就簡,根據家庭養老護理人員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等特點,聯合溫州醫科大學,編寫《老年護理實用手冊》,圖文並茂、容易掌握。
〔成績單〕養老護理技能進社區、進家庭“雙進”項目,共計組織165場次200人次(師資)參加,培訓家庭養老護理員3萬多名,12萬人次受益,受到老年家庭肯定。經抽樣調查,25%參訓人員服務的家庭認為護理水準得到極大提升,75%認為有一定提升。鹿城一位失能老人致電市民政局,表示護理人員經過培訓,翻身、按摩等各項技能有了很大進步,自己感受很深,所以特別表示感謝。
(下轉第18版)
溫州民政綜合改革,都改了啥?
(上接第17版)
〔創新點〕2012年10月,溫州出臺社會組織“1+7”文件,明確規定,除政治類、宗教類、社科類外,社會組織實行直接登記。將原來承擔歸口管理職能的業務主管單位改為業務指導單位,取消了原業務主管單位在社會組織成立登記、變更登記、登出登記和年檢的前置審查。在註冊資金方面,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申請成立登記時,開辦資金可減至1萬元,公益慈善類、社會福利類、社會服務類和基層社區社會組織,可以零註冊資金登記。
〔成績單〕溫州對社會組織實行直接登記新規後,社會組織快速完成了“量”的增長階段。2012年,溫州新增社會組織數大於前5年增長的總量;2013年新增登記社會組織是上年同期凈增數的3.3倍。至去年底,溫州登記備案社會組織2.84萬家(其中登記7328家、備案21151家),位列全省第一。
〔創新點〕2013年2月,溫州市鹿城區社會組織發展基金會成為全國首家由地級市登記的非公募基金會,溫州成為全國首個開展非公募基金會的地級市。此前,非公募基金會的審批工作一般在省級民政廳進行。
〔成績單〕之前近10年時間裏,溫州非公募基金會只成立了20余家;而試點之後1年多,已有13家基金會在市本級登記成立。
〔創新點〕按照原先相關條例,民辦教育、醫療、養老等民辦非企業單位一旦停辦,資産就屬於社會所有。溫州在改革中明確,登記為民辦非企業單位的民辦教育、衛生和養老機構出資財産屬於出資人所有,並允許取得合理回報。即使今後停辦了,政府也會按照它當初的價格給予回購。深化民辦非企業單位産權及回報制度改革,消除了社會力量投資教育、養老、醫療事業的顧慮,大大激發民間資本參與公共服務熱情。
〔成績單〕據不完全統計,兩年來,民辦教育、醫療、養老累計引進民資達145億元。其中民辦教育引資項目20余個,計劃投資約45億元,已完成投資約10億元;社會辦醫簽約項目30個,計劃投資約70億元,已完成投資5.39億元;社會力量參與養老事業簽約項目18個,計劃投資30億元,已完成投資約5億元。民非産權制度改革既激發社會資本活力,又減輕了國家負擔,彌補了政府公共服務的不足,從體制機制上改進了公共服務供給方式。
〔創新點〕溫州為數以千計的社會組織搭建孵化服務平臺,解決了社會組織發展過程中資金少、無場地、缺少技術支援等問題。資金上,開展公益創投,推動政府、企業及其他組織的公益服務資助和社會組織的公益服務生産實現有效對接。同時,以公共財政為引導,以福彩公益金資助、社會捐贈等多渠道籌集的方式,組建社會組織發展基金會。
〔成績單〕溫州建成各級社會組織孵化服務平臺986家,實現市、縣、鎮、社區四級全覆蓋。全市投入資金430余萬元,落實市、縣兩級孵化基地13個、場地面積近5000平方米。其中青少年類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是全省首家,受到國家相關部門高度評價。
2014年,溫州全市依託服務平臺,共資助公益項目260個,資助金額580萬元。溫州社會組織發展基金會已累計到位原始資金3500萬元,實現市、縣兩級社會組織發展基金會全覆蓋。甌海區潘橋街道探索成立了全省首個鎮(街)級的社會組織發展基金。
〔創新點〕一部分政府職能,被稱為“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更適合由社會組織來承擔。溫州2013年啟動了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職能轉移試點,率先在溫州鞋革行業協會試點承接市經信委、市人力社保局等6部門的8項職能。
〔成績單〕2014年,溫州相繼出臺了轉移政府服務的實施意見、暫行辦法、年度指導目錄和社會組織目錄,全面鋪開政府職能向社會組織轉移工作。列出轉移事項167項,第一批具備承接條件的社會組織110個。據不完全統計,溫州已在教育、社區、司法、養老、文體、治水等10多個領域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累計投入資金超1億元。
〔創新點〕2013年3月,鹿城區五馬街道八仙樓社區的紅心服務社、同心書畫社、睦鄰社、巾幗志工社、繪跡光年動漫社等5家備案社區社會組織通過選舉,各自産生了負責人。備案社區社會組織開展民主選舉,無候選人直選社團“當家人”,是溫州對城鄉社區社會組織民主選舉工作的積極探索和又一創新。
〔成績單〕溫州對全市“草根組織”予以備案登記,目前全市登記備案的社區社會組織23108個,平均每社區數為29個,平均每萬人擁有數為25.3。在全國率先推行基層備案社會組織負責人民主選舉産生,社區備案社會組織各成員參與意識得到進一步激發,參與熱情不斷提升。目前,全市已有11858家備案社會組織通過等額、差額或無候選人海選等方式,民主選舉産生負責人,實選佔應選比例達96.5%。
〔創新點〕僅靠國家社工考試製度,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對社工人才的需求。對此,溫州積極探索地方版社工考錄製度,2012年開展了首次地方版社工考評工作。
〔成績單〕兩年多來,溫州新增地方版社工5291人。目前,全市持證社工由2011年底的139人迅速增至現在6172人。同時,率先構建跨省市跨區域、長達3~6個月、理論與實務相結合的社工實務培訓機制。兩年來,選派200多名社工到上海、深圳等地參加實務能力提升和督導培訓。
〔創新點〕2014年,溫州引入台灣先進教育資源,建立溫州民政職業學院,填補了全省民政系統專業培訓的空白。
〔成績單〕2014年,首批招收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全日制高職生59人,民政學院成為培養養老護理專業社工人才的重要基地。
〔創新點〕“愛心驛站”採取政府主導、社區協同、社會參與、百姓受益的運營模式,在社區搭建了物資交流、政企互助、困難幫扶、志願服務等平臺。引導社會組織、企業、社工、志願者等各方力量通過多種方式參與社會救助,為當地困難群眾無償提供物資、醫療、教育、心理疏導、技能提升等服務,有效消除政府救助的盲區,補充了不足。愛心驛站通過冠名捐贈等方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救急難”。如永嘉縣黃天寬愛心驛站,由黃天寬先生捐資500萬冠名,每年到賬100萬元,用於開展“救急難”。該驛站自去年6月19日成立以來,共組織愛心幫扶活動6次,支出善款70.2萬元,其中急難救助30人,發放愛心款9萬元。甌海區歐斯華瞿溪街道愛心驛站,由企業家徐志才出資,已向137位困難群眾發放救助卡,共計3萬元。同時,愛心驛站也成為了“三社聯動”的載體和平臺。如:龍灣區寧城社區愛心驛站,由社區出地,引入社會組織運營,由專業社工參與,培育本土志願服務力量,開辦了辣媽縫補社和貧困兒童公益夏令營等活動,為社區居民提供獨具特色又貼心的幫扶服務。
【成績單】去年以來,溫州市在社區平臺建成130家愛心驛站,政府投入約1000萬元,吸引社會各地民間資本約1500萬元。吸收9000多名社工、志願者參與各類救助幫扶活動,20多萬困難群眾得實惠。
〔創新點〕自2012年8月起,溫州市區城鄉居民的基本殯葬服務費用,全部由政府埋單。免除項目包括遺體冷藏存放費、接運費和火化費,每位最低免除640元。另外,在溫大中專院校學生、現役軍人以及外來務工人員等新溫州人,也突破戶籍限制列入“普惠”對象。同時,針對城鄉低保戶和低保邊緣戶等特殊困難群體,建立了以免費墓葬為主要內容的殯葬救助保障機制,全市公墓都預留一定比例免費給困難群眾的墓穴數。
〔成績單〕自溫州率全國之先實行全民普惠的基本殯葬服務政策以來,實現每人平均約800元的殯葬福利,年均減免基本殯葬服務費約3600萬元;兩年來向困難群眾免費提供460個墓穴,減免資金420多萬元。
〔創新點〕溫州曾是全國“青山白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甌海大道東段沿線9公里多有椅子墳2700多座。自2013年起探索推進綠色生態殯葬改革新模式,從“拆墳”轉型為墳墓生態化改造:墳背重新覆上泥土,周邊種下植物,保留墓碑等供親人祭奠死者。同時,大力倡導、鼓勵生態葬法,免費實行海葬、樹葬、花葬、草坪葬等,並給予3000元至8000元的獎勵。
〔成績單〕溫州共完成“四邊區域”(公路邊、鐵路邊、河邊、山邊)墳墓生態化改造約6.7萬座,青山白化現象明顯改觀。墳墓生態化改造,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同時也尊重群眾傳統祭祀喪葬習俗,得到廣大群眾的充分認可。接受海葬的群眾人數逐年增多。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