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誰在消費“倒奶”之痛?

  • 發佈時間:2015-01-21 18:0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期,國內一些地區奶農“賣奶難”的現象經過媒體的大量報道,迅速演化成中國奶業的“大事件”。不過,細心的人們會發現,此次奶農“賣奶難”現象是中國奶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經歷的必然陣痛,而且此次“賣奶難”的主體大多是粗放經營的小型養殖戶,規模化養殖場幾乎安然無恙。然而,為何局部的、個別的事件卻給社會造成“慘痛”的印象,誰在推動這些事件的持續發酵,背後的緣由值得思考。

  平心而論,一些養殖散戶在市場行情好時紛紛投資擴大養殖規模,卻沒料到市場風雲突變,出産的大量品質管控不穩定的原料奶無處可賣,陷入虧本的境地,這的確令人痛心。這些散戶無疑是此輪“賣奶難”事件的直接受損方。但市場競爭本身就是殘酷的,在我國奶業處於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落後産能必然遭遇淘汰。在這一過程中,奶農也在隨著行業的發展轉型升級,少數奶農由於養殖方式落後,所生産的原料奶品質不穩定,達不到國家和企業規定的收購標準而遭到企業拒收,此種情況也在所難免。因此,不能排除的是,個別奶農有意放大企業拒收其原料奶的影響,以此引起媒體的廣泛關注,希望能得到企業和政府的更多補償。

  不久前,網上爆出的“河南新鄉鮮牛奶滯銷 新鄉奶農用牛奶澆地”的圖片報道即是對事實的誇大炒作。該報道稱:“1月9日,河南新鄉一養殖小區,奶農用鮮牛奶澆地,每天有1噸牛奶倒進下水道。”後經《中國青年報》記者實地調查發現,事發地的綠瑩奶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奶牛小區確實出現了滯銷情況。不過,並非像網上盛傳的“農戶將多餘的鮮牛奶用來澆地”,也絕不是“1天倒掉1噸”。合作社負責人反映的真實情況是,賣不了的牛奶將由奶農按各自的産奶量大小收回去再利用,奶農一般以零售或飼喂犢牛等方式自行處理部分生鮮乳,直接倒牛奶的情況少之又少。至於為何有“用牛奶澆地”的圖片傳到網上,經調查,是因為在該合作社擠奶期間,有兩名河南當地媒體記者前來採訪,部分奶農情緒比較激動,開始在擠奶廳倒奶,讓記者拍照,後又到附近麥地倒奶讓記者拍照,希望借助媒體的力量維護自己的短期利益。

  如果説在此輪“賣奶難”事件中利益直接受損的個別奶農為了擴大事件影響而進行人為炒作尚能勉強理解的話,部分媒體為了吸引眼球,配合奶農用擺拍等方式製作“奶農倒奶澆地”、“奶農倒奶喂豬”等新聞,則在輿論上形成了“倒奶殺牛”的恐慌氛圍,不利於市場穩定和行業的長期發展。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賣奶難”事件的發酵,一些影響行業發展和轉型的“雜音”開始出現。比如,有所謂的“專家”透過媒體渲染,導致“賣奶難”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國內巴氏奶發展嚴重不足,只有通過大力推廣巴氏奶才能擴大企業對原料奶的收購量。然而,這種觀點得到了大多數乳業專家的反駁。有乳業專家對此明確指出:“一個國家到底選擇哪種産品品類作為主流消費品種,是由其國情決定的。由於人多地少、奶源北多南少、運輸半徑極大等實際國情導致了我國不適合大力發展巴氏奶,同時決定了我國常溫奶佔據市場主流的局面。”可惜的是,這種深刻的見解在“倒奶”事件初始被部分媒體遮罩或忽視,而其産生的後果極有可能是誤導中國乳業的發展方向。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道,“若按照部分利益群體透過媒體發表的觀點,一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巴氏奶,常溫奶乳企會面臨巨大的市場壓力。這種壓力一旦傳導到行業上游,大量北方地區的原奶就會真正面臨無人收購或減少收購的問題,進而推動行業走向崩盤。”

  其實,中國奶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奶農、企業、政府的各方努力,也離不開社會輿論的關注和正確引導。當前,隨著媒體的深入調查以及更多權威專家的理性分析,“倒奶”事件的真相以及根本問題日漸浮出水面。正如上述分析,對這些問題的厘清和辨別直接關係著奶業養殖的轉型升級以及中國乳業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尤其行業發展的特殊時期,更需要各方冷靜應對,排除干擾,合力前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