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2014年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增長7.4%

  • 發佈時間:2015-01-21 05:33:29  來源:成都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喜

  國民經濟呈現出增長平穩、結構優化、品質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

  2014年GDP約10.4萬億美元,躋身“10萬億美元俱樂部”≈日本的2倍

  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0%

  樂

  2014年末 城鎮就業人員3.93億人,同比增1070萬人

  引領製造業深度變革,去年對外投資1029億美元,即將成為對外凈投資國

  上證指數全年上漲近53%,在全球主要資本市場一枝獨秀

  憂

  國內外環境仍相當錯綜複雜,經濟發展仍面臨困難挑戰

  去年CPI同比上漲2% ,PPI下降2.2% 連跌34個月

  傳統製造業企業資金鏈斷裂風險可能加劇

  盼

  13億中國人、9億多勞動力迸發出的創業創新熱情是中國經濟的希望所在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中國經濟要保持增長動力,步入創新驅動的“中國經濟2.0時代”

  國家統計局20日發佈數據,經初步核算,2014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6364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4%。雖然這一增速為1990年以來新低,但如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所説,已實現年度預期增長目標,而且無礙中國經濟總量第一次超越10萬億美元大關。

  國家統計局20日在京發佈“深改元年”經濟年報,深受海內外市場關注。透過一系列“高冷”的經濟數據,新華社記者嘗試以四個字捕捉2014年中國經濟的表情:進中提質之“喜”、創業創新之“樂”、困難壓力之“憂”和穩中求進之“盼”。

  進中提質之“喜”

  喜,即是高興。馬建堂説,2014年,國民經濟在新常態下保持平穩運作,呈現出增長平穩、結構優化、品質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或許,就可以稱其為穩中有進、進中提質之“喜”。

  馬建堂表示,2014年中國克服諸多壓力和挑戰,頂住經濟下行的壓力,實現7.4%的增速,實現了定下的“7.5%左右”的增長目標。

  匯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説,經濟增速下調同時,産業結構初見成效,逐漸從對投資、房地産的過度依賴中走出來,新興産業和新興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産業、消費需求逐步發揮主導作用。2014年中國第三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48.2%,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産業5.6個百分點。需求結構繼續改善,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1.2%,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

  初步核算,去年中國GDP為63.6萬億元,若按去年末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計算,約為10.4萬億美元。中國繼美國之後成為第二個“10萬億美元俱樂部”成員,約是日本的兩倍。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採宜説,更值得關注的是每人平均GDP,約為7400美元,全球排名80位左右。這意味著中國還處在中等收入國家水準,更需要通過轉型創新和全面深化改革來激發市場活力,實現持續增長。

  創業創新之“樂”

  樂,意為快樂。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雖然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就業不降反增,更掀起一波創業創新的浪潮。新常態下,中國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廣大民眾。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消費驅動。此謂創業創新之“樂”。

  數據顯示,2014年年末城鎮就業人員3.93億人,同比增加1070萬人。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快於城鎮居民2.4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5,比上年縮小0.06。

  國務院參事夏斌認為,去年中國在簡政放權、發展新興行業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産業結構、需求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正發生著“潤物細無聲”的變化。新一輪創業浪潮,正在成為穩定經濟增長、支撐新常態的重要引擎。

  馬建堂在發佈會上表示,2014年以移動網際網路為主要內容的新産品、新行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中國經濟向中高端邁進的勢頭明顯。

  同時,“工業4.0”浪潮引領製造業深度變革。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正在加快,高鐵、核電等先進技術在國際市場備受青睞。2014年下半年,滬深股市也走出了一波多年未見的上漲大行情。上證指數全年上漲近53%,在全球主要資本市場“一枝獨秀”。

  困難壓力之“憂”

  憂,即擔憂、隱憂。2014年,中國經濟遭遇諸多挑戰和困難,包括樓市低迷、地方債務高企、工業産能過剩等,可謂經濟發展的困難壓力之“憂”。

  馬建堂坦言,2014年“很不容易”,碰到了很多挑戰,遇到不少困難。要清醒認識到,國內外環境仍然相當錯綜複雜,經濟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屈宏斌認為,CPI、PPI等價格指標持續下行,實際上反映了內需的低迷,通縮風險將再次考驗中國經濟承受力。

  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2%,工業生産者購進價格(PPI)下降2.2%。去年底,CPI持續下行進入“1”時代,PPI則連續34個月下跌。

  數據顯示,2014年12月,除廈門和鄭州外,70個大中城市當中有68個城市的新建住宅價格均同比下降。全年房地産投資同比增長10.5%,增幅明顯回落。去年全年,房地産投資同比增長10.5%,較前一年大幅回落9.3個百分點。

  林採宜認為,在調整經濟結構、淘汰過剩産能過程中,傳統製造業企業出現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可能加劇,這將導致信用違約風險的進一步發酵,商業銀行的壞賬率還有進一步提升的可能。

  穩中求進之“盼”

  盼,意為期待、盼望。中國經濟擁有巨大的韌性、潛力和迴旋餘地,2015年仍然有望保持平穩較快的發展。此謂穩中求進之“盼”。

  馬建堂説,工業化、資訊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新“四化”相互推進,是中國經濟2015年平穩發展的堅實基礎。網際網路改變了中國商業模式和金融模式,將對經濟産生巨大推動力。

  屈宏斌預計,金融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國企改革等各項改革措施在新的一年將加速推進。他表示,希望看到財政預算改革進一步推動地方政府財權事權相匹配,同時控制地方融資平臺的風險,增加中央轉移支付的比重。另一方面,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進、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離岸人民幣中心建設的提速等,同樣值得期待。

  “中國企業要獲得全球競爭力,還需要進一步的制度建設,特別是強化智慧財産權的保護。”林採宜説。中國還應繼續深化投融資機制改革,通過多層次的股權融資市場激發草根創業的熱情,為新興産業的發展提供肥沃的金融土壤。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林採宜認為,中國經濟要保持增長動力,應通過不斷深化體制機制創新、推動技術創新,步入創新驅動的“中國經濟2.0”時代。 文圖均據新華社

  國家統計局:不認同“中國GDP超過美國”説法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20日説,最近一些學者和媒體依據2011年以來開展的購買力平價(PPP)比較成果,認為中國GDP根據PPP方法計算已經超過美國。“對於這個説法,國家統計局是不認同的。”據新華社

  2014經濟數據掃描

  1 【GDP增長7.4%】

  2 【CPI上漲2%】

  3 【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5.7%】

  4 【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

  5 【進出口總值增長2.3%】

  6 【城鎮就業人員比上年末增加1070萬】

  7 【M2增長12.2%】

  8 【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長8%】

  9 【糧食總産量實現“十一連增”】

  10 【前11個月財政收入增長8.3%】

  據新華社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