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太行驕子郭成志

  • 發佈時間:2015-01-20 07:31:41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有好收成,有好日子過,這也是郭成志最初的夢想。 1977年7月,37歲的他當選為邢臺縣前南峪村黨支部書記後,便一心一意帶領鄉親們在這條路上奔跑。他開山育林,培育綠色希望,改革開放後,他開工廠、辦公司發展經濟,如今的前南峪,不僅早已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成為一個文明、綠色、生態、富甲一方的小康村。有人曾經問郭成志,為什麼前南峪能夠40年“紅旗不倒”?郭成志的回答是,群眾的滿意,就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好回報,讀懂了群眾訴求,就抓住了工作的根本。

  李永勝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這是世代農民用锨鋤敲擊大地唱出的歌。這首古歌飄蕩了數千年,是農耕文化的旋律,是一幅先民的生活圖畫:在這塊黃土地上,先民們躬身扶著歲月的犁鏵,揚起黝黑的手臂,輕輕揮動著鞭梢,在高亢粗獷的吆喝聲中,將犁溝劃向夕陽西下的地方,期待明年能吃飽肚子、穿暖身子、過好日子,有個好收成。

  有好收成,過好日子,這也是郭成志最初的夢想。1977年7月,37歲的他當選為邢臺縣前南峪村黨支部書記後,便一心一意帶領鄉親們在這條路上奔跑。他開山育林,培育綠色希望,改革開放後,他開工廠、辦公司發展經濟,如今的前南峪,不僅早已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成為一個文明、綠色、生態、富甲一方的小康村。

  提起這些變化,曾多次被評為河北省農業勞模和省勞模、省優秀共産黨員和優秀農民企業家的郭成志説:“是太行精神、抗大精神、艱苦奮鬥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成就了今天的前南峪。”

  苦要多吃一點,工作要比群眾多幹點兒,不能貪圖享受,28年來,他堅辭的款項就有300多萬元

  “荒山禿嶺和尚頭,洪水下山遍地流,沿川沖走河灘地,十年九旱不保收。”這就是上世紀70年代的前南峪。老百姓都認這個理兒,靠山吃山。可前南峪人守著8300畝山場,卻要到山西要飯吃。郭成志下定決心:帶領鄉親們治山!治山,談何容易。那時,治山全靠肩挑、背扛、小車推。但就是這樣,郭成志帶著全村男女老少,一幹就是10年。

  回憶起那時的情景,現在的人都無法想像,一天四齣工:除上午、下午兩齣工外,早晚還有兩個工。早晨5點鐘下地,晚上10點鐘回家,一天要幹13個小時。“幹到臘月二十九,吃了餃子就動手。”對前南峪人來説,已經習以為常。這玩命式的苦幹,究竟付出了多大代價?有科學家計算過,人的一生工作約7.5萬個小時。10年間,前南峪每人平均幹了4.68萬個小時的活。也就是説,前南峪人10年付出了一般人多半輩子的工作時間。前南峪曾經是抗日軍政大學的所在地。郭成志説:“幹部發揚抗大精神,群眾就有抗大的幹勁;幹部有太行愚公幹勁,群眾就有太行愚公精神。”

  在治山的艱苦歲月裏,吃苦在前的是幹部。亂石灘上,他們挖坑埋掉大石頭,再把小石頭和砂粒攤平,然後用小推車、手拉車到5里半遠的安莊垴去拉片麻岩的風化土,墊上80公分厚的土層。每人一天定額18車,全靠一溜兒小跑。郭成志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跟大家摽著膀子幹。群眾一天一人挖8個坑,他挖9個、挖10個;拉土墊地,別人一天拉18車,他最少要拉19車。他説:“要比群眾多幹哪怕一點兒,才能當幹部。”每次上工,走在前頭的是郭成志和村幹部;收工回家,走在最後的還是郭成志和村幹部。

  那一年郭成志得了慢性胃病,每天要吃兩次中藥。頭天晚上他讓愛人把中藥煎好,裝進輸液用的瓶子裏,第二天帶到工地上喝。這中藥一喝就是4年多,光輸液瓶子就換了十幾個。10年奮戰,前南峪人把20里的山川治理了一遍,用壞了數以萬計的鎬釬筐籃,抬斷了幾萬根扁擔,用來包紮傷口的醫用膠布可以裝滿一輛拖挂車。有人給他們算了一筆賬,如果把前南峪人墊地、興山、治水動用的土石方量,按一立方米堆砌,可修築一條從北京到廣州的“萬里長城”。10年奮戰,前南峪的荒山禿嶺,變成了“材林頭、乾果腰、水果腳”的花果山。從此,前南峪人的日子甜了。幹部説,這甜是用苦換來的。群眾説,要説這甜裏的苦,幹部要比群眾多吃九分。

  要論享福,郭成志不是沒有享福的條件,而是他把享受看得很淡。每次出差,郭成志肯定住最便宜的旅店,吃最簡單的飯菜;農忙季節,年過花甲的郭成志肯定帶頭勞作……郭成志也不是沒有享福的機會,但都被他毫不猶豫地放棄了。1988年,根據郭成志的才能和貢獻,縣委準備提拔他擔任漿水鎮鎮長。這在全村引起了不小的震動。“聽説郭書記要走,我們全村人都不答應。”郭成志當著全村鄉親們的面表了態:“只要我郭成志在一天,就永不脫離前南峪。”後來,縣裏準備安排他擔任主管農業的副縣長,他找到當時的市領導。讓市領導沒想到的是,別人找他都是希望提拔,可郭成志卻是請求辭官。再後來,他應允了一個官:邢臺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但不能離村。在很多人眼裏,論職位,村支書和鎮長、縣長可沒得比。郭成志主動放棄,不是他沒那個能力,是他離不開父老鄉親和生他養他的太行山,他還有很多沒幹完的事兒。郭成志説:“吃喝玩樂不叫享受,那叫受罪,真正的享受是精神上的享受。”郭成志連續四屆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並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這是他最大的享受。在郭成志的幫助下,有上百個窮山村脫貧致富,為他送來了一面面錦旗,一塊塊錦匾、一封封感謝信,這是他最大的享受。前南峪村先後榮獲了“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環境保護全球500佳”、“全國文明村鎮”、“全國先進黨組織”等榮譽稱號,這是他最大的享受……好的條件是繼續奮鬥的起點,而不是享受的終點。

  “當幹部不能吃著碗裏的,還佔著鍋裏的。”“2.4萬元、3萬元、3.6萬元……”在前南峪集體賬面上,每到年底都會有幾筆外人看不懂的資金進賬。外人雖看不懂,可大隊會計卻了然於心。這幾筆錢是本該由郭成志領的工資,但他堅持分文不要,全部上交集體。自從1986年當副鎮長後,郭成志堅持只領一份工資,額外的工資一分沒領過。為辦事方便,村裏3家企業都請他當董事長,按規定月工資6500元,任村支書每月工資3000元,這些他都分文不取,全部歸集體。28年來,他堅辭的款項就有300多萬元。福建南平市一家金屬硅廠想聘他當顧問,年薪30萬元,被他婉言謝絕。他幫助河南鶴壁辦了一家工業硅廠,效益很好。對方給他年薪50萬元,每年只用過去轉幾圈指導指導,他也沒答應。周圍好多村都聘他去當帶薪顧問,也被他一一推掉了。村辦企業實行承包,絕大多數人都看好郭成志,他卻主動讓給了別人。村民們説:“當年郭書記要是承包,現在早成千萬富翁了。”群眾説郭成志傻,該拿的錢都不要,這不是傻是什麼。但郭成志的“傻”卻有他的道理:我幹著黨的活,領著黨的工資,這就足夠了。領雙份工資或多份工資,那叫多吃多佔。“咱更不能到盤子外面找食吃,吃著碗裏的,還佔著鍋裏的。”郭成志説。

  善待環境就是善待我們自己,為生態他下決心砍掉三企業,損失800多萬元

  “環境是有靈性的,你善待環境,環境就善待你。”這是郭成志從治山40年經驗教訓中總結出的規律。前南峪人像善待人一樣善待山山水水,曾經的窮山惡水變成了青山綠水。這些綠水青山,又成為惠及前南峪人民的“金山銀山”。上世紀60年代,有句順口溜兒曾這樣形容前南峪的生態環境:“滿山和尚頭,土地隨水流,有雨順坡流,無雨渴死牛。”1963年,百年不遇的一場洪水,把前南峪人賴以生存的640畝耕地沖毀400畝,7400株果樹被洪水沖走,全村發生246處泥石流,毀房36間,12人被洪水奪去了生命。

  那時,全村8300畝山場,連荊條算上也只有1.3萬多棵樹。因為只有掠奪,沒有保護,山體被嚴重破壞,滿目瘡痍。這就是大自然的報復。“欠了環境的債,環境在懲罰我們。”血的教訓使前南峪人變得清醒。洪水過後剩下的240畝保命田成為村裏人的全部希望。當時,擺在郭成志面前的是一個兩難選擇:把希望留在眼前,還是留于長遠?留在眼前,把保命田種上糧食,村民就有口糧,但荒山依然還是荒山;留在長遠,把保命田種上樹苗,綠化荒山,但群眾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吃紅薯面、糠面、橡樹面。反覆權衡,郭成志認定:長遠的希望才是真正的希望。治山,必須栽樹。僅有的240畝耕地全部栽上楊槐樹,一次育苗1440萬餘棵。綠化荒山、治灘修田、恢復生態,在郭成志帶領下,前南峪的鄉親們開始拼命償還生態欠債。

  “科學治山,還生態債,是我們的歷史責任,這筆生態債,我們不還,就甩給了子孫。還上生態債,是我們的歷史責任。”郭成志的話擲地有聲。郭成志在全村人面前立下誓言:3年興修水利、4年搞綠化、5年治灘造田、8年治理10條經濟溝,奮戰20年,讓前南峪變成太行山裏的“江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理念源自前南峪一度“開膛破肚,劈山造田”、“改造自然、戰勝自然”卻違背自然規律的教訓。馬峪溝南坡,坡度有50度。起初他們採取和緩坡一樣的治理方法,結果三次治理三次失敗,為此損失了近百萬元。總結教訓後,他們開始摸索規律:改變株間距、行間距,安裝排水系統,使排水和灌水結合起來,最終陡坡治理成功了。從此,科學治山的概念在郭成志心裏紮下了根,請專家來指導,成為前南峪人的共識。於是,河北農大水土保護專家于宗周院士來了,河北林學院水土保護專家安建昌教授來了,河北農大博士生導師、蘋果專家李保國來了,河北果樹研究所板栗大師王金章來了。隨著專家們的到來,一個個“太行山道路”的生態課題“下嫁”前南峪,生態發展的模式漸次在前南峪形成。“材林頭、乾果腰、水果腳。”先治上、後治下,上下結合;先治坡、後治溝,溝坡兼治。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工程措施設置上,坡面坑坪結合、梯壕結合、溝內谷防壩塘壩結合。生物配置上,喬灌草結合、松橡槐結合,幹鮮果結合。前南峪走上了生態發展之路,這條路一走就是30年,也成就了前南峪的今天——“中國綠色村莊”、“中國農業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全球綠色旗幟”。

  然而,對於綠色生態轉變,在80年代初,老百姓還是很難理解的,那時,前南峪利用當地豐富的重晶石礦藏優勢,辦起第一家集體企業太行化工廠,當年賺了20萬元。第二年,又辦起了工業硅廠。前南峪山場礦藏豐富。但開採礦藏,必定要破壞山上的植被。郭成志做出決定,一定不能吃子孫飯,不破壞植被、不開採山場,所需原料從山西或周邊調運。工廠一開張,鄉親們看到鈔票雪片似地進賬,覺得辦企業比幹什麼都強。但“黑煙、黑水、黑渣、臭氣”也隨之而來,這把郭成志驚醒了:挖礦,雖然沒吃咱的子孫飯,但在吃別人的子孫飯。辦工廠,雖然沒破壞山體,但污染了環境,殃及自己、貽害子孫。

  “不能再繼續下去了!”郭成志下決心砍掉了總投資800多萬元的3個廠。群眾會上,郭成志很動情。他説,咱們前南峪過年貼春聯,橫批都喜歡寫“五福臨門”。什麼叫“五福”?第一福就是“長壽”。破壞山體,污染環境,都不是讓人長壽的事!咱們要改一條路子,發展觀光旅遊業。就這樣,3家化工企業被改造成了前南峪賓館、板栗加工廠、蜂蜜加工廠,一年下來,收入竟比原來3個企業還多,旅遊業收入突破了200萬元。“不欠本村的子孫債,還清外村的壞境債,幫助周邊村走好生態路。”他們抽調32名技術骨幹,幫助包括武安在內的70多個村搞生態治山,不計報酬、不講條件,有難就幫,一幫到底。幾十年下來,前南峪生態發展模式在八百里太行不斷延伸,河南、山西和河北三省近20個縣30多個鄉鎮143個村受益。郭成志説:“一山綠了不算綠,滿山皆綠好家園”。

  事實證明,郭成志是對的、前南峪是對的。1996年8月,又一場大洪水,把邢臺縣西部山區60%耕地洗劫一空,90%的水利設施遭到破壞。前南峪卻安然無恙,不僅棵樹未衝,分田未毀,果品産量還比上年增長了10%。原國家科委的領導同志評價前南峪:“大自然是公道的,總對掌握規律的人們予以厚報。植樹造林能保持水土,抵抗災害,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兩次洪水,讓郭成志和前南峪人更加認識到,生態環境比什麼都重要。

  為了綠化環境,解決村民的燃料問題,村裏還投資368萬元建設了兩座秸稈氣化站。如今,前南峪植被覆蓋率達94.6%,林木覆蓋率90.7%,負氧離子每立方釐米達到7000個,是城市的10到20倍。2012年,前南峪村林果收入680多萬元,旅遊門票收入580萬元,旅遊帶動收入1350萬元。萬邦珍果園內,萬畝板栗漫山遍野,新疆薄皮核桃、美國凱特杏、美國紅提葡萄、澳洲秋紅油桃、大杏仁、歐洲榛子、烏克蘭大櫻桃以及杜仲、樹莓、北海道黃楊等紛紛在此安家落戶。優良的生態環境帶給前南峪的不僅是物質上的富足,更有金錢買不來的幸福指數。幾十年間,前南峪每人平均壽命提高了8歲,現在村裏90多歲的老人就有8位。一位來前南峪出差的人説,他心率不齊需要定時吃藥,可到了前南峪,忘了吃藥也沒不舒服,一測心率完全正常。

  全村368戶,90%已住進別墅,如今他仍住著上世紀60年代的老房子,他説:“我就是村裏的第368戶”

  到過前南峪的人,無不被村榮譽室裏大大小小的獎牌所嘆服——國家級35個,省級44個,市、縣級的達200多個。上世紀90年代,前南峪還榮獲了聯合國環境保護“全球500佳”提名獎。面對這些榮譽,郭成志誠懇地説:“其實我們的想法很簡單,把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我們的奮鬥目標,‘目標’永遠跟著‘嚮往’走。”

  上世紀60年代,前南峪是出了名的窮村。“紅薯幹,山藥蛋,窩窩頭,糠炒麵。”鄉親們每天能吃上一頓麵條很不錯了。郭成志知道百姓的困難,更明白自己肩上擔子的分量。他下定決心,豁出命來也要讓鄉親們過上三餐不愁的好日子。修建梯田用的石頭,每塊有100多斤重,一畝梯田需要幾百塊、上千塊,全都是肩扛擔挑。在郭成志的帶領下,前南峪人硬是用肩膀扛出了400多畝梯田。修田、植樹、治水、建壩,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前南峪人解決了溫飽問題。吃飯不用愁了,但群眾的手頭還是不寬裕。群眾盼著手裏能有個零花錢,這成了郭成志的新目標——讓群眾富起來。於是,他們又把滿山的用材林改植經濟林,建設生態經濟溝,建起一個以板栗為主、幹鮮果樹達29.64萬株的果品基地,昔日的荒山禿嶺變成了林茂果豐的花果山。

  前南峪人的收入成倍增長,開始第一次用百萬元來計算。富起來的前南峪人聽説山外有了電視,在買什麼都要憑票的年代,郭成志派人到廠家買回一批環宇牌電視機,集體補一半,個人承擔一半。那時,全漿水鎮只有3台電視,可前南峪人家家戶戶看上了電視。山外邊又有了電話。郭成志找人從邢臺市區拉來電纜,最早在山區自辦程式控制電話,每戶補助1000元。如今,前南峪家家戶戶看上了有線電視,用上了電腦。

  有人曾經問郭成志,為什麼前南峪能夠40年“紅旗不倒”?郭成志的回答是,群眾的滿意,就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好回報,讀懂了群眾訴求,就抓住了工作的根本。“先治坡,後治窩。”富起來的前南峪人對住房有了更高的期待。選新址蓋新房,還是拆舊建新?選新址蓋新房,對幹部來説相對簡單,用不了三五年就能建成一個新村。而拆舊建新涉及一家一戶甚至一分一厘的利益,矛盾多,問題多,複雜難辦。當時,大多數群眾的意願是拆舊建新。討論會上,群眾都説,前南峪村有500多年的歷史,是祖祖輩輩生活的“風水寶地”,不願離開。就按群眾的意願辦!郭成志最後拍板:拆舊建新,工作再難做,也不能違背群眾的意願。一開始,群眾對蓋樓房不太接受,認為農村就該是平房。人們嚮往美好的東西,但美好的東西往往要求人們做出習慣的改變。郭成志的辦法是,先蓋兩棟“樣板樓”。沒多長時間,村民就轉變了看法,紛紛要求住樓房。

  “群眾思想扭不過彎兒的時候,就是考驗幹部能否凝聚人心、繼續發展的關鍵時候。”郭成志認為。拆舊建新,一分一厘涉及群眾利益。於是,村裏組織了由黨員和村民代表參加的34人評議小組,評估舊房房價,舊房作價集體買斷。評估結果三榜公佈,一榜、二榜讓群眾提意見,三榜定案,群眾心服口服。如今,前南峪368戶村民90%都已住進別墅式二層小樓,而他,仍住著上世紀60年代的老房子,他説:“他要當村裏的第368戶,最後一個住上別墅。”現在到前南峪村的遊客絡繹不絕,乾淨整潔、優雅別致的二層小別墅很是引人注目。許多村民還把自家的別墅變成了“家庭旅館”,最多的年收入達五六萬元。

  “如今,我們前南峪人幾乎沒啥犯愁的事。”村民李海書説。看病不用愁。原來村裏給報銷70%,新農合實行後,除國家報銷部分外,剩下的村集體全報,村民看病不花個人一分錢。上學不用愁。早在改革開放初期,村裏就實現了義務教育全免費,考上大學還有6000元的成才鼓勵金。養老不用愁。65歲以上老人,村集體每年補助600元,還能享受每年2000元的個人福利。工作不發愁。村裏有山場、有旅遊、有企業,人人都有班上。不僅解決了本村人就業,還吸引了很多外地人來前南峪就業。住房不用愁。村民蓋新房,村集體補貼一半,90%的人都住上了別墅式小樓。前南峪人過上了令人艷羨的好日子。但這並沒有讓郭成志止步。“我已經71歲了,還想為家鄉建設出把力,不幹,對不起鄉親們!前南峪去年每人平均純收入是9280元,在未來五年內,我們要把前南峪建成邢臺市旅遊中心;把漿水、前南峪農副産品打造成全國龍頭企業;投資近十億建設生態旅遊度假村,主體工程已初具規模,我們的旅遊公司還要上市,到2020年提前實現翻一番目標,把前南峪建設成太行山最綠、最美、最富的地方。”

  人物簡介

  郭成志,1944年生,中共黨員,高級經濟師,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邢臺縣漿水鎮前南峪村黨委書記。1966年任邢臺縣前南峪村副支書、民兵連長。1977年任前南峪村黨支部書記至今。先後兼任邢臺縣漿水鎮副鎮長、鎮長,1990年至今兼任邢臺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曾多次被評為河北省農業勞模和省勞模、省優秀共産黨員和優秀農民企業家,並於1989年被評為全國勞模,先後當選為從鄉鎮到全國五級人大代表。1993年至今,連續當選為八、九、十屆全國人大代表。2006年,被農業部等單位評為城鄉一體化暨新農村建設功勳人物和中國十大農村帶頭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