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工國際化 下一個目標是誰
- 發佈時間:2015-01-17 16:40:38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柳工國際化真不是吹的,一萬兩千名員工三千多人會講外語!
文 | 本刊記者 陳雪婉
細節有時候或許更具説服力。
“So I just speak Chinese first and I would like give you a chance to give a question to me after the conference ”,為了照顧在場的外媒,曾光安時不時要説句英語。不僅如此,整個見面會那些為外媒記者做同聲傳譯的也都是柳工自己員工。數據更令人驚訝:柳工股份公司近一萬兩千名員工,本部至少一千五百名人會講外語,更別説那兩千名來自30多個國家、會講40多種語言的海外員工 。這可是成立於上世紀的傳統老國企啊!
海外銷售比例最高,柳工憑什麼?
11月的上海淫雨霏霏,冷風怒號。
工程機械行業曾經的狂飆突進、激奮人心一去不復返,陣痛羈絆。而在曾光安臉上,我們卻讀到了少有的“春風滿面”。儘管他本人對整個行業當前及未來幾年持非常謹慎的態度,甚至坦言“沒有看到對我們行業發生好轉的重大事件和趨勢”。
那麼,柳工為什麼看起來依舊底氣十足?
過去幾年,當整個行業激情澎湃,柳工則常被人詬病相對保守。如今時過境遷,令曾光安感到慶倖的正是在行業狂熱時期,柳工保持了較為冷靜的頭腦,倒頗有幾分“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意味。
相對健康,是曾光安對柳工目前的評價。雖然整體上,柳工的銷售額、營業水準在過去三年也是有大幅下降,但是從現金流、資産品質、客戶結構及後續投入來看,柳工保存了還算充足的“體力”。財務報表顯示,柳工仍有將近50億元的凈現金且基本無銀行貸款。
財務上的健康,給柳工以充足的時間、資源調整戰略。手中有糧,心裏不慌。
曾光安曾説,柳工對海外市場理解絕不亞於任何公司。提升在海外銷售彌補中國市場的下降——柳工瞄準了歐美成熟市場,意在從發展中國家走向發達國家。在他看來,中國乃至發展中國家市場已遇瓶頸,歐美發達市場尚有空間。視角變了,活水清流。
在現場,這位略帶口音的老總喜歡講重點,他為記者們算了一筆賬。全球整個工程機械市場,中國約佔33%。撇開這三分之一,剩下的歐美市場分得60%。目前來看,中國加上其他的市場,我們中國企業所能抵達的大概是55%左右。這也就意味著,全球還有45%的市場,以中國的産品和技術水準是進入不了的。而這些正是相對穩定的市場。
2013年柳工海外銷售收入佔全部銷售比例為30%。“現在我看到的行業報表裏面,柳工是最高的”,曾光安似乎有些“得意”。在歐洲,柳工近年的銷售業績超出預期;在北美,銷售從去年開始已經有了比較大幅度的增長。
早在2005年,柳工就開發了北美的代理商,隨後買下代理商,2008年柳州北美公司在休斯敦成立。但柳工的美國夢並非一帆風順。從那之後,它一直是虧損的。經過管理層重組、行銷方案調整、産品線整合及運營探索等一系列措施,到2013年柳工北美開始盈利了。是年,它實現銷售額超過3000萬美元的業績。
截至目前,柳工在南非、巴西、阿聯酋、荷蘭、印度、波蘭、新加坡、俄羅斯、香港以及美國都開設了海外子公司。
國際化做得風生水起,柳工憑什麼?
其實,從上面柳工北美篳路藍縷般的探索歷程中我們也能看出些許門道。
還是從細節説起。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柳工副總裁閉同葆(David Beatenbough)具有深厚的技術背景。柳工人親切稱其為老閉。見面會上,老閉特別提到了裝載機856H系列的研發,四年前開始進行,每天三班,一週七天連續不斷進行試驗。如果加上實驗室裏的時間,那麼已經累計超過了5萬小時。這簡直就是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的完美演繹。
事實上,從2012年柳工就開始有了戰略的轉變,從比數量到拼品質,從中小馬力向大型化發展。這不,就在Bauma China 2014展會上,柳工最大輪式裝載機CLG8128H驚艷上市。
“如果中國企業能夠真正通過技術和品質提升進入到這些成熟市場,那麼我們認為這樣的企業才是真正做到國際化”,曾光安意味深長地説道,“可是我們很多企業仍在打價格戰,損害的不僅是聲望還有利益。”
産品準備到位,柳工還在關注少量空白地區如非洲東部、中部,西歐以及已有足跡地區的深度開發。雖然柳工在北美深耕探索長達七八年,已具備15個代理商,但市場卻只開發了20%,仍舊有八成的空間。
最會並購的柳工,意在釣什麼魚?
説起柳工的海外之路,有人稱它十年磨劍。柳工自己把國際化定為三步走:海外行銷、海外製造、全球運營。彼時,2003年,柳工剛邁開國際化步伐。其實在這之前,柳工與海外市場或多或少也有些許結緣。更早的1987年,柳工引入Caterpillar(卡特彼勒)裝載機技術;1995年,柳工與德國傳動零件製造商ZF Friedrichshafen AG(採埃孚)合作,在柳州創辦合資企業。
如果説,5萬小時的細節僅僅是管中窺豹,那麼柳工十年來的海外戰略則足以闡釋,柳工的國際化三步走戰略正是其海外市場捷報頻傳的重要原因。
2003年以前,柳工的國際化基本上是貿易型的,産品由客戶採購,然後把産品送到國外去。
《中國機電工業》查閱柳工官網發現,東盟市場是柳工最早進入的海外市場。銷售額佔據柳工海外業務近五分之一的份額。就在2003年,柳工首屆全球經銷商年會于桂林召開,一位來自新加坡的商人,成為柳工在東南亞的首個代理商。隨後在越南、泰國、菲律賓、柬埔寨、印尼、緬甸等東南亞國家陸續組建起了柳工的代理商團隊。
2007年到2010年,廣西柳工的國際化戰略進行了調整,致力於打造海外銷售渠道,同時建立海外子公司。2009年,它在印度印多爾附近建立了中國工程設備製造商的第一個海外工廠。
據曾光安介紹,柳工在印度的工廠經過兩年的調整已變成本地化的工廠,在當地採購並且主要經營人員都是當地印度人。“前兩年在虧損,今年已開始盈利”。
2012年,柳工以1.7億茲羅提(約3.35億元)收購了中歐最大的工程機械製造商、全球七家擁有完整推土機生産線製造商之一的波蘭Huta Stalowa Wola公司(簡稱HSW)下屬民用工程機械事業部(Division I)及旗下全資子公司Dressta100%的股權。這是柳工在海外市場的首次並購。吃下中歐最大的工程機械製造商,此時,業界稱其為一次“成功的生猛並購”。曾光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收購HSW為柳工鍛鍊了一批整合人才,一批國際談判人才,也鍛鍊了柳工本部和海外公司相互支援的管理流程,這是花錢買不到的。“可以這樣説,這是柳工真正的轉捩點。”
目光轉向國內。2000年8月,柳工收購江蘇江陰道路機械廠,成立江陰柳工道路機械有限公司,進軍壓路機行業。過去十年,江陰柳工銷售收入年均增長率超過49%,銷量年均增長率超過34%,高出行業30個百分點。2008年2月,收購蚌埠振衝安利工程有限公司,重組成立安徽柳工起重機有限公司,進軍起重機行業。
利用並購的方式縮短讓自己強壯的時間表,這的確是一條捷徑。
雖不在並購範疇,柳工與康明斯、美卓的合資同樣可圈可點。去年3月份,柳工與美國康明斯合資發動機基地建成投産,柳工借助康明斯公司技術平臺,拓展發動機産品的新領域,瞧這算盤打得,精明!最新的案例,柳工美卓合資公司,柳工更是盯上了美卓在移動破碎市場的領先地位,用曾光安的話講,移動破碎最靈活、經濟效益最高,而中國在這方面與西方比,那就是原始與現代的差別。
甚至,在2012年的全球品牌峰會上,柳工被評為“中國最佳全球品牌高效並購”獎,表彰其不僅能“靜下心來佈局全球”且在海外並購中表現出一種“不張揚的高效率”。而就在本次媒體見面會上,曾光安也“毫不謙虛”,稱工程機械行業柳工是最會並購的企業,並透露未來發展的主要道路就是並購。更“誇張”地,他對現場媒體發出邀請,只要能夠滿足柳工的戰略需求,好的品牌、好的技術,我們有意去談,“所以你們媒體交友廣闊,有什麼好料子,也給我們分一塊”。
我們也不禁好奇,自詡最會並購的柳工,下一個目標,會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