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南水北調辦主任回應境外抹黑:沒什麼可藏著掖著

  • 發佈時間:2015-01-16 15:52:00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1月14日,2015年南水北調工作會議在河南南陽召開,安排部署2015年南水北調工作。在媒體通氣會上,國務院南水北調辦主任鄂竟平對境外一些媒體對南水北調工程的抹黑作出了回應,南水北調辦主要領導就移民補償、國際交流等問題接受了《環球時報》記者的採訪。

  環球時報:關於丹江口移民率先的16倍補償,這個標準是如何制定出來的?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徵地移民司司長袁松齡:這個16倍的補償措施是我們南水北調工程率先在全國範圍內實行的,在南水北調之前,水利工程的補償基本是8倍到10倍。然而在整個遷區規劃工作來看,8倍10倍標準顯然是太低。我們的規劃也是以人為本,不讓被徵遷的移民吃虧,所以按照當時國家標準作參考,南水北調率先實施16倍補償。東、中線移民工程永久徵地是96萬畝,臨時用地45萬畝,總體來講,被徵遷的群眾對國家的政策是理解和支援的。

  環球時報:資料中提到,南水北調移民過程中河南、湖北兩省有18名幹部因為過度勞累,犧牲在移民搬遷第一線,可否介紹下具體情況?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徵地移民司司長袁松齡:我們34.5萬移民的整體搬遷過程中,有近十萬幹部投入到組織工作上。在這十多年以來,先後有18名幹部倒在工作崗位上。比如説,湖北有一個叫劉峙清的幹部,就是由於工作勞累心臟病突發,倒在了工作崗位上。還有比如河南南陽淅川的幹部也是這樣。整個村的移民,在搬遷前的一個晚上,基本都是行李拉起來,車裝好之後,點燃篝火,幹部們就陪著,第二天把大家送走。基層的幹部基本上每天都和移民們朝夕相處,在搬遷過程中得不到休息,而且很鬧心。我們有很多這樣的事跡。

  環球時報:在南水北調工程中,我們是否借鑒過國外的一些經驗,與其他國家的交流情況是怎樣的?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主任鄂竟平:國外的工程,我們考察了幾個,比如美國、德國、加拿大、西班牙等等。總的來説,引水工程中的過程管理有一些可以借鑒,比如説國外有的工程是以公益性地來管理,由政府託管,只按照成本來收取水費,即按照建設和維護這個工程花多少錢來收水費,讓工程自身能良性運作,但不盈利。

  咱們國家基本也是按照這個套路來弄的。

  再有就是調水的生態問題,也是值得借鑒的,國外在調出區和調入區的生態上,都有一些説法。德國對一些生態方面的規定蠻具體的,比如這條河流,流量到什麼數值就要調水了,到什麼數字就不能調水了,規定得很具體,管理很精細。這方面咱們應該特別需要注意,尤其是北方一些地區,水資源特別珍貴,如果沒有一個量的概念,就不是很好管。

  對於境外一些媒體針對南水北調工程的抹黑,鄂竟平給予了回應,他表示,南水北調工程沒有什麼可藏著掖著的,為什麼呢?因為它是一個積德的事兒。“北方一些地區的水資源已經緊缺到那樣一個程度了,咱們把寶貴的水資源調來,叫老百姓能喝上好水,讓生態環境不再惡化,大家生活在一個優美的環境裏,這不是積德嗎?一個積德的事有什麼可藏著掖著的?”

  鄂竟平強調,國務院的政策都是透明的,有多少錢、幹多少事,達到什麼目標都是透明的,媒體什麼問題都可以問,都可以討論。“一些境外的媒體,話説的讓人真的不好理解,英國有家媒體,大致意思説‘南水北調是禍國殃民的,引的都是臟水,比如中線,想把水引到東北工業基地,還沒到天津就不能用了’。我們從來就沒有過‘把水引到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方案,有些境外媒體説這些話的時候,連事情都搞不清楚,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居心。” (環球時報記者范淩志)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