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浙江工業新常態
- 發佈時間:2015-01-16 03:29:32 來源:浙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張金如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經濟新常態9個方面的趨勢性變化,工業是經濟轉型發展的主戰場,也是經濟新常態表現最為集中和突出的領域。結合浙江發展實際,工業新常態可以歸結為新速度、新結構、新動力、新方式四大特徵。
從增長速度看,浙江工業是全國最早由高速增長進入中高速增長的省份之一。進入新世紀以來,浙江工業增速平臺由2002-2007年的15%左右下行到10%左右,2012年開始更是進入了個位數增長階段。雖然增速換擋是新常態的重要表現之一,但保持工業經濟增速在合理區間,是全省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支撐,新常態下仍需要著力抓好穩增長。
從産業結構看,浙江工業是全國最早暴露結構性矛盾並推進結構調整的省份之一。早在2000年,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加快實現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的目標和任務。十多年來,歷屆省委省政府持之以恒做好存量提升和增量發展兩篇文章,取得明顯成效。特別是2013年以來,以治水治氣為突破口,倒逼工業轉型升級的步伐明顯加快,我省已成為全國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典型。雖然我省産業結構調整起步較早,以資訊經濟為代表的新興産業發展迅速,但目前低端落後産能的比重仍然較大,新常態下仍需著力推進調結構。
從發展動力看,浙江工業是全國最早由投資和出口推動轉向創新和內需拉動的省份之一。投資和出口曾經是我省工業快速增長的兩大主要動力,但“十一五”以來均有明顯的下降。1990-2005年間全省工業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速高達30.6%,2006-2013年間年均增幅只有12%;出口交貨值佔工業銷售産值的比重也由2006年27%的高峰值下降到2013年的18.8%。與之對應,近年來我省創新和內需要素對工業增長的驅動作用大幅提升,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産率從2005年的8萬元/人·年提高到目前的17.7萬元/人·年,內銷對工業銷售産值增長的貢獻率從76.8%提高到83%。我省工業增長動力提前轉換的事實表明,新常態下既要充分發揮有效投資的推動作用,更要依靠創新驅動和內需拉動。
從發展方式看,浙江工業是全國最早走上高效集約發展之路的省份之一。缺煤無油少礦、人多地少環境承載容量有限的省情迫使浙江工業更加注重高效集約發展。我省單位GDP能耗和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已從2005年的0.90噸標煤和1.41噸標煤分別下降到2013年的0.63噸標煤和0.89噸標煤,能源利用效率位居全國第3位,2014年單位GDP能耗和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雙雙創下歷年來最大的降幅;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已達95.2%,高出全國32.4個百分點。我省工業增長方式提前轉變的經驗表明,只有走綠色低碳迴圈發展之路的工業,才是有生命力和競爭力的工業,隨著城鄉居民對水、氣、土壤等生存環境要求的進一步提高,必須繼續堅持走高效集約發展之路。
浙江工業如何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首先,要把工業新常態當作競爭的新起點。舊常態下,一些市縣抓住了當時的機遇,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這種發展模式在新常態下已經難以為繼;也有一些市縣雖然錯失了舊常態時的發展機遇,但新常態為它們提供了新的機遇。可以説,無論是工業發達市縣,還是工業欠發達市縣,工業新常態讓大家同時處在了新的起跑線上。
要把工業新常態視作工作的新要求。樹立“大增長”的理念,科學看待生産增速的回落,更多關注品質效益的增長,把增長的目標定位為“生産+效益”的綜合性增長。樹立“大工業”的理念,科學看待製造環節比重的回落,更加重視生産性服務業的發展,把工業的內涵定位為“製造+服務”的大工業。樹立“大資訊”的理念,科學把握資訊經濟與資訊産業的內在關係,更加重視網際網路産業的發展,把資訊經濟定位為“資訊産業+資訊化應用”。樹立“大融合”的理念,科學把握産業之間融合發展、跨界發展的大趨勢,把推進發展融合型産業作為工作重點。
要把工業新常態看作面臨的新挑戰。伴隨著工業增速的下滑,企業資金鏈斷裂風險有可能增加,産能過剩問題可能會更加突出,從而加劇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能不能過好工業新常態這一關,是對我們的重要考驗,要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冷靜應對、努力化解。
要把工業新常態化作發展的新機遇。工業新常態給我們帶來了更大的結構調整機遇,特別是消費需求的變化和增長速度的回落,可以倒逼更多的低端産業、低端産品和落後産能退出市場,從而為資訊經濟等新興産業騰出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財稅、金融、價格等改革的深入推進,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將使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我們要積極主動把握機遇,在經濟新常態下重塑浙江工業發展新優勢。
(作者為浙江省經信委主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