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付卡企業陷入輿論漩渦
- 發佈時間:2015-01-15 02:32:43 來源:京華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預付卡企業陷入輿論漩渦
行業亟待加強資訊披露
繼各地出現層出不窮的P2P公司資金鏈斷裂、負責人跑路、投資者血本無歸的狀況後,第三方支付領域也出現問題,記者日前獲悉,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上海暢購企業服務有限公司出現預付卡無法使用的情況。業內人士分析,預付卡企業的風險暴露背後是企業盈利能力的下降和備付金管理能力的不足,行業亟待加強資訊披露。
京華時報記者馬文婷余雪菲
上海暢購資金鏈斷裂引關注
1月9日,中國支付清算協會(以下簡稱支付清算協會)下發《關於加強預付卡行業風險管理防範業務風險相關事宜的提示》的通知(以下簡稱《提示》),《提示》顯示,近期,部分預付卡機構暴露出經營管理不善、風險防控能力薄弱等問題,有3家獲牌預付卡機構陸續發生風險
事件,不過,支付清算協會並未提及具體是哪3家預付卡機構發生風險事件。
記者了解到,最近一次影響較大的是上海暢購企業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暢購)出現預付卡無法使用的情況,自2014年12月以來,越來越多的商家暫停使用暢購卡,直至全面停用,各地持
有暢購卡個人和商家紛紛趕赴上海暢購公司總部要求兌付。
此外,另一家第三方預付卡企業上海得仕企業服務有限公司近日也傳出特約商戶被限制刷卡。但得仕官網聲明指出,“被限刷”是謠言,目前公司經營正常,並未出現任何經營困難或影響正常經營的事項。
■事件
預付卡行業盈利困難
京華時報記者了解到,上海暢購之所以出現資金鏈斷裂,主要是違規經營造成的。央行上海總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人民銀行在對上海暢購企業服務有限公司進行行政執法檢查時,發現該公司存在嚴重經營違規造成資金週轉問題,無法及時完成對特約商戶的資金結算,其違規所涉及的事實還在深入調查中。
據了解,預付卡企業的盈利主要來自四個方面:一是卡的手續費及管理費;二是商戶返點;三是因過期或購卡人棄用而造成的殘值;四是售卡本身帶來的大量客戶備付金所産生的存款利息。其中第四部分是盈利的大頭,而這部分利息現在正在逐漸減少。
一位第三方支付從業人士告訴京華時報記者,預付
卡行業目前盈利狀況不佳,一些預付卡第三方支付機構由於利潤空間減小,挪用備付金的情況十分嚴重,挪用的備付金也主要用於投資,以補充公司的盈利。
支付清算協會的《提示》中,明確強調備付金管理是預付卡業務管理核心。根據規定,預收資金只能用於企業主營業務,不得用於不動産、股權、證券等投資以及借貸。
■現狀
■探因
反腐風暴影響預付卡業
新一屆領導班子上臺以來,颳起反腐風暴,預付卡深受其影響,遏制預付卡行賄受賄。一位預付卡業界人士對京華時報記者表示,採取預付卡實名這一系列舉措,的確起到一定“防賄促廉”的作用。要求各級官員“不能收受預付卡”等這類“通知要求”,一定程度上導致預付卡消費增幅放緩。
一位辦卡較頻繁的顧客對京華時報記者表示:“我常去的那家預付卡公司,原來每個櫃檯前都有銷售人員,同時,報某個銷售人員的名字還能減免辦
卡費。後來再去的時候,發現銷售人員好多都走了,並且取消了老客服減免辦卡費這一優惠。感覺政策對他們的影響還是挺大的。”
即便是從整個預付卡市場來看,增速都在下滑。去年諮詢公司貝恩發佈《2014年中國購物者報告》指出,零售預付卡在中國常被作為公司福利或互相饋贈的禮品卡,2012年以來,中國政府的反腐敗措施限制了在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的零售預付卡發放數量,從而導致零售預付卡消費增速放緩。
■建議
應加強資訊披露機制
第三方支付作為網際網路金融的基礎設施,近幾年來競爭激烈,甚至小公司生存空間有限,出售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業內人士表示,此前預付卡機構比拼的都是如何“傍大款”,如果能夠傍上大型企業集團或者政府客戶,就可以解決很大的盈利問題。然而現在,企業客戶受到外界因素影響較大,預付卡企業也不得不更多轉向個人購買者。
在西南財經大學中國支付體系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海山看來,除了預付卡機構本身的轉型,如何加強資訊披露也是行業亟待建立
的機制。他認為,如果第三方支付機構只管清算和結算,資金在銀行體系裏流動,風險從理論上説是可以杜絕的,但是目前對於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監管體系和法律並不健全,創新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很容易鑽法律的空子。“更重要的是,目前針對資金託管的資訊披露不夠。”田海山告訴京華時報記者。
專家預計,自2014年以來,監管不斷加碼,第三方支付的爆髮式增長,預計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小公司,面臨較大壓力,但按照2014年的監管文件來看,大的監管方向不變。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