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肥厚性心肌病合併房顫患者應積極治療

  • 發佈時間:2015-01-15 01:31:0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治療手冊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心房顫動(房顫AF)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健康問題,特別是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中,房顫是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不齊,是常見並發癥之一,對臨床病程與預後影響極大。房顫已成為肥厚性心肌病治療過程中的棘手問題。但房顫射頻消融不失為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

  多個流行病學研究顯示:HCM患者房顫的發生率是普通人群的4—6倍;患病率為10%—28%,Olivotto等對480名HCM患者隨訪9年發現,AF發生率約為22%,且與年齡呈明顯正相關,大於60歲患者最高,HCM相關的死亡風險明顯增加。

  房顫的預測指標包括:患者年齡、左心房大小、舒張功能是否受損、晚期收縮功能如何、以及其他病理生理異常(微血管迴圈、自主神經功能等),其中左心房擴張是一種強的獨立危險因素)。

  臨床發現,HCM患者房顫的遠期預後明顯不同,約1/3患者可無嚴重症狀,也不存在明顯血栓栓塞,但大多數患者,特別是永久性房顫患者預後嚴重不良,強烈提示維持竇性心律可能會改善預後。HCM患者房顫急性發作,常會合併明顯心功能障礙,出現肺水腫、暈厥、心肌缺血、猝死等。若心律不齊經常發作,最終會演變為慢性心律不齊,患者出現活動耐量明顯下降,生活品質差。慢性房顫患者中,進行性心力衰竭、卒中的風險增加。心臟電生理的不穩定性及心肌缺血,可使快速心室率的房顫發展為室顫,使患者猝死。卒中及其他心源性栓塞事件事是HCM患者致殘及死亡的主要原因。

  HCM患者房顫的發生率是正常人群的6倍,其中涉及的病理生理機制有:基因突變、結構異常、心房傳導延遲受損等。約60%患者存在明顯的基因突變,主要包括:β-肌球蛋白重鏈(β-MHC)、肌鈣蛋白T(cTnT)、肌球蛋白結合蛋白C。β-MHC錯義突變與AF發生風險明顯相關;血管緊張素受體基因多態性則與AF進展過程有關。心肌肥厚、左房壓力超負荷、心房肌纖維化,最終導致心房結構異常。

  目前,尚缺乏針對HCM患者AF治療的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其藥物治療的原則多遵從控制節律、控制室率、抗凝。2011年11月,美國心臟病學會基金會(ACCF)/美國心臟學會(AHA)聯合發表了首部肥厚性心肌病(HCM)診斷和治療《指南》。《指南》專門對HCM合併AF的治療進行了綜合評價,並給予指導建議。導管射頻消融術已成為HCM患者房顫治療的主要手段,但其治療經驗仍有限。近幾年來,北京世紀壇醫院心內科收治了多例這樣的患者,臨床數據表明,治療效果較好,許多患者房顫不再發作,症狀明顯減輕,生活品質顯著提高。總之,按照《指南》推薦,射頻消融治療仍然是HCM合併房顫患者最主要的治療手段之一。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