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創新消費産品
- 發佈時間:2015-01-14 20:29:26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4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漲幅走低與産品價格指數(PPI)連續為負值,實際上是中國經濟治理所面臨的複雜局面的體現。
我國宏觀層面需求放緩的根源是過去幾年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事實上,中國政府大量、集中的投資對市場流動性的刺激效果比美國的量化寬鬆還要強。即使沒有發生金融危機,中國在幾年前瘋狂擴張的産能也超過了全球的需要,導致幾乎所有的産品都過剩,為今天中國連續的CPI和PPI下行埋下了隱患。2014年中,PPI出現長時間連續負增長,並長期低於CPI,尤其是生産者批髮指數嚴重惡化,説明我國産能的過剩和閒置狀況異常突出。
2015年,宏觀層面的需求狀況可能會更加糟糕。國際上,美國實現了5%的增長,但是對中國的拉動有限;歐盟出路依然如同迷局;石油價格大跌,産油國“武功已廢”。從內部看,經濟體制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改革紅利不易獲得。新常態下要調整經濟結構,提升發展品質困難重重。
要清醒地認識到,宏觀經濟上下起伏的實質就是經濟內部結構的自我調整。如果再次祭起擴張的大旗,繼續推行刺激政策,很可能會引發新一輪的産能過剩。當前正確的做法就是消解之前刺激政策的影響,等經濟調整好之後,産品供需達到自然平衡。如果一味擔心經濟“冷”,不敢讓增速下降,過度運用宏觀調控放縱市場發“熱”,就會讓問題加重。
CPI處於低位的情況下,人民幣的購買力更強。但是面臨通縮預期,居民的消費動力更加匱乏。而且就當前情況看,中國消費升級已經遭遇天花板,我國的恩格爾系數與大部分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很小。如果不能及時創新消費産品,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國很有可能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要跳出“消費動力匱乏—需求更弱—産能過剩加重”的惡性迴圈,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讓市場配置資源。從企業層面看,要努力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存貸款利率都要市場化,取消對貸款企業的身份識別,照顧中小企業的金融需求,因為“只有企業家最了解市場需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