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朱建勳:給航太器做件“防護服”

  • 發佈時間:2015-01-14 11:10:0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予陽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人物小傳

  朱建勳,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他是我國上世紀七十年代恢復高考後招收的第一批大學生,從華中工學院(現為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畢業後,學習液壓傳動的他被分配到南京玻璃纖維研究設計院工作,從此跟預成型體結下了不解之緣,先後獲得國家級獎勵2項、授權發明專利10余項。

  提起“預成型體”,可能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有些生僻的詞;但是提起“神舟”、“嫦娥”,大家都知道它們代表了我國的航太科技水準。

  航太飛行器在穿越大氣層時,劇烈摩擦會産生數千攝氏度的高溫,足以燒蝕掉鋼鐵等金屬材料,讓這些航太飛行器在瞬間“粉身碎骨”。為了保護航太飛行器的關鍵部位,就必須為它穿上用預成型體做成的“特製防護服”。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朱建勳,就是給飛行器做特殊衣服的人。

  “外國人能做出來,我們也能!”

  在中材科技的實驗室裏,只見梭子上下翻飛,將一根根閃亮的纖維編織成一塊特殊的長方體織物。可別小看這塊“貌不驚人”的織物,這就是能抵禦幾千攝氏度高溫的“預成型體”。一塊預成型體纖維織物體積雖然只有幾立方釐米,價格卻堪比一輛豪華轎車!

  不善言辭的朱建勳説起“預成型體”,眼睛裏洋溢著興奮。他微笑著告訴記者:“平時大家穿的衣服,包括沙發佈藝都是二維的,但預成型體卻是三維的。通俗地講,就是一塊立體織物。這種立體織物有一定厚度,擁有抵禦高速高溫、防止材料開裂的特殊結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些國家在航太飛行領域遭遇挫折,高溫氣體擊穿航太器導致機毀人亡的深刻教訓讓各國科研工作者意識到,誰在航太器隔熱材料上率先取得突破,誰就有可能在太空探索領域位居世界前列。一場航空隔熱材料研製的競賽拉開了大幕。朱建勳是“文革”後恢復高考的第一批大學生,成績優異。畢業後,他投身到這場競賽中,一幹就是30年。

  這是一場艱難的競賽。作為一種三維纖維材料,預成型體應用涉及空間飛行器和航空航太裝備,在這樣的前沿科技領域,國外技術封鎖、性能數據保密,産品買不來、技術引進不到,只能立足自主研發。

  “我一直覺得,外國人能做出來,我們也能做出來。一定要爭口氣!”朱建勳説。

  “科研工作要耐得住寂寞”

  “他是一個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與他共事多年的同事鄧洪説。在他眼裏,朱建勳儒雅謙遜、不慕名利,是個每天早上起來買菜、拿牛奶的好丈夫、好爸爸,更是一個特別耐得住寂寞的科研工作者。“我做民品,他搞軍品。他的研究領域特殊,開發週期比較長,有時候5年到10年才能出一個成果。但即便出了成果,由於應用領域的特殊,著也很少人知道。但他十分踏實,特別執著,有耐心。”鄧洪説。

  研製預成型體的日日夜夜,讓朱建勳難以忘懷。難忘的不僅是奮鬥的艱辛歷程,更是老一代中國科技工作者心懷祖國、不講條件、堅持不懈、無私奉獻的精神力量。

  “那時條件很艱苦,但很充實。非常感謝一起奮鬥的同志們,他們付出了很多。有的人住得很遠,公交車不方便,從家到單位要走一兩個小時。但沒有人叫苦,更沒有人講條件。大家想的都是怎麼儘早把科研難題攻克。”朱建勳陷入對往事的回憶裏。

  “我們都住在幹打壘的房子裏,要自己生火做飯。那時大家都是年輕人,沒幾個人會生爐子。”朱建勳回憶起那時的清苦生活,臉上露出了微笑。但是提到孩子,這個高大的男人不禁眼眶濕潤了。“我自己怎麼苦都可以,最對不住的是孩子。”朱建勳説。

  孩子小的時候,妻子經常出差,朱建勳一邊搞科研,一邊照顧孩子。有一次,加班回到家裏,看到孩子在廁所門口睡著了,臉上還有淚痕。為了不耽誤科研,朱建勳再加班就帶上孩子,讓孩子睡在辦公室裏以便照顧。

  生活條件的艱苦容易克服,科研的艱辛要經受的就不僅僅是辛苦,還要面對失敗的打擊。每做出一個試驗品,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接下來是成千上萬次試驗。失敗就得從頭再來。一次次試驗,只有一根根細細的纖維做伴。

  在看不到希望的時候還能堅持下去,支撐朱建勳和他的科研夥伴的究竟是什麼?面對記者的提問,朱建勳的面色凝重起來。“科研工作要耐得住寂寞,再難也要幹!”他對記者説,“一代材料、一代裝備、一代武器。如果沒有這些材料,我們的飛行器、導彈就無法飛得更遠,我們就無法在國際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

  “中國人要有科技自信”

  國家的迫切需要,讓朱建勳和他的團隊毫不懈怠。研製的關鍵階段,一天24小時兩班倒,有時候就睡在辦公室。

  青絲變成白髮,堅持不懈的長期努力終於開花結果。一系列研究成果,使我國防熱材料研製應用水準達到世界先進水準。大量成果得到轉化,多種結構與産品在我國10多個重點飛行器上獲得成功應用,大幅度提高了我國飛行器材料的先進性,為我國航太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準作出了突出貢獻。整體穿刺技術、碳鎢雙組分預成型體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朱建勳也在今年獲得了“傑出工程師”獎。

  預成型體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朱建勳自豪地説,“事實上,經過幾代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國在很多領域的科研成果都已經處於世界先進水準,中國人應該對自己的國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

  如今的朱建勳在科研管理的崗位上,思考更多的是如何為科技人員搭建平臺、創造條件,以産出更多的創新成果。“創新需要人才隊伍去實現。”朱建勳説,“社會上有些人認為搞技術沒前途,看一個人一直在從事科技工作就會説,你怎麼還在搞技術,技術有什麼好幹的?這種看法其實體現了對科技和科技工作者的不尊重。”他認為,要給科技人員應有的待遇,更要給他們以尊重。

  朱建勳最難忘的,是當年曾經有一項科研項目已經難以進展下去,用戶已經準備放棄,但他當時的老領導瞞著這個消息保護他的研究積極性,繼續鼓勵他,最終項目研究取得了成功。“不是説金錢就是待遇,而要真正去關懷人、尊重人。”朱建勳深有感觸地説。

  “我個人要求很低。能為國家做點事,我很滿足。”朱建勳説。問他未來有什麼夢想,朱建勳笑了。他説:“夢想一直在,不知道能不能實現。未來還有新的夢想,比如建立科技創新體系,比如把一些研究成果運用到一般工業上……”

  有夢想,就有動力。讓我們祝願這位一直有夢的科技工作者!(經濟日報記者李予陽)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