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村改革價改、土改、資産改革“三箭齊發”

  • 發佈時間:2015-01-14 08:39: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喬金亮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農村改革價改、土改、資産改革“三箭齊發”

  

  農産品價格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資産産權改革進入深水區,標誌著新一輪農業農村改革正全面提速——

  儘管還在深冬,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的春潮卻已涌動。伴隨農村土地制度三項改革試點意見的出臺,農産品價格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資産産權改革形成“三箭齊發”之勢,標誌著新一輪農業農村改革正全面提速。這一輪農村改革,在加速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過程中,對農産品、“三塊地”和農村集體資産等農民主要權利載體,進行明晰産權、還權賦能。這將為維護農民權益、創新農業經營體系、推進農業現代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價格改革更尊重市場

  農産品價格改革仍處於一場長跑的加速期。國家正著力推動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逐步向農産品目標價格政策轉變

  自今年1月起,國家放開煙葉收購價格。由於煙葉是農産品領域最後一個實行政府定價的品種,業內認為這標誌著由政府對農産品定價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但並不意味著農産品價格改革就完成了。事實上,農産品價格改革仍處於一場長跑的加速期。國家正著力推動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逐步向農産品目標價格政策轉變,實行“價”、“補”分離。

  近年來,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對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增強國家對糧食調控能力發揮了關鍵作用。但在國內農産品價格持續超過國外的新形勢下,原有政策面臨嚴峻挑戰。“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扭曲,市場作用未能有效發揮。”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説,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使得糧價“只漲不跌”預期增強,一定程度上使市場呈“政策市”趨向。尤其是棉花、食糖已經形成“國內增産、國家增儲、進口增加、國家再增儲”的不利局面。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央把農産品價格改革作為農業農村改革的一項重要工作。

  為慎重起見,我國分品種分區域推進目標價格改革,對大豆、棉花進行先行先試。去年國家正式取消棉花、大豆臨時收儲政策,啟動新疆棉花、東北和內蒙古大豆目標價格補貼試點,並探索糧食、生豬等農産品目標價格保險試點。目標價格是按照生産成本加基本收益確定的,並不干預市場價格。

  以棉花為例,2014年其目標價格為每噸19800元,實行了3年的臨時收儲政策結束。發改委有關人士認為,這個價格能夠補償試點地區棉花生産成本,並保障農民獲得基本收益。目前,國家對棉花、大豆開展目標價格補貼改革試點,對生豬建立了緩解市場價格週期性波動的調控預案,並通過建立重要農産品儲備制度、完善農産品進出口調節機制等綜合措施,防止了主要農産品價格的大幅波動,保護了農民利益。

  土地改革著重還權賦能

  針對徵地範圍過大、被徵地農民保障機制不完善等問題,要探索健全程式規範、補償合理、保障多元的土地徵收制度

  從土地確權到土地流轉,從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到宅基地制度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

  去年,我國選擇山東、四川、安徽3省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整省試點,其他各省份選擇整縣開展試點。目前,已有1611個縣(市)開展了試點,涉及3億畝耕地。農業部表示,今年,我國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將進一步擴大,再選擇8至10個省份開展整省試點,其他省份每個地市選擇1個縣開展整縣試點,覆蓋面積達到5億畝。

  確權是第一步,引導土地流轉是重點。當前,土地流轉呈現加快發展的態勢,全國家庭承包經營耕地流轉面積3.8億畝,流轉比例達28.8%,經營面積在50畝以上的專業大戶超過287萬戶,家庭農場超過87萬個。

  目前,全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面積約為4200萬畝,宅基地總面積約為1.7億畝。此前的土地制度更多強調農地的資源屬性,對資産屬性關注不夠,宅基地的流轉受到嚴格限制,建設用地增值收益中農戶所獲比例過小。眼下,部分地區在中央許可下對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進行先行先試,取得一定成效。重慶、四川等地開展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試點,探索增值收益在國家、集體、個人之間的合理分配。

  日前,中央出臺了有關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的政策性文件。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解讀説,針對徵地範圍過大、被徵地農民保障機制不完善等問題,要探索健全程式規範、補償合理、保障多元的土地徵收制度;針對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權能不完整、不能同等入市等問題,要建立同權同價、流轉順暢、收益共用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針對農戶宅基地取得困難、退出不暢等問題,要健全依法公平取得、節約集約使用、自願有償退出的宅基地制度。

  資産改革重在明晰産權

  對於經營性資産,重點是明晰集體産權歸屬,將資産折股量化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探索發展農民股份合作

  元旦剛過,重慶市沙坪壩區童家橋村領到分紅資金的村民們樂不可支,最多的一個村民獲得分紅近1.6萬元,他説,“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了,我們年底都有分紅。”目前,該村的4個村民小組已完成2014年度村組的年終分紅,總計分配876萬元,比上年增加146萬元,惠及村民、股民2300多人。

  童家橋村是典型的城中村,村集體收入主要依靠廠房、門面房和場地出租。經過多年的積累,該村已形成相當可觀的集體資産,村集體年收入達1100萬元。近年來,該村對集體資産進行股份制改革,讓村民成為股民,通過股份量化到人來明晰資産權屬。

  隨著農村經濟發展,不少地方村集體收入增長較快,村民對財務公開和集體收益如何分配日益重視。專家認為,股份化後,每個曾經戶籍在村的人都能根據在村的時間長短享受到對集體資産的相應股權。“股份化改革以後,村民關心集體發展的多了。”這是重慶龍坡區共和村原村黨委書記李達志的感受。共和村成立了集體資産監督委員會,由包括農轉非代表在內的21名代表組成,負責審計村集體資産的收益分配等重大事項。

  “農村集體資産産權改革試點將兼顧東中西不同區域,選擇若干有條件的縣(市)為單位開展,試點工作2017年底完成。”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説,要按照現代産權制度的要求,從實際出發,進行農村集體産權股份合作制改革。對於經營性資産,重點是明晰集體産權歸屬,將資産折股量化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探索發展農民股份合作。對於非經營性資産,重點是探索集體統一運營管理的有效機制,更好地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及社區居民提供公益性服務。(經濟日報記者 喬金亮)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